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所住處
【雜名】蘇悉地經疏一曰:「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聖無能勝金剛火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佛在妙高山,勅金剛手菩薩使說咒,以安慰天龍夜叉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輪印明
【印相】結安置諸尊之金剛輪壇(即曼荼羅)之印明也。有大小二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
【經名】一卷,唐阿質達霰譯。為穢迹金剛之印法。載符四十六,以滅種種之苦難。而以急急如律令為咒語,不說餘咒。符似抱樸子中入山之符。是明為偽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
【經名】見金剛壽命經條。
參照:金剛壽命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生金剛部菩薩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一行第一位,密號曰不壞金剛,發生金剛部之諸尊,故有此名。故有此尊為金剛部部母之說,與金剛針菩薩同體。白黃色,法界定印上立獨股,著天衣,坐赤蓮。
參照:金剛針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金剛杵
【物名】即五鈷金剛杵。
參照:五鈷金剛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兩部金剛優劣
【雜語】「胎藏之普賢,金剛手之異名也,金剛名為第一內眷屬之上首,故別舉之。內眷屬主如來內證之智印。然則金剛界之金剛亦為佛之內證智也,故知兩部之金剛無優劣。問,胎藏界之外部,有天鬼畜等類,金剛界之外部,亦有二十天,此等總名金剛,此金剛兩部無優劣耶?答:胎藏之金剛,為業報實類之身,非佛之示現,金剛界之金剛,為使實類業報之人覺知,故如來自示現外金剛部之眾,然則胎藏之金剛,為實類之身所化之迷者故為劣。金剛界之金剛,為權化身,能化之覺者,故為勝。」見秘藏記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名號
【術語】入密門登壇灌頂,即受金剛乘之名號。秘藏記鈔五謂諸教皆談假人實法,故於隨他門報化二身現人體,若於法身自證之境界廢色相,絕言語,非僅談法之本旨,人亦本有。故於支部諸尊各立金剛號(台宗所謂俱體俱用三身是也)。大日之金剛號,在兩部各別之時,金剛界為無障金剛,胎藏界為徧照金剛,若據通行者,則兩部皆為徧照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因字
【術語】金剛因菩薩種子滿字之稱。見瑜祇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
【經名】見金剛壽命經條。
參照:金剛壽命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小金剛輪印明
【印相】正結輪壇之印與明也。以此印明成就壇場。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賢金剛薩埵儀軌
【經名】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九會曼陀羅
【術語】金剛界所立之曼陀羅有九樣,故曰九會曼陀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參照:九會曼荼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將菩薩
【菩薩】Vajra-sena,居胎藏界蘇悉地院中金剛軍荼利菩薩之右。密號首領金剛。形像肉色,兩手相並,無名小指相叉,大頭中三指,開向下當心,坐於赤蓮華。見秘藏記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
【經名】金剛頂經金剛界大道場毘盧遮那如來自受用身內證眷屬法身異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禮懺文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
【經名】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三卷,宋施護譯。佛在覩史多天依金剛手菩薩之請而說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入金剛問定意經
【經名】弘道廣顯三昧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經文殊師利菩薩儀軌供養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文殊菩薩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
【術語】Vajradhātu,開示大日如來智德之部門也。如來內證之智德其體堅固,有摧破一切煩惱之勝用,故譬以金剛。大日經疏十二曰:「金剛喻如來秘密慧也。金剛無有法能破壞之者,而破壞萬物,此智慧亦爾。」秘藏記本曰:「金剛界金剛者,佛內證智也。」同末曰:「金剛不壞義,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成身會曼荼羅
【術語】謂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第一成身會之曼陀羅也。見九會曼荼羅條。
參照:九會曼荼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明王菩薩
【菩薩】胎藏界蘇悉地院八尊之一。密號持明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愛染金剛如法佛
【佛名】愛染明王之異名。此明王有金剛王之別稱,且為大日如來之變化,故名金剛如法佛。瑜祇經愛染王品曰:「三世三界中,一切無能越,此名金剛王。」日本安然之瑜祇經疏曰:「並是以大日尊為本尊,乃至變身成金剛愛染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壞金剛
【雜名】金剛寶堅固不能破壞,故曰不壞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菩薩
【菩薩】金剛菩薩也。菩薩乃大士之通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賢金剛薩埵
【菩薩】顯教之普賢菩薩,密教謂之普賢金剛薩埵,持三股之金剛杵,密號曰真如金剛,稱曰示現金剛。見普賢條。
參照:普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歌菩薩
【菩薩】Vajragīti,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四供養菩薩之第三。是為中央大日如來供養西方彌陀如來心中流出之歌詠三摩地女菩薩也。略出經曰:「由結金剛歌詠契故,得清淨妙音。」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歌詠天形菩薩,住毘盧遮那如來西北隅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藥叉
【明王】金剛夜叉之舊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時雨金剛
【菩薩】見雲金剛條。
參照:雲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牢持菩薩
【菩薩】金剛界金剛手院中行第二位。密號守護金剛。守眾生真實之理體,故名。肉色,左手獨股,右手與願,坐赤蓮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智
【術語】言智之堅利如金剛也。即佛智是。仁王經上曰:「金剛智釋迦牟尼佛。」
【人名】中天竺人。姓剎帝剎(一作南印度摩賴耶婆羅門種),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十歲出家。博通密乘。唐開元七年,來中國,譯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等四部七卷。又譯出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實為吾國密教之祖。參照金剛智三藏條。
參照:金剛智三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
【書名】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波斯匿王女金剛醜女念佛改形
【傳說】見賢愚經二波斯匿王金剛品,經律異相三十四,雜寶藏經二,百緣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鉤法
【術語】陀羅尼集經八有金剛央俱施法,明金剛鉤之修法者。央俱施,譯曰鉤。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三義
【名數】金剛頂經疏一曰:「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破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波羅蜜
【菩薩】金剛界四波羅蜜之一。金剛波羅蜜菩薩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五秘密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賢金剛手
【菩薩】普賢菩薩即金剛手,約智而云普賢,約理而云金剛手。見金剛薩埵條。
參照:金剛薩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山門兩脅金剛密迹
【天名】謂二王也。見二王條。
參照:二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菩薩摩訶薩
【菩薩】金剛菩薩也。菩薩摩訶薩是大士之通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山門兩脅金剛密跡
【天名】謂二王也。見二王條。
參照:二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三昧
【人名】日本僧,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三曰:「國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經,西域敬之。成式見倭國僧金剛三昧,言嘗至中天,寺中多畫玄奘屩及匙筋,以綵雲乘之。蓋西域所無者,每至齋日輒膜拜焉。」同續二有元和十三年金剛三昧遊蜀之記事。
【術語】如金剛能一切無礙,能通達一切諸法之三昧,名金剛三昧。涅槃經二十四曰:「菩薩摩訶薩修大涅盤得金剛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諸法。」智度論四十七曰:「金剛三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陷,此三昧亦復如是。於諸法無不通達,令諸三昧各得其用,如硨磲碼瑙琉璃唯金剛能穿。」楞嚴經六曰:「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三乘行人最後斷一切煩惱,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也。又曰:如金剛三昧,金剛喻定,金剛定。智度論四十七曰:「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後心,從是心次第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新譯仁王經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無等等金剛三昧。」良賁疏上二曰:「金剛三昧者最後勝定,勝用堅固名金剛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牙菩薩
【菩薩】梵語曰縛日羅夜叉Vajrajakṣa,又譯曰金剛食。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標咬噉一切怨敵之德,住於金剛藥叉三摩耶形,有大牙。秘藏記末曰:「白色,二手作拳當臆。」略出經曰:「由結金剛牙契故,設是金剛尚能摧破。」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藥叉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曰:「赤肉色,左手持蓮華上有牙。」胎藏曼陀羅大鈔二曰:「此尊金十六大菩薩中牙菩薩也,名金剛食,或云金剛夜叉。此以定慧牙,食生死海群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等妙金剛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六位。密號曰細細金剛。司佛之內證。肉色,右手立大頭兩指,其間竪獨股,屈餘三指,左手持忿怒三股,安膝上,坐於赤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喻定
【術語】其體堅固,其用銳利,得斷一切煩惱之禪定謂之金剛喻定。若以麟之一角喻之,其覺悟猶言麒喻獨覺。是由梵之語法譯者。與金剛定,金剛三昧,金剛心等同。此為三乘行心最後心之禪定,由此禪定而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各得其極果。在聲聞乘謂之阿羅漢向之最終,在菩薩乘謂之等覺位。俱舍論二十四曰:「金剛喻定者,阿羅漢向中斷有頂惑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為金剛喻定,一切隨眠皆能破故。」唯識論十曰:「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佛智之稱。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同寶窟下本曰:「佛智是常,不為生滅所壞,類同金剛堅固不為物壞,故云金剛喻。」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金剛三昧
【術語】如金剛能貫通一切之事物以智慧通達一切諸法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如金剛三昧者,得是三昧,以智慧能通達一切諸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索
【物名】不動明王等所持之鐵索也。
【菩薩】菩薩名。見金剛索菩薩條。
參照:金剛索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執金剛神
【天名】又云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手執金剛杖而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也。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俱舍論十一曰:「頌曰:妙高頂八萬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剛手所住。論曰:山頂四角。各有一峰。其高廣量各有五百。有藥叉神名金剛手。於中止住。守護諸天。」五分律一曰:「諸佛常法有五百金剛神侍衛左右。」智度論三十五曰:「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菩薩。」又古來於寺門兩脅安金剛力士之像,世稱為二王。見二王條。梵Vajrapāṇi又Vajradhara。
參照:二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
【術語】稱大日如來所入南方灌頂智大福德門之大寶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寶生如來。見攝真實經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雲金剛
【菩薩】又云時雨金剛。(鍐字)之智水滅煩惱之火,故云雲金剛。見理趣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羯磨印
【印相】左手作金剛拳,置於左胯,右手為擲金剛杵勢。見圖印集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經六譬
【名數】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二義
【名數】探玄記三曰:「金剛亦二義:一是堅義,二利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
【術語】金剛薩埵所證之三摩耶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語言
【雜語】不出聲而默誦經文也。攝真實經下曰:「持真言時,住心凝寂,口習真言,唯自耳聞勿令他解。心中觀想一一梵字,了了分別,無令錯謬。持習之時不遲不速,是即名為金剛語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護菩薩
【菩薩】Vajrarakṣ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如甲冑之護身,司以大慈之鎧,持身之德。秘藏記末曰:「青色,二手各舒頭指,自餘指屈,揚當腋側。」略出經曰:「由結金剛護契故,得為金剛堅固性。」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護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大慈鎧冑門而生金剛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經名】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迅執金剛
【天名】十九執金剛之一。參照金剛條。
參照: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輪金剛修行悉地成就及供養法
【經名】一卷,失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寶劍
【譬喻】臨濟四喝之一。謂臨濟有時一喝,為切斷一切情解葛藤之利劍也。臨濟錄曰:「師問僧: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人天眼目曰:「金剛王寶劍者,一切揮斷一切情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波羅蜜多菩薩
【菩薩】Vajra-Pāramit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大日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上首。是與轉法輪菩薩異名同體。金剛者,金剛之寶輪,波羅蜜譯曰到彼岸。手持金剛輪,轉不退之法輪,以標令眾生到彼岸也。此菩薩之忿怒身為不動明王,即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也。秘藏記末曰:「黑青色,左手蓮華上有篋,右手阿閦如來印。」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略出經四曰:「由結阿閦佛觸地契故,得心不動。」新譯仁王經下曰:「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輪。」同儀軌上曰:「言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如彼經云轉法輪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輪者,毘盧遮那始成正覺,請轉法輪以表示也。(中略)依教令輪現作威光不動金剛,摧伏一切鬼魅惑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力金剛
【菩薩】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金剛薩埵前之使者也。梵云摩縛羅。譯言大力。為忿怒形,青色。左手執獨股杵。踏蓮花。又為香象菩薩之金剛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
【菩薩】又作執金剛。標幟金剛部菩薩不壞之智力而執持獨鈷三鈷五鈷等金剛杵者。大日經疏一曰:「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舊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中略)此宗密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摧天
【天名】Vajravikirna,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故以傘蓋為三摩耶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佛生五菩薩五金剛五忿怒
【雜語】五佛各出現菩薩,金剛,忿怒。此三者如其次第為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又為境智行之三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面天
【天名】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豬頭人身,持劍。謂人出胎至盛年生長皆此尊之德。見胎藏曼陀羅鈔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
【菩薩】金剛菩薩之異名。見大樂不空條。
參照:大樂不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得金剛身願
【術語】又云那羅延身願。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六願之名。見那羅延身願條。
參照:那羅延身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心金剛寶戒
【術語】天台宗相傳之菩薩戒名。依梵網經而立此稱。又名圓頓戒。其戒相僅為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戒。梵網經下曰:「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一界
【術語】謂金剛界也。一界者,對於真言曼陀羅金剛界胎藏界兩界之稱。見金剛界條。
參照:金剛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寶藏
【譬喻】金剛寶之藏也。大涅槃及眾生心地之淨菩提心,皆譬以金剛堅固之寶藏。見大般涅槃經後分上,大日經疏一二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衣天
【天名】Aājra-vasin,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方五天之一。一名抱弓箭毘那夜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金剛力士哀戀不息,帝釋慰止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菩薩
【菩薩】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之一。具名金剛鉤王。標如來四攝之德,持鉤之三昧耶形。秘藏記末曰:「白色,二手叉拳。」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契故,能速鉤引一切如來。」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鉤四攝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瑜祇經疏曰:「王有統化自在德,故云鉤召。」攝真實經曰:「諸佛菩薩以鉤引來鉤,是名為金剛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童子護摩
【修法】祈念金剛童子之護摩修法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形像
【圖像】理趣釋金剛薩埵初集會品曰:「首戴五佛寶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也。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念念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作拳安於腰側,是曰金剛慢印。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曰:「左拳安腰側,右羽抽擲杵。」秘藏記末舉之以為胎藏界之金剛薩埵。理趣釋毘盧遮那理趣會品曰:「金剛薩埵菩薩,背月輪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鈴,半跏而坐。」五秘藏訣曰:「以五佛為冠,背倚月輪,坐白蓮華,右手持五智金剛杵安於心上,左手執般若波羅蜜金剛鈴按胯上。其身白色也,(中略)右持金剛杵安於心上者,此金剛薩埵主一切如來金剛法印。持此杵者,能摧十種煩惱故。(中略)左手持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中略)其身白色,表金剛潔白無染。」祕藏記末舉之以為金剛界之薩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鈷金剛杵
【物名】又作五智金剛杵,五峰金剛杵,五峰光明。略之五鈷金剛,又云五鈷。鈷者支之義,又作股或[月*古]。即有五個支之金剛杵也。原為堅手天手所執之武器,真言家以之與三鈷,獨鈷,共為行者修法之道具而常用之。為顯永斷所謂難斷之惑之金剛智德者,表五佛五智。中鈷表佛之實智,彎曲於內部之四鈷表權智。大日經疏第五曰:「所持密印,即是五鈷金剛。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二用。」又金頂經疏第三曰:「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謂五鈷也。」參照五股條。
參照:五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心殿
【術語】具名不壞金剛光明心殿。金剛界大日如來所住之名。瑜祇經曰:「一時,薄伽梵徧照金剛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壞,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顯密二教論下略抄之曰:「金剛界徧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秘密心地超照十地身語心金剛。」二教論下(自註)曰:「金剛不壞者,總嘆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德,總殿者,明身心通為能住所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儀軌
【經名】指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而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不空譯之理趣經外,異譯之理趣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普賢菩薩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遍照金剛
【佛名】大日如來之密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經名】一卷,隋達磨笈多譯。金剛經之異譯。梵Vajra-cchedik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護摩儀軌
【經名】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經名】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西方阿彌陀之修法。與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經一卷同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藏法
【修法】明金剛藏王菩薩之修法者。陀羅尼集經七所說。指金剛藏大威神力三昧法印咒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藏王
【菩薩】金剛藏者,是執金剛之總名,與金剛薩埵異名同體,金剛藏王即金剛薩埵之變化身也。又釋迦為金剛薩埵之變化身(金剛薩埵部釋之),故釋迦與金剛藏王,其能變之體,可謂同一。陀羅尼集經七,金剛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說金剛王之本體曰:「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金剛藏。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眾,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眾相隨現在會中,為我驅使。從昔已來,曾持咒法,深奧明了,嚴秘清淨。是故而共執成我法,稱我名為摩訶跋折羅波尼羅闍。」(譯曰大執金剛王)。次示畫像曰:「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垂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於百寶蓮華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繡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髀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捻,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小指直堅。」楞嚴經七曰:「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胎藏界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剛藏王。以表對治一百八之煩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經則即二字
【雜語】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曰:金剛經中有即則二字。高麗大安六年,以義天之祖名稷,故易即為則。壽昌元年,刊於大興王寺。後從沙門德詵則喻之請,仍還本文,而以則音呼之。愚按則即二字,聲近義通,在儒書亦有互用者,詳見高郵王氏經傳釋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針論
【書名】一卷,宋法天譯。法稱菩薩破婆羅門之四韋陀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法菩薩
【菩薩】Vajradharm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上首。手持蓮華。標清淨之妙法。秘藏記末曰:「肉色,持一蓮華」。略出經曰:「由結金剛華契故,能見金剛法。」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法菩薩形,住觀自在如來前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峰日
【術語】依七曜與二十八宿配合而生之吉日名。例如月與尾宿合之時,恰如當於日曜日,是名金剛峰日。此日宜修一切降伏法。宿曜經下曰:「太陽直日(日曜日也),月與尾合。太陰直日(月曜日也),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峰日。宜作一切降伏。誦日天子咒。及作護摩。並諸猛利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淨金剛
【明王】Ucchuṣma,烏芻沙摩,譯曰不淨金剛,又云觸金剛。此明王為不動明王所化現,調伏一切之不淨鬼者,故於東司安置之,上東司時,誦此明王之真言也。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下曰:「烏樞瑟摩明王教法不拘淨穢,恒示忿怒相,誦滿三十萬徧得驗。」大日經疏九曰:「時,不動明王,受佛教命召彼,見其作如是事,即化受觸金剛(即是不淨金剛也),令彼取之,爾時不淨金剛須臾悉噉所有諸穢,令盡無餘。」陀羅尼集經九曰:「烏樞沙摩,唐言不淨潔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百八臂金剛藏王
【明王】胎藏界之曼陀羅,位於第十虛空藏院之忿怒尊。有一百八臂,持各種之器杖。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光菩薩
【菩薩】Vajrateja,住於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南方月輪五尊中寶生如來右方前之菩薩名。司寶生如來威光之德。秘藏記末曰:「金剛光菩薩,肉色,左手拳,右手持光日形。」聖位經曰:「毘盧遮那如來於內心證得金剛威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威光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部主
【術語】三部五部各有部主。金剛部以阿閦如來或金剛薩埵為部主。諸部要目曰:「金剛部阿閦佛以為部主。」攝大儀軌二曰:「觀音蓮華部上首,金剛手菩薩金剛部上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使者女
【天名】奉侍金剛部菩薩之女形尊。胎藏界金剛手院金剛手持菩薩之傍,此女尊與男使者並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愛樂金剛
【菩薩】在金剛界理趣會金剛薩埵之後。青色,兩手持摩羯幢。又名愛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觀
【術語】觀法成就堅利如金剛也。止觀五上曰:「此金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明修普賢三昧成普賢之身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身
【術語】金剛不壞之身。謂佛身也。涅槃經三金剛身品曰:「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同十曰:「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羯磨金剛
【物名】法器名。橫三股作十字者。於修法用之。羯磨者,必以金屬製,謂之羯磨金剛。大日經五曰:「以本性清淨故,羯磨金剛所護持故。淨除一切塵垢我,乃至株杌過患。」疏十六曰:「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此梵云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業而加持故,得淨除其心地。」金剛頂義決曰:「若欲種族得增長,爐內作羯磨印相,謂三股十字形。」此形為三股與三股相突貫之相,正示金剛杵之作業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入涅槃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金剛力士哀戀不息,帝釋慰止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乘
【術語】真言教之異名。教法堅利如金剛也。瑜祇經曰:「以金剛自性,光明徧照,清淨不壞,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斷煩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梵名Vajra-yāna,但於印度特指佛教中陰陽和合派之教義,然於根本決不然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釋迦與金剛薩埵
【雜語】金剛薩埵,持大日如來之果體,一面示現降三世明王之教令輪身,皆化現釋迦八相之正法輪身。十八會指歸曰:「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是為金剛頂經之儀軌,稱為金剛界之儀軌。此經與不空所譯二卷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異名同本。惟字句稍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欲金剛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臺五尊四金剛之一。密號曰意生金剛,二手捻箭,以大悲之欲箭,害二乘厭離心之深我法門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剎
【術語】寺之異名。亦云金剛淨剎。金剛譬寺處之功德,剎者梵語Ksetra,譯曰土。僧史略上曰:「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中略)七曰金剛剎(剎土堅固道人所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力
【譬喻】喻強力也。是言金剛力士之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瑜伽秘密教主
【術語】說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秘密教之大日如來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口
【雜名】言如來之口舌殊勝,如金剛也。瓔珞本業經上曰:「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句
【雜語】讚歎佛十頌之句也。又曰金剛句偈,金剛讚,金剛諷詠。大日經七曰:「又以持金剛殊勝之諷詠供養佛菩薩,當得速成就。即說執金剛阿利沙偈曰:無等無所動,平等堅固法,悲愍流轉者,攘奪眾苦患,(中略)不染一切趣,三界無所依(云云)。」此讚有十頌,名金剛句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慾金剛
【菩薩】見五秘密條。
參照:五秘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書名】一卷,龍樹菩薩作。唐不空譯。常略曰菩提心論。乃真言宗十卷書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大金剛明王
【名數】即八大金剛童子也。
參照:八大金剛童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陀羅尼
【真言】指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所說之神咒。念誦之則得金剛之壽命。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燈菩薩
【菩薩】Vajrāloka,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為女天之菩薩形。以燈明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白色,持燒爐。」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明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燈明侍女菩薩形,住西北角金剛寶樓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子
【物名】金剛樹(一名天目樹)之實。可造數珠。念誦不動尊等金剛部尊用之。慧琳音義三十五曰:「鳴嚕捺囉叉Rudra-akṣa,西方樹木子,核文似桃核,大如小櫻桃顆。或如小彈子,有顆紫色。此名金剛子,堪作數珠。金剛部念誦人即用之,珠甚堅硬。」
【術語】金剛之佛子也。於曼荼羅入灌頂者之通稱。以受所謂某金剛之金剛名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執金剛
【名數】有兩種:(一)金剛界現圖曼荼羅地水火風之四大神,一曰四執金剛。(二)灌頂小壇(即受新阿闍梨供養之壇)守護四門之金剛也。即東南住無戲論金剛,西南虛空無垢金剛,西北無垢眼金剛,東北被雜色眾生金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定
【術語】又曰金剛喻定,金剛三昧。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禪定名也。其智用堅利,譬如金剛。新譯仁王經中曰:「動相滅時名金剛定。」同青龍疏三曰:「金剛定者,謂諸菩薩至此位中。所依勝定,猶如金剛,悉能斷微細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因字金剛句
【術語】因字者,東方阿閦佛之種子,稱字。
之字體
訶,為因之義故也。金剛句者,此
之種子變為五股金剛之形也。瑜祇經曰:「因字金剛句,發生猛利火,燒除眾不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念誦法
【經名】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墻
【修法】密教結界法五種之一。又云四方結。第一結地界之後,第二隨其地界量四方周徧金剛墻之作法也。以印契行之。無量壽儀軌曰:「次結金剛墻印。(中略)即成金剛堅固之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妻
【菩薩】金剛愛菩薩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幻
【術語】又曰不思議幻。如十生緣句中之幻,謂密教所明之如幻法門也。大日經疏一曰:「譬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能示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幢
【菩薩】見金剛幢菩薩條。
參照:金剛幢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幡
【物名】於竿頭置龍頭,由龍頭垂旗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座
【雜名】佛成等正覺時之座處。在摩朅陀國佛陀伽耶菩提樹下。上達地面,下據金輪。一大石之頂平圓板者。俱舍論十一曰:「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有堅固力,能持此故。」智度論三十四曰:「地皆是眾生虛誑業因緣報故有,是故不能舉菩薩欲成佛時實相智慧身,是時坐處變為金剛。有人言:土在金輪上,金輪在金剛上。從金剛際出如蓮華臺,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以是故,此道場坐處名為金剛。」西域記八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中略)自入末劫,正法寖微。沙土彌覆,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梵Vajia-āsan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床
【雜名】與金剛坐同。增一阿含經十四曰:「今於此樹下,坐於金剛床,以獲一切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心
【術語】言菩薩之大心,堅固不能破壞如金剛也。智度論四十五曰:「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動。諸惡眾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瞋罵謗毀,打擊閉繫,斫剌割截,心不變異。(中略)人來斲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教行信證三末曰:「真實心即是金剛心。」同二曰:「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行者正受金剛心。」
謂菩薩之最後心,等覺之位。以觀心最為明利故也。四教儀四曰:「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四教儀曰:「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四教集解曰:「所修觀智,純一堅利,喻如金剛,名金剛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手持金剛
【菩薩】Vajrahasta-vajra-dharā,居胎藏界金剛手院中第一行金剛薩埵之右方。密號堅固金剛或秘密金剛。三摩耶形為三[月*古]杵(一說五[月*古]金剛杵),形像身黃白色,冠有珠。右手作施願,開肘當膝,而不著。左手向內,執三[月*古]杵當乳。面少向右,坐赤蓮華。印相是持地印,即蘇悉地三部三昧耶中之金剛部印也。真言曰忿怒歸命吽吽吽吽發吒髯髯娑縛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山
【雜名】又曰金剛圍山,金剛輪山。周繞世界之鐵圍山也。起世經二曰:「諸餘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前代舊譯云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無量壽經上曰:「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同下曰:「金剛圍山,須彌山王。」
指須彌山言:註維摩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探玄記十九曰:「住金剛山頂者,即是此光明山也。」(光明山為須彌山之別名)。
【地名】長阿含經十八曰:「南州有金剛山,中有修羅宮,所治有六千由旬。」八十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中略)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眾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此清涼山,即我國之五臺山,金剛山,即日本河內之金剛山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金剛心向果
【術語】梵網經心地品曰:「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案明蕅益梵網合注,以為似圓家十信,亦即十迴向法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手
【菩薩】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者。又曰執金剛及持金剛。有總別二名。總名者,通一切之金剛眾而言。別名者,為金剛薩埵,即總即別名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大日經疏一曰:「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參照金剛薩埵條。
參照:金剛薩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拳
【術語】四種拳之一。大日經疏十三曰:「作拳法有其四種: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竪之。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空指者,拇指也。演密鈔九曰:「金剛拳,以大指入掌中作拳是也。」
【菩薩】見金剛拳菩薩條。
參照:金剛拳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指
【雜名】風指即人指也。見略出經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在摩伽陀國逢暴風雨,說制伏為風雨害之惡龍之壇法神咒,終則大身蘗嚕荼王自座起,復說降伏惡龍之神咒。名曰金剛觜光焰睒電真言,蘗嚕荼為金翅鳥,故名金剛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鈴菩薩
【菩薩】Vajragh-ant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手執鈴以標大日如來警醒迷有情之德。又標歡喜。秘藏記末曰:「青色,取鈴。」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鈴菩薩形,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鈴契故,能生歡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慧
【術語】達實相之理而破諸相之智也。維摩經不二品曰:「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同註「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也。」同慧遠疏曰:「破相之智,名金剛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證金剛心
【術語】見五相成身條。
參照:五相成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杵
【物名】梵語伐折羅Vajra,原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標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其兩頭單獨者,謂之獨股,分三枝者,謂之三股,分五枝者,謂之五股,分九枝者,謂之九股。以金石或木材作之,有大中小之三品。大日經疏一曰:「伐折羅即是金剛杵。」又曰:「伐折羅如來金剛智印。」又曰:「譬如帝釋手持金剛破修羅軍,今此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各從一門持大空之戰具,能破眾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諸部要目曰:「杵,金,銀,銅,鐵,石,水精,佉陀羅木等,無量種各不同。杵,五股三股一股。長十六指為上,十二指為中,八指以為下,乃至一指節為下。此經中說:不持金剛杵念誦,無由得成就。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杖
【物名】執金剛神所持之金剛杵也。俱舍光記十一曰:「手執金剛杖,名金剛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普賢菩薩之念誦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空金剛菩薩
【菩薩】胎藏界蘇悉地院之一尊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愛菩薩
【菩薩】Vajrarāga,位於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東方月輪五尊中阿閦如來左方之菩薩也。司大悲愛染。秘藏記末曰:「左金剛愛菩薩,肉色,持箭。」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愛大悲箭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愛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於一切如來菩提無染淨體而生金剛愛。」大教王經曰:「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摩羅大菩薩身。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喃,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部母
【術語】三部五部各有生部主之部母,金剛部以忙莽雞Māmāki為部母。大日經疏五曰:「於金剛部主之右,置忙莽雞,所謂金剛部母。」諸部要目曰:「蓮華部白衣觀自在,以為部母。金剛部忙莽雞菩薩,以為部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樹
【植物】結金剛子實之樹。見金剛子條。
參照:金剛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橛
【物名】又名四方橛,或作四橛。修法時壇上四隅所立之橛也。其形如獨股杵,長六寸,或八寸四分,又有九寸。其頭作蓮形,或作寶形等,隨修法而不同。於壇上等結界設之,意使道場之地分,堅固如金剛,諸障不能惱害也。法見蘇悉地羯羅經中,大日經疏六等。
【術語】印契名。修法道場,結界時所結之印明,主結護地下,故一名地結。其法先以右中指入於左頭中指間,右名指入於左名小指間,皆出頭於外,以左中指繳右中指背,入於右頭中指間,以左名指繳右名指背,入於右名小指間,二小指二頭指,各頭相柱,二大指下相捻,即成。結此印已,想印如金剛杵之形。以二大指向地觸之。誦真言一徧,一印地。如是至三,即成堅固金剛座。地界真言曰:唵枳里枳里縳曰囉縳曰哩步囉滿駄滿駄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血脈
【雜名】謂金剛界法師資相承之血脈也。據日本密家之說,其所傳不一準。華嚴寺海雲阿闍梨之所傳者,其次第為大日,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義操,海雲。慈恩寺造玄阿闍梨之所傳者,其次第為大日,普賢金剛薩埵,曼殊室利,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義操,法全。傳教大師之內證佛法血脈譜,其次第為毘盧遮那,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順曉,最澄。但論金胎兩部血脈之不同者,主為台密之說。東密以大日,金剛薩埵,龍猛,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空海,為兩部一具之血脈,不別立金剛界血脈。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書名】有二部:一為二卷,無著菩薩造,隋達磨崛多譯。一為三卷,天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皆為解釋本經之彌勒菩薩偈頌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
【經名】四卷,宋法賢譯。說念頻那夜迦天得種種悉地那法。頻那夜迦Vināyaka者,豬頭象頭之二使者,歡喜天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水
【修法】灌頂式時,受者所飲之香水名。又云誓水。大日經疏五曰:「又於別器調和香水,以鬱金龍腦旃檀等種種妙香,亦以真言加持,授與令飲少許,此名金剛水。以秘密加持故,乃至地獄重障皆悉除滅,內外俱淨,堪為法器也。阿闍梨言:此即名為誓水。亦順世諦,猶如盟誓之法。令於一切眾聖前,喢此香水,自誓其心,要令不退大菩提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正智經
【經名】三寶感應錄下引此經,舉馬鳴龍樹二菩薩之本地。但藏中無此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
【雜語】金剛中之最勝者,云金剛王。猶言牛中之最勝者,為牛王也。楞嚴經四曰:「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軍荼利
【明王】胎藏界之三部各有軍荼利明王,金剛部之軍荼利名金剛軍荼利。在金剛手院。又,佛部之軍荼利名甘露軍荼利,或金剛軍荼利。在蘇悉地院。見甘露條附錄。梵Vajra-Kuṇḍalī。
參照:甘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炎
【術語】印契名。又名火院,火炎,火院界印,或火院密縫印。為使四方結界外,圍繞以火,令魔不能入所結之印明也。以左手掌,掩右手背,使相著,磔竪二大指,即成。想從印流出無量之火燄。以印右旋三匝,則於金剛墻外便有火燄圍繞。即成堅固清淨大界火院。真言曰:唵阿三莽儗寧吽發吒。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金剛
【人名】金剛智三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摧碎陀羅尼
【經名】一卷,宋慈賢譯。惟為咒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薩埵
【菩薩】具云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樂不空,為金剛薩埵之總名。見大樂不空條。
參照:大樂不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盤
【物名】置鈴與三種之金剛杵之臺也。以金屬造之。為三角心形。有三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眾
【術語】持金剛杵之神祇眾類。即金剛神之眷屬也。見金剛薩埵條。
參照:金剛薩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法界宮
【術語】胎藏界大日如來依住之宮殿也。大日經一曰:「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依深秘釋則金剛為如來之實相智,法界為實相之智體,大日法身住於實相之智體,謂之宮。若依淺略釋,則指色界之頂,摩醯首羅天之自在天宮。大日經疏一曰:「金剛喻實相智,(中略)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中略)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力士
【天名】與金剛神,執金剛,持金剛,金剛夜叉,密迹金剛等皆同。執金剛杵護持佛法之天神也。楞伽經四曰:「金剛力士,常隨侍衛。」立於寺門兩脅之二王是也。大寶積經密迹金剛力士品記其宿世之事歷發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飯食天
【天名】又作金剛食,金剛食天。在金剛界外金剛部南方之中央。隨其所持物而稱為華鬘毘那耶迦,又云嚴鬘大將。四方毘那耶迦南方守護之尊也。白肉色,象頭人身,左拳腰,右持華鬘,坐荷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舞菩薩
【菩薩】Vajranṛti,金剛界內四供養菩薩之第四。是為由中央大日如來供養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心中流出之旋舞三摩地女菩薩也。金剛頂儀軌曰:「二拳生舞儀,旋轉掌於頂。」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法舞神通遊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法舞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東北隅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神
【神名】具名執金剛神。又名金剛手,金剛力士等。為執金剛杵護佛法之神祇。法華經普門品曰:「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與願金剛使
【名數】見五使者條。
參照:五使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外金剛部院
【術語】胎藏界曼陀羅十三院之第十三。在最外面。列金剛部之諸尊,故名為外金剛部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經
【經名】有二部:一具名佛說一切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佛在殑伽河側對四天王說延壽之陀羅尼,唐金剛智譯。一本名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報身佛自色界頂下須彌山,應一切如來之請,說延壽之陀羅尼。唐金剛智譯。而此經更有二本:一云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一云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比前經少有具略耳。常稱壽命經者,指前之一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三昧經
【經名】二卷,失譯人名。佛於靈山入金剛三昧說一乘真實之法。攝法華部中。註述有二種,金剛三昧經解四卷,明圓澄註。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十二卷,誅震述。
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夏金剛
【菩薩】理趣會曼荼羅,內供養之四菩薩,出於外供養。金剛花鬘菩薩,名為夏金剛,或時夏金剛,時雨金剛,雲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結
【雜名】線結狀名。蘇悉地供養法下曰:「其茅環者,稱無名指量,以茅三纏作金剛結。」大日經疏五曰:「其金剛結法者,不可縷說,當從阿闍梨而面受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網
【術語】梵語縛曰羅[口*半]惹羅。印契名。十八契印之一。修法道場結界界所結之印明,特為結護上方虛空界故,一名虛空網。以二大指捻二頭指下之第一文,即成。誦真言三徧,隨誦隨以印於頂上右旋便散。網界之真言曰:唵尾娑普囉捺囉乞灑縛曰囉半惹囉吽發吒。由結此印及誦真言之加持力故,即於上方覆以金剛堅固之網,乃至他化自在諸天亦不能障難。見無量壽供養儀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經
【經名】梵名Vajra-Prajñapāramitā-Sñ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舍衛國,為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為詮也。此經不如大般若經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經之太簡,而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餘蘊,故古來傳持,弘通甚盛。然自如是我聞至果報亦不可思議之前半,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至卷末之後半,語句文意,殆似相同,以此僧肇解之,謂前半說眾生空,後半說法空。吉藏駁其說,而以此為重言。謂前半為前會眾,後半為後會眾,又前半為利根,後半為鈍根,又前半盡緣,後半盡觀也。凡有六譯,今皆存。第一譯為姚秦鳩摩羅什所出,即今經是也。第二譯為元魏菩提流支所出。第三譯為陳真諦所出。第四譯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為隋達摩笈多所出。第五譯收載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名能斷金剛分,為唐玄奘所出。第六譯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唐義淨所出。西紀一八三七年,修彌篤氏自西藏文譯為德語,而收於海達斯勃搿大學紀要第四卷。同一八六四年,皮露氏自漢譯翻為英語,揭于亞細亞協會雜誌。一八八一年,馬克斯摩拉氏更由日本牛津紀要亞利安編第一(日本高貴寺所藏之梵本出版),譯為英語,收於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卷。一八九一年,達爾篤氏由馬克斯摩拉氏出版之梵本,並對照支那滿洲之譯本,譯之為法語。近時燉煌地方發掘之寫經中,亦有此經,跋語有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寫了之附記云。其釋論,則彌勒菩薩所造八十偈釋本經之外,又有四:一金剛般若論,二卷,無著菩薩造。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天親菩薩造。此二論皆為釋彌勒之頌者。三金剛仙論,天親弟子金剛仙造。釋天親之論者。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直釋經文者。玄義私記五曰:此中金剛仙論不入藏經。又前二論皆為義淨新譯,據是書言:則八十偈之本頌為無著菩薩所作。各家之註釋及關於本經之著述如下:金剛經註一卷,後秦僧肇註。金剛經義疏六卷,隋吉藏撰。金剛經疏一卷,隋智顗疏。金剛經疏一卷,隋淨影著。金剛經註三卷,唐慧淨註。金剛經略疏二卷,唐智儼述。金剛經贊述二卷,唐窺基撰。金剛經解義二卷,唐慧能解義。金剛經口訣一卷,唐慧能說。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唐宗密述。金剛經疏記科會十卷,唐宗密疏,宋子璿記,大殯科會。金剛經註解一卷,孚佑帝君註解。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四卷,宋子璿記。金剛經纂要刊定紀七卷,宋子璿錄。金剛經註三卷,宋道川頌,并著語。金剛經會解二卷,宋善月述。金剛經采微科一卷,宋曇應排。金剛經采微二卷,宋曇應述。金剛經采微餘釋一卷,宋曇應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卷,宋宗鏡述。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九卷,宋宗鏡述,明覺連重集。金剛經集解四卷,宋楊圭編。金剛經疏科釋一卷,元徐行善科。金剛經集註四卷,明太宗撰。金剛經註解四卷,明洪蓮編。金剛經略談一卷,明觀衡撰。金剛經略疏一卷,明元賢述。金剛經釋一卷,明真可撰。金剛經決疑一卷,明德清撰。金剛經鎞二卷,明廣伸述。金剛經統論一卷,明林兆恩撰。金剛正眼一卷,明千松筆記。金剛經筆記一卷,明如觀註。金剛經破空論一卷,明智旭際明造論。金剛經觀心釋一卷,明智旭際明述。金剛經註解一卷,明宗泐如玘同註。金剛經音釋直解一卷,明圓杲解註。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九卷,性起述。金剛經法眼註疏二卷,性起述。金剛經如是經義二卷,行敏述。金剛經註講二卷,行敏述。金剛經三昧一卷,淨挺著。金剛經闡說二卷,存吾闡說。金剛經述記會編十卷,行策會編。金剛經偈會本一卷,通理會。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二卷,通理述。金剛經部旨二卷,靈耀撰。金剛經註釋一卷,雲峰大師乩釋,谷口子真乩訂。金剛經演古一卷,寂燄述。金剛經直說一卷,迹刪鷲著。金剛經註解鐵鋑錎二卷,明屠根註。金剛經補註二卷,明韓巖集解,程衷懋補註。金剛經宗通七卷。明曾鳳儀宗通。金剛經偈釋二卷,明曾鳳儀釋。金剛經正解二卷,龔概綵註。金剛經大意一卷,王起隆述。金剛經如是解一卷,無是道人註解。金剛經會解了義一卷,徐昌治纂。金剛經闡奧,三空輯註。金剛經解註,王定柱解註。金剛經旁解,湯輦召旁解。金剛經郢說一卷,徐發詮次。金剛經註正訛一卷,仲之屏彙纂。金剛經淺解一卷,翁春王錫琯解釋。金剛經石註一卷,石成金撰集。金剛經解義二卷,徐槐廷述。金剛經易解二卷,謝承謨註釋。金剛經心得四卷,葉錫鳳註。金剛經彙纂二卷,孫念劬纂。金剛經心印疏二卷,溥畹述。金剛經註二卷,俞樾註。金剛經訂義一卷,俞樾著。金剛般若集驗記三卷,唐孟獻忠撰。金剛經鳩異一卷。唐段成式撰。金剛經受持感應錄二卷,金剛經感應傳一卷。金剛經新異錄一卷,明王起隆輯著。金剛經靈驗傳三卷,日本淨慧集,金剛經持驗記一卷,周克復纂。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一卷,三澤注編集。金剛經箋註,丁福保箋註。金剛經蒙鈔,李宗榮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線
【物名】於三摩耶戒壇授與受者之五色線也。以三結作金剛結,故有此稱。見大日經疏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
【術語】金剛頂與瑜伽也。金剛頂指教王經等金剛界之經,瑜伽指大日經等胎藏界之經。菩提心論初心鈔上曰:「金剛頂金剛頂宗通名,謂教王經等也。此經題金剛頂故,瑜伽大日經宗通名也,謂大日經等也。此經疏中指大日經云瑜伽宗故。」
金剛頂即瑜伽也。金剛頂經中明瑜伽法,故曰金剛頂瑜伽。非別部也。不空所譯三卷之教王經,末題曰金剛頂瑜伽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上味
【譬喻】以金剛喻最勝之上味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臺
【物名】由金剛而成之臺座也。觀無量壽經曰:「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意氣金剛女
【天名】胎藏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奉塗香於本尊之天女名。手捧塗香器。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失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嬉戲菩薩
【菩薩】Vajralāsi,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內四供養菩薩第一。是為由中央大日如來供養東方阿閦如來心中流出之嬉戲三摩地女菩薩也。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嬉戲法樂標幟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嬉戲天女菩薩形,住毘盧遮那如來東南隅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迹金剛
【菩薩】即穢積金剛烏芻澀麼明王Ucchuṣma,主不淨處之執金剛也。經軌作穢迹。秘藏記作穢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藏
【術語】處胎經所說八藏之一。結集等覺菩薩於金剛心位斷極微細無明以證佛果之法門者。三藏法數三十一曰:「金剛藏者,謂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為堅利,能斷極後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為金剛心是也。」
【菩薩】見金剛藏菩薩條。
參照:金剛藏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語
【術語】與金剛念誦同。不發聲唯於心默念也。見守護國經三。
參照:金剛念誦
【菩薩】金曼之一尊。秘藏記曰:「肉色,持如來舌。」左拳置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儀軌
【經名】指不空所譯二卷之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而言,若言金剛界儀軌則為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衣
【天名】見金剛衣服天條。
參照:金剛衣服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外金剛二十天
【名數】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第一根本成身會,第二三昧會,第三微細會,第四大供養會,第八降三世會,第九降三世三昧會等六會外部所布列之金剛眾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起印
【印相】又曰覺起印,驚覺一切如來印。驚覺入定諸佛令護念行者之契印也。見覺起印條。
參照:覺起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軍
【人名】印度人。事蹟不詳。據華嚴探玄記一,謂金剛軍菩薩,堅慧菩薩,各造十地之釋。並不傳云。蓋在世親以後之出世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輪
【術語】金剛之法輪。謂密教也。以密教曰金剛乘故也。
【雜名】地層最底之金輪云金剛輪。俱舍論十一曰:「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其量廣無數,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輪,深十億二萬,下八洛叉水。餘凝結為金。(中略)於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金輪際者,謂此金剛輪之極際也。
【雜名】為釋迦成道之金剛座。以此為地際金剛輪之現出於地面者故也。見金剛座條。
參照:金剛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合掌
【印相】十二合掌之第七。又云歸命合掌。梵語鉢囉拏摩合掌。大日經疏十三曰:「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音名鉢囉拏摩合掌。」經云合掌叉手。梵Praṇām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股金剛
【物名】見五股條。
參照:五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起
【術語】以印明驚覺法界之諸佛,曰金剛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鈴
【物名】法器之一。為驚覺諸尊,警悟有情而振之。其體堅固稱為金剛,其柄為五鈷形故稱為五鈷鈴。
【菩薩】見金剛鈴菩薩條。
參照:金剛鈴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鎖法
【修法】金剛鏁菩薩之修法也。陀羅尼經八有金剛商迦羅法,具明其法。商迦羅,譯曰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錍
【書名】金錍論之本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鎖
【菩薩】菩薩名。見金剛鏁菩薩條。
參照:金剛鏁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鏁
【菩薩】菩薩名。見金剛鏁菩薩條。
參照:金剛鏁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部
【術語】胎藏界三部之一。又金剛五部之一。持金剛杵標幟如來智德之諸尊也。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位於中臺大日左方之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之諸尊是也。大日經疏五曰:「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蘇悉地經一曰:「諸佛形像即是佛部,諸菩薩形即蓮華部,諸世天像為金剛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針
【雜名】獨鈷之異名。
【菩薩】見金剛針菩薩條。
參照:金剛針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因菩薩
【菩薩】Vajrahetu,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位於西方月輪五尊中無量壽如來左方之菩薩也。司如來轉法輪之因德。秘藏記末曰:「左金剛因菩薩,肉色,左手拳,右手持輪。」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彼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因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轉大法輪智而生金剛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手菩薩
【菩薩】Vajrapāṇi,金剛薩埵也。又名普賢。大日經疏九曰:「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宮故名為普賢。」新譯仁王經下曰:「東方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杵,放青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同念誦儀軌上曰:「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門
【術語】胎藏界之壇門也。見四門條。
參照:四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體
【術語】如金剛堅固之身體也。指佛身功德而言。維摩經方便品曰:「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喜普會。」註:「什曰:如來身無可損若金剛也。」新譯仁王經中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良賁疏中一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體者身也。佛身堅固猶如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難信金剛信樂
【術語】彌陀之救濟,信之無疑,堅固如金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
【術語】金剛界諸經諸會之通名。金剛界之法,有十萬偈十八會,總名金剛頂。金剛有堅固利用二義,以喻實相不思議之理體堅固常住,如來之智用銳利,摧破惑障,頂者最上尊勝之義,此法於諸大乘中最勝無上,猶如人身之頂也。金剛頂經慈覺疏一曰:「言金剛頂者,是十八會都名也。」又曰:「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喻名也。堅固以喻實相不思議秘密理常存不壞也。利用以喻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又曰:「頂者,是最勝義,尊上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
【經名】瑜祇經之具名。一卷,唐金剛智譯。如胎藏界之蘇悉地經。此經說金剛界之蘇悉地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食
【天名】見金剛飯食天條。
參照:金剛飯食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上味經
【經名】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滅定
【術語】與金剛喻定,金剛三昧同。言菩薩最後之禪定,堅利如金剛,能伏滅微細之煩惱也。仁王經上曰:「四辨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天臺疏上曰:「金剛滅定者,十地上忍定。如金剛碎煩惱山,自不傾動,亦名首楞嚴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
【術語】Vajra,梵語縛曰羅(曰或作日通用),一作跋折羅。譯言金剛。金中之精者。世所言之金剛石是也。抱扑子曰:「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鐘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雖鐵錐擊之,亦不能傷。唯羚羊角扣之,則渙然冰泮。」西使記曰:「金剛鑽出印毒。」按,印毒即印度也。梵網經古迹上曰:「金中精牢名曰金剛。」三藏法數五曰:「金剛者,金中最剛,故云金剛。」大藏法數四十一曰:「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此寶出於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為寶。」南本涅槃經二十二曰:「如金剛寶置之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據此則知金剛為透明體。智度論五十九,說摩尼寶珠為帝釋所執金剛之碎片曰:「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鬥時,碎落閻浮提。」可以證其為寶石矣。梵語雜名曰:「金剛,梵語縛曰羅。」
【物名】以金剛所造之杵,名為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即金剛杵之略名也。大日疏一曰:「梵云伐折羅陀羅,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曰譯云執金剛,今謂持金剛。」
【天名】。持金剛杵之力士,謂之金剛。執金剛之略名。行宗記二上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為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佛子
【術語】密教受灌頂者之稱。灌頂者必受某金剛之金剛名也。二教論曰:「纔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喻三昧
【術語】真言以五相修行稱為金剛喻三昧。金剛界儀軌曰:「空中諸如來,彈指而警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是為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能斷金剛經
【經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略名。梵Vajra-cchedik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字金剛
【物名】羯磨金剛之異名。羯磨金剛之三鈷杵,橫竪交叉,作十字形,故謂之十字金剛。大日經疏十九曰:「十字金剛,即羯磨金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波羅蜜菩薩
【菩薩】金剛波羅蜜多菩薩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金剛位
【術語】稱真言行者初地之位。瑜祇經曰:「一時共成就,速得大金剛位,乃至普賢菩薩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文經
【經名】一卷,唐阿質達霰譯。如來臨涅槃時,自左心以穢迹金剛化現,說穢迹金剛大圓滿陀羅尼一咒。退治一切天魔外道之惱亂佛法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大日如來
【佛名】金剛界曼荼羅五大月輪中央輪五尊之中尊也。為於色界頂摩醯首羅宮(即大自在宮與胎藏大日依處同),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五相圓滿,始成正覺之相,顯修生智德之智法身也,其相似菩薩,作天人之狀,頭垂髮,戴五智之寶冠,手結智拳印,其色清白。以字為種子,以五鈷為三昧耶形,密號謂之徧照金剛。聖位經曰:「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略出經三曰:「由結大智拳印契故能入佛智。(中略)結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鵝,形如淨月,一切相好悉皆圓滿顯具,寶冠垂髮以繒綵輕妙天衣繞腰被絏而為上服。」秘藏記上曰:「鍐字者,智法身種子。」瑜祇經疏曰:「以
字為大日種子。」瑜祇經曰:「薄伽梵徧照如來。」秘藏記鈔三曰:「金剛界者以五[月*古]為體,五[月*古]表五智,即大日三昧耶形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索菩薩
【菩薩】Vajrapaś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以大悲之索,主牽引眾生之德。住成身曼陀羅之南門。秘藏記末曰:「白黃色,右手取索。」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引入方便羂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得成衛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形,住南門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圍山
【雜名】即鐵圍山也。鐵性堅固,故云金剛。無量壽經下曰:「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
參照:鐵圍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念誦儀軌
【經名】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秘密善門陀羅尼咒經
【經名】一卷,失譯。佛說延壽妙門陀羅尼經之異譯先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生起
【術語】真言行者,寢息時,應想入金剛三昧,起時,應想自金剛三昧起。其起時之真言曰:唵拔折羅底悉吒。金剛頂義訣曰:「修習瑜伽者,常想自身常為普賢金剛身。若寢息時想入金剛三昧,謂心寂靜如入涅槃,當想自身為五智印相,而有光焰圍繞。然後隨意寢息也,是名身三昧相應。若起時想從金剛三昧起故,此秘密義云金剛生起也。拔折羅者,金剛三昧相名。底悉吒者,生起義。唵者,諸佛法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淨剎
【術語】伽藍之德稱。功德堅利,譬之金剛。清淨之土,謂之淨剎。行事鈔下三曰:「入寺踐金剛淨剎法地。」同資持記下三之四曰:「金剛,堅利之寶。伽藍,福業之地。故以喻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重金剛薩埵
【名數】一、一切眾生,即名金剛薩埵。二、初修行之人,別名金剛薩埵。三、阿閦佛之內眷屬,名普賢金剛手。四大普賢,為大日內眷屬之金剛薩埵。見吽字義顯玄記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醜女
【人名】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夫人摩利生一女,安波闍羅Vajra,此云金剛。極醜惡,肌體粗澀,猶如駝皮,頭髮粗強,如馬尾。至嫁期,王求豪姓貧士嫁之,舉女婿為大臣。女夫常使其妻閉居深宮,自開閉其戶,使出入人不見妻面貌。醜女深悔責自罪,向佛至誠懺悔。佛忽現前光照其身,化醜女為殊顏,容色微妙如天色。見賢愚經二(波斯匿王女金剛緣品),經律異相三十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勝三世金剛
【菩薩】或云聖三世。在胎藏界持明院北端。密號曰最勝金剛。與降三世明王同體異名。然此院特列勝三世降三世兩尊,青色頭髮如馬王髻,三目,雙牙向上,左持三股杵,右持頭附三股杵之戟,坐於磐石,迦樓羅炎圍之。大日經謂勝三世威猛,燄圍繞,有寶冠,持金剛,不顧自身命,專請受教。
參照:降三世明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愛金剛菩薩
【菩薩】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中臺五尊中西方之菩薩名,亦曰摩竭幢。左右持人頭之幢。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幢菩薩
【菩薩】Vajrakotu,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以寶幢之三昧耶標注寶雨。秘藏記末曰:「肉色,二手持幡幢。」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幢契故,能注雜寶雨。」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寶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幢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左邊月輪。」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拳菩薩
【菩薩】Vajrasaṅdhi,金剛界曼陀羅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之一。持結合之德,成就一切之印契,標以拳之三摩耶形。秘藏記末曰:「金剛拳菩薩,青色,二手作拳,揚當心,腕稍屈垂。」略出經曰:「由結金剛拳契故,能得一切諸契,獲得悉地。」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拳威靈感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拳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後邊月輪。」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左手拳右手取十字一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隨心金剛
【菩薩】金剛忿怒身。梵云雞利繫羅,與金剛薩埵眷屬觸金剛同名。或稱金剛隨心菩薩。降伏諸夜叉之尊也。為忿怒形,有火炎髮,右手張出,持獨股杵,左手作胎拳,當腰,舉右手,坐磐石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多羅觀音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
【經名】一卷,不空譯。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經說金剛薩埵所證三摩地之法門。略名般若理趣經,又云理趣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
【經名】一卷,不空譯,金剛薩埵修法之儀軌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積金剛
【菩薩】即穢迹金剛也。
參照:穢迹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鉤菩薩
【菩薩】Valrāṅkuś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住於東方。標以鉤,鉤召一切眾生。鉤,梵語央俱施。秘藏記末曰:「金剛鉤菩薩,黑色,左手拳,右手取鉤。」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契故,能為鉤召。」見鉤菩薩條。
參照:鉤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經名】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不壞
【術語】謂如金剛之堅固不壞滅也。金剛不壞之身。金剛不壞勝地等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火頭金剛
【明王】烏芻瑟摩。譯曰火頭。見烏芻沙摩條。
參照:烏芻沙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不壞身
【術語】佛身也。涅槃經三曰:「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心地觀經上曰:「不如代父母及眾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三界救度父母。」寶積經五十二曰:「如來身者,即是金剛之身,不壞之身,堅固之身。」理趣釋曰:「常以大慈甲冑而自莊嚴,獲得如金剛不壞法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滅諦金剛智
【術語】大滅諦為佛之斷德,金剛智為佛之智德,是三德中之前二者也。仁王經上曰:「十號三明大滅諦,金剛智釋迦牟尼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法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千手觀音之念誦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住無戲論金剛
【菩薩】十九金剛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山羊角碎金剛
【雜語】智度論三十一曰:「不知破金剛因緣,故以為牢因,若知著龜背上以山羊角打破,則知不牢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步擲金剛
【菩薩】播般曩結使波,唐云步擲,普賢菩薩所現之明王也。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曰:「善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以右手把一旋蓋,左手把金剛杵,徧身作虛空色,放火焰。」有步擲金剛修行儀軌一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秋金剛
【菩薩】理趣會曼茶羅,內供養之四菩薩,出於外供養,金剛歌菩薩,名為秋金剛。又曰時秋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部三昧耶
【印相】十八契印之一。見十八道條。
參照:十八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青面金剛
【天名】藥叉神也。大青面金剛咒法說其壇法及畫法,陀羅尼,畫像之法,畫五藥叉。中央者,身色青,一身四手,此即青面金剛藥叉也,右邊二藥叉,一赤一黃,左邊二藥叉,一白一黑。像之兩腳下,各蹈一鬼。各像左右兩邊,有青衣童子,髮髻兩角。手執香爐。有陀羅尼,誦之日別六時,每時各一百二十徧,誦滿三七日,則療病萬不失一。見陀羅尼集經九。世俗以為庚申之本地。甚為誣妄。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場經
【經名】金剛場陀羅尼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軍荼梨金剛曼荼羅
【圖像】若欲受持軍荼利法,應先畫其像。徧身青色,兩眼俱赤,攬髮成髻,其頭髮之色,黑赤交雜,如三昧火焱,張眼大怒,上齒皆露,以咬下唇,作大瞋面。有二赤蛇,兩頭相交,垂在胸前,仰頭向上。其兩蛇之尾,各穿像耳,尾頭垂下至肩上。其二蛇之色,如黃侯蛇,赤黑間錯,其像有。八臂手,右最上之手把跋折羅,屈臂向上。下之第二手把長戟柱,屈臂向上,其戟上下各有三叉,皆有鋒刃,一頭向上,一頭拄地下。第三臂壓左之第三臂,兩臂相交在胸上。右手中把兩赤蛇。其蛇相交各向像面。左手亦把一頭赤蛇。兩手各作跋折羅印,兩手大指各捻小指之甲,餘指皆伸,即以左手壓右腋之前,次以右手壓左腋之前,即是身印也。下之第四臂,仰垂下向,勿著於右胯,五指皆伸,施無畏手也。左之上手中把金輪形,屈臂向上,輪有八角,轂輞成具。下之第二手,中指以下二指,各屈向掌,大指捻中指上節之側,頭指直竪,向上伸之,屈其臂肘手臂向右。下之第四手橫覆左胯,指頭向右。八手之腕中皆著金釧,以紫色地散華錦之天衣,絡於髆頂背,其天衣之頭分左右各垂向下。以綠表紅裏之帶用繫其腰,虎皮與錦鞔其兩胯,其兩腳脛各有赤蛇,絞其腳脛。其兩蛇之色赤黑間錯,使其像立於七寶蓮華上,其右腳之指,向右邊,其左腳之指,向左邊,其像左邊踝子以下畫一鬼王,身似人之形軀,貌麤大,作白象頭,屈膝跪坐,舉頭向上,瞻仰像顏。其鬼右手把蘿蔔根,屈臂向上,左臂平屈,展手仰掌,把歡喜團。其手兩腕皆著金釧,其鬼頸下著金瓔珞,以綠帶繫其腰上,以朝霞錦鞔其兩胯。見陀羅尼集經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慧者
【菩薩】執金剛也。大日經一曰:「能滿一切願,持金剛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一字頂輪王之修法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金剛三昧
【名數】智度論四十七,說百八三昧中,三種之金剛三昧。初曰金剛三昧,通達諸法之三昧也。中曰金剛輪三昧,輪者攝持之義,為攝持他諸三昧之三昧也。後曰如金剛三昧,金剛喻定也。說如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寶覺
【術語】如來正覺之德稱。楞嚴經五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生?是名妙蓮華金剛寶覺。」同長水疏五上曰:「無明堅牢最為難壞,一念能破金剛定力。此定尊上更無能過,於法自在,是可寶重如摩尼珠隨意生育,無上覺里名王寶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名】金剛經之具名。見金剛經條。
參照:金剛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輪金剛
【菩薩】菩薩名。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表斷惑之智德,故曰大輪,手持三股之跋折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勝金剛心真言
【真言】愛染明王又金剛薩埵之一字真言也。瑜祇經一切如來大勝金剛瑜伽成就品曰:「爾時金剛手,復說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大勝心相真言曰:吽悉地。」此中吽為金剛薩埵之一字心,或為愛染明王之一字心。悉地為成就,以此一字心之明成就一切瑜伽之悉地,故曰悉地。名之為大勝金剛者,以上經文稱為愛染王,而曰此名金剛王,頂中最勝名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執金剛
【術語】又云持金剛、金剛手。胎藏界三部中金剛部之諸眾,標如來之智印,皆手執金剛,故云執金剛。大日經一曰:「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中略)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中略)金剛手秘密主如是上首。」同疏一曰:「梵云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中略)前明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
警護諸天諸佛之夜叉神謂之執金剛。見執金剛神項。
參照:執金剛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與羅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摩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同本異譯。慈恩傳七曰:「據梵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金剛般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聖金剛夜叉
【異類】五大明王之一,見金剛夜叉條。
參照:金剛夜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喜菩薩
【術語】Vajrasādhu,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成身會中東方五月輪之五尊中,位於阿閦如來後方之菩薩名。司歡喜之德。秘藏記末曰:「金剛喜菩薩,肉色,二手當胸拳。」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善哉菩薩菩薩形,住阿閦如來後邊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現圖曼陀羅
【術語】是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也。東方為正面,第一會置中央,自東面右旋而置八會,合為九會。見九會曼陀羅條。
參照:九會曼陀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結跏
【術語】半跏坐也。守護國經二曰:「常以自作金剛結跏,謂以右腳壓左髀上,端身正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開發金剛寶藏位
【術語】大日經,斷三妄執屬於地前,此上更立十地,稱曰開發金剛寶藏位,以是為開發大日金剛寶藏之行位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忙莽雞金剛
【菩薩】金剛部之部母。梵號忙莽雞。位於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金剛薩埵之上。又作麼麼雞,忙莽計,忙忙雞,摩莫枳,莽莫枳。詳見麼麼雞條。
參照:麼麼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念誦
【術語】四種念誦之一。閉口而默誦也。見略出經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藥叉瞋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金剛藥叉之念誦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青面金剛
【異類】夜叉王之一。見青面金剛條。
參照:青面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大金剛
【名數】八大金剛明王之略。又曰八大明王。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曰:「八大菩薩各現光明輪,各現作八大金剛。金剛手現降三世,妙吉祥現大威德,虛空藏現大笑,慈氏現大輪,觀自在現馬頭,地藏現無能勝,降一切蓋障現不動,普賢現步擲。」能現者菩薩之正法輪身,所現者明王之教令輪身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乘金剛理趣經
【經名】大乘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業菩薩
【菩薩】Vajrakarm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司如來事業之德。梵語羯磨,譯言業。秘藏記末曰:「肉色,二手合掌揚頂上。」略出經曰:「由結金剛羯磨契故,得為金剛堅固性。」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業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前月輪。」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善巧藝門而生金剛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觸金剛
【菩薩】金剛界曼荼羅理趣會五尊之一。即五秘密尊之一。別名,計里吉羅金剛。交二手腕而持五鈷。觸者觸於欲境之煩惱也。今明觸性即菩提之深秘,故住於抱持之相而立觸之名。見金剛界曼荼羅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適悅持金剛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三位之尊。密號曰慶喜金剛。主唯佛與佛自受法樂之適悅,故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怒目
【雜語】薛道衡遊鍾山開善寺。謂小僧曰:金剛何為怒目?菩薩何為低眉?答曰: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與不空譯之金剛頂經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同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拳印
【印相】以左右手作拳而置於心上者。見大日經密印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悲願金剛
【菩薩】地藏菩薩之密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寶戒
【術語】梵網經所說之大乘戒也。又云一心金剛寶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
【經名】見金剛壽命經條。
參照:金剛壽命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笑菩薩
【菩薩】Vajrahāsa,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之一。住喜悅之三昧耶。而為笑顏。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微笑契故,速得與諸佛同笑。」出生義曰:「由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針菩薩
【菩薩】Vajrasūci,胎藏界第十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之一。手執獨鈷。獨鈷之形似針,故曰金剛針。大日經疏五曰:「素支譯云金剛針,持一股拔折羅以為標幟。此拔折羅是一相一緣堅利之慧,用此貫徹諸法無所不通,故名金剛針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
【經名】佛說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護譯。大日如來,安住一切如來自性中,說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諸法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九執金剛
【名數】此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列於大日經之首,皆為菩提心之功德相。十者,陰之滿數。九者,陽之滿數。此十九執金剛,盡理智一切之諸尊矣。一說,對於顯教瑜伽論之十九無知,而為十九差別智印。或謂金剛手為總,十八金剛為九尊理智之數。其名則虛空無垢,虛空遊步,虛空生,被雜色衣,善行步,住一切法平等,哀愍無量眾生界,那羅延力,大那羅延力,妙,勝迅,無垢,刃迅,如來甲,如來句生,住無戲論,如來十力生,無垢眼,金剛手秘密主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因字生金剛
【術語】稱金剛薩埵之種子字也。其字體
字者,為一切諸法之本因,故稱因字。此
字變成五股之金剛杵,故云生金剛。瑜祇經曰:「因字生金剛,滿彼大空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使者
【天名】與金剛童子同。奉使於執金剛部諸尊之童子。如不動之八大童子是也。
參照:金剛童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迹金剛禁百變法經
【經名】一卷,唐阿質達霰譯。為穢迹金剛之印法。載符四十六,以滅種種之苦難。而以急急如律令為咒語,不說餘咒。符似抱樸子中入山之符。是明為偽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般若經
【經名】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名金剛經,金剛般若經。見金剛經條。
參照:金剛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鏁法
【修法】金剛鏁菩薩之修法也。陀羅尼經八有金剛商迦羅法,具明其法。商迦羅,譯曰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宗
【術語】密教二宗之一。以金剛頂經所說金剛界之法為所依。見金胎條。
參照:金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攝金剛
【名數】與四攝菩薩同。
參照:四攝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金剛
【名數】四金剛之名,見於釋典。通俗編載王業燕在閣知新錄云:凡寺門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按唐書禮儀志,武王伐紂,五方神受事,各以其職名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見楊復吉夢蘭瑣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大要。常稱曰十八會指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周金剛王
【人名】周金剛,更云周金剛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菩薩】與大樂金剛薩埵同。坐於胎藏界曼荼羅徧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訶縛曰羅母伽三昧耶薩怛縛。譯言金剛不空真實菩薩。密號稱為真實金剛。即普賢延命菩薩也。
參照:大樂金剛薩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金剛輪印明
【印相】加持虛空而結來徧一切大曼荼羅界之印與明也,易言之,即成護行者,身心之結界輪壇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界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由大日如來出生之次第。單名出生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周金剛
【人名】唐德山鑒禪師姓周氏,出家常講金剛般若經。時名之曰周金剛。見傳燈錄十五德山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經名】七卷,宋法賢譯。大樂金剛為金剛薩埵之異名。有二十五品。說儀軌及實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一乘甚深教
【術語】讚嘆真言之教法也。教法堅固,故曰金剛,為一切成佛之法,故曰一乘,秘密深奧,故曰甚深。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曰:「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寶
【物名】即金剛石。見金剛條。
參照:金剛
【菩薩】見金剛寶菩薩條。
參照:金剛寶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書名】一卷,不空譯。說本經字句一一理趣表法之義門。常略稱曰理趣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九會曼荼羅
【術語】金剛界之現圖曼荼羅,安布九會,稱為九會曼荼羅。
參照:九會曼荼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利菩薩
【菩薩】Vajratīks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西方無量壽如來四親近之一。主如來之智德,標斷一切之苦,以劍為三昧耶形。秘藏記末曰:「金色,左手華上有篋,右手持利劍,由結金剛藏劍故,彼能斷一切苦。」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此菩薩與文殊菩薩異名同體。其教令輪身為六頭六手六足之大威德明王,即無量壽如來之忿怒身也。新譯仁王經下曰:「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同儀軌上曰:「言金剛利者,如彼經云,文殊師利菩薩也。(中略)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金剛,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經名】有同名異譯二經:一、三卷,為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品之一品(此中分一二三),是正說金剛界曼荼羅之本經也。通常所說之金剛頂經,即指本經。一、二卷四品,設修習供養之方規。此乃儀軌也。皆為唐不空譯。然金剛頂之全本,有十萬偈十八會。其第一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徧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此中不空所譯三卷之金剛頂經,止初之一品,後趙宋施護,全譯四大品,稱曰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有三十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曼荼羅
【術語】依金剛界密教本經金剛頂經之所說,則有六種十種等之曼荼羅。現圖曼荼羅中輳合九種,稱曰九會曼荼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參照:九會曼荼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眾
【菩薩】於大會式持金剛鈴金剛輪寶等隨從阿闍梨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釋金剛經刊定記
【書名】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義訣
【書名】一卷,唐智藏撰。智藏為不空三藏之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
【經名】真言教三部經之一。是為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故通於現行流布金剛界之諸經,然特以三本為主:一為不空所譯三卷之教王經,具名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中譯其第一品者。二為施護所譯三十卷之教王經,具名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盡譯第一會之四品者。三為金剛智所譯四卷之略出經,具名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已上三本皆稱金剛頂經,但尋常所指之金剛頂經為第一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種金剛藏菩薩
【名數】凡密教有四種之金剛藏,百八名讚以文殊為金剛藏,理趣經以虛空藏為金剛藏,又以金剛薩埵為金剛藏,陀羅尼集經八有金剛部之金剛藏。即同名異體四種也。楞嚴經所說之金剛藏王菩薩為此中第四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隨心法
【修法】密教修法之名。見陀羅集經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商羯羅金剛
【天名】金剛力士名。譯曰鏁。大日經疏五曰:「金剛商羯羅,譯云金剛鏁。」千手經曰:「力士賞迦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壞相金剛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元沙囉巴譯。此陀羅尼如金剛之堅利,能破壞一切煩惱魔障,故名壞相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勝金剛
【菩薩】又名大轉輪王。又名金剛手。大日所變之十二臂金剛薩埵也。是為大妙經所說之攝一切佛頂輪王,即金輪佛頂也。瑜祇經一切如來大勝金剛最勝真實三昧耶品曰:「爾時徧照薄伽梵,復現種種光明,於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照諸菩薩。金剛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語道斷),復現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復持五峰、金剛、蓮華摩尼、羯磨、鉤、索、鎖、鈴、智劍、法輪十二大印,身住千葉大白蓮華,身色如日,五髻有光明,其光無主,徧照十方。面門微笑,即說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唵摩訶(大),縛日羅(金剛),瑟抳灑(是云頂是大金剛頂),吽怛羅紇哩惡吽(是五佛種子)。說此明已,復說頌曰:十方淨妙國,三世及三界。最尊獨無比,此大轉輪王。能摧諸佛頂,能攝諸等覺。親近為眷屬,速成大悉地。若末法世人,長誦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能漂。蓮華金剛手,翼從為侍衛。若誦一百八,則能滅百劫罪。若誦一千徧,則能成滿意願。若誦一洛叉,則得大金剛身。若誦一俱胝,則得成徧照尊。千佛來守護,決定無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慧
【術語】秘密主,金剛手,即金剛薩埵也。大日經一曰:「牟尼諸法主,告持金剛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大三摩地
【術語】大日如來將說金剛熾盛光明佛頂自在十字真言,先使盡虛空界成為一甘露焰鬘之三昧也。大妙經曰:「於是如來入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大三摩地,盡虛空界無有邊處,成一甘露焰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食天
【天名】金剛界,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手持華鬘。稱曰華鬘毘那耶伽。毘那耶伽為歡喜天之梵名。見胎藏界曼陀羅大鈔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鬘菩薩
【菩薩】Vajramālin,金剛界內四供養菩薩之第一。是為由中央大日如來供養南方寶生如來心中流出之華鬘三摩地女菩薩也。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鬘契故,得美妙容色。」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華鬘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西南隅月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華菩薩
【菩薩】Vajrapuspa,住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外四供養第二之菩薩名。為女形,奉花於大日本尊者。秘藏記末曰:「金剛華菩薩,淺黃色,持鮮華。」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覺華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覺覺侍女菩薩形,住西南角金剛寶樓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經名】佛說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失譯。說初修百三昧終入金剛三昧而成佛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忿怒持金剛菩薩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之一尊。秘藏記下曰:「忿怒持金剛菩薩,赤肉色,左手取三股跋折羅,目視上之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理趣經
【經名】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之略名。一卷。金剛智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童子法
【修法】金剛童子之修法。說二部之儀軌(儀軌名,出金剛童子之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青頸觀音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
【經名】二卷,宋法天譯。佛在廣嚴城勅金剛手菩薩說弟子之八事及二諦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衣服天
【天名】又作金剛衣,金剛衣天。在金剛界外金剛部西方之中央。隨其所持物,而稱為弓箭毘那夜迦,又云順行大將。四方毘那耶迦西方守護之尊也。象頭人身,左持弓,右持箭,作射勢,坐於荷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能斷經
【經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菩提三藏
【人名】金剛智三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鋒菩薩
【菩薩】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一行第五位。密號曰迅利金剛。住於發心猛利之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
【經名】四卷,唐金剛智譯。說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成身會,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之四會。常略名略出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那羅延身
【術語】謂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如那羅延神之身也。那羅延Nārayaṇa,譯言勝力,或堅牢。天上力士之名。無量壽經上曰:「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智三藏
【人名】金剛智,名。梵名跋曰羅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稱。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於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出家,三十一歲往南天竺,時龍智(龍樹菩薩之弟子),年七百歲猶在,就之,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支那佛法盛,唐玄宗開元七年達廣州,翌年至東都。勅迎於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於所住立大曼荼羅壇以度四眾。一行禪師,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陽廣福寺入寂,壽七十一,諡曰灌頂國師。師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於東夏則謂之始祖。見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鎖菩薩
【菩薩】Vajra-śrinkhal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以大悲之鏁,標繫留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會之西門。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鏁。」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鏁契故,能繫留止之。」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堅固金剛鏁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鏁菩薩形,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右持金剛鏁,二端著三股跋折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
【術語】佛住此三昧說降伏四魔之真言,金剛戲者,以佛之降伏四魔,乃佛之神通遊戲之一端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曰:「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說降伏四魔解伏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其金剛字句為之五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清淨經
【經名】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手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
【經名】三卷,宋法天譯。說降伏成就之法。部多,譯曰鬼。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吉祥金剛
【菩薩】金剛手之異名。義釋十二曰:「大吉祥金剛,歡喜,文殊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香儀軌經
【經名】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迹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文經
【經名】一卷,唐阿質達霰譯。如來臨涅槃時,自左心以穢迹金剛化現,說穢迹金剛大圓滿陀羅尼一咒。退治一切天魔外道之惱亂佛法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寶菩薩
【菩薩】Vajraratna,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上首。是與虛空藏菩薩異名同體也。標攝持功德財寶,以如意珠為三摩耶形。其忿怒身為軍荼梨夜叉,即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也。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與願,右手承寶。」略出經曰:「由結金剛寶契故,諸天人師為其灌頂。」金剛界曼陀羅鈔一曰:「此尊是寶生尊第一脅士,虛空藏尊也。從一尊生五大虛空藏故,納萬寶。」新譯仁王經下曰:「南方金剛寶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摩尼。」仁王經儀軌上曰:「言金剛寶者,如彼經云虛空藏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修施等行,三輪清淨。手持金剛摩尼者,梵云摩尼,此翻為寶。體淨堅密猶如金剛,即是金剛如來意寶也。隨諸有情所求皆得,依教令輪現作威怒甘露軍荼梨金剛,示現八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愛樂金剛女
【天名】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持蠟蠋供本尊之天女名。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
【經名】具名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為普思義菩薩說金剛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修行金剛如來心品三摩地,及說外道苦行之惡報,并不師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之惡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慢印
【印相】標大慢相之印契。作拳置腰側之形。理趣釋上記金剛薩埵像曰:「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場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一切善惡之法盡是陀羅尼。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銳菩薩
【菩薩】Vajrakhyāti,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主如來精進勇猛之德。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左手持蓮華臺,有三股跋折羅。」銳或作悅,非是。由梵名推之,則銳似為說之誤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說五字文殊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經
【經名】或單名金剛頂經。梵本十萬偈十八會之總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經名】一卷,唐金剛智譯。說禮佛,五悔,修供,觀心等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藏菩薩
【菩薩】Vajragarbha,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一。華嚴經說金剛藏菩薩十地品。此菩薩明王,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謂之金剛藏王。見金剛藏條。
參照:金剛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由梵本之金剛頂經抄譯第二大品降三世觀音之曼荼羅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夜叉
【明王】Vajrayakṣa,新稱金剛藥叉。五大明王之一。為住於北方三面六臂,或一面四臂之忿怒尊。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中,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之忿怒身也。就菩薩而言,則或為金剛藥叉菩薩(仁王經),或為牙菩薩(補陀落海會軌)之教令輪身。不空成就如來與釋迦如來,有一體異名之義,故此尊又謂為釋迦如來所化現。密號護法金剛。以鈴為三昧耶形。金剛藥叉瞋怒王息災大威神驗念誦儀軌曰:「金剛手虛空庫菩薩摩訶薩,白釋迦牟尼佛言:往昔無量俱胝大劫為求法故,流轉器世間,多有波旬王等令我多退佛法。唯願薄伽梵,聽示現權身,說大威神驗真言。佛言:欲現何權身?答曰:願現大聖藥叉金剛形。過去佛既現,現在佛今現,未來佛當現。我今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現我自心三昧忿怒守護佛法,愍念有情。佛言:善哉!大聖欲護持佛法,愍念有情,仁者善可權現,說大靈驗真言,我與仁者加持護念,俱共說真言慈護持者。即時未起座,現三面六臂大威忿怒,為毒形,以七寶瓔珞莊身,其身長大無量,徧身火焰燃,如劫焰煙威猛,顧視四方如獸王象勇猛。」新譯仁王經下曰:「北方金剛藥叉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鈴,放琉璃色光。」同儀軌上曰:「梵曰藥叉,此云威德,又翻為盡,能盡諸怨故。(中略)手持金剛鈴者,鈴音振擊覺悟有情,表以般若警群迷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淨身金剛,示現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藥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手院
【術語】胎藏界曼陀羅十三大院中之第四院,在中臺大日之左方(大日西面),即第一重之南方。列金剛部諸尊三十三。其中主尊二十一,使者十二。又曰薩埵院。以金剛薩埵為金剛部之上首故也。大日經一曰:「復次華臺表大日之左方,能滿一切願持金剛慧者。」疏五曰:「次於大日如來左方安置金剛部明王,所謂執金剛能滿一切願者。」又曰:「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塗香菩薩
【菩薩】Vajragandhi,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之一。為女天之菩薩形。以塗香奉中臺之尊者。秘藏記末曰:「青色,持塗香器。」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塗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北角金剛寶樓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密經
【術語】言金部之密經。如教王經,理趣經等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乘金剛薩埵儀軌
【經名】大乘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金剛觀
【術語】於身口意之三處在置吽字,觀吽字變為五股金剛杵之觀法也。於行法之初修之,滅吾身口意之罪障,使成金剛不壞之身,猶如五字嚴身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能勝金剛形像
【形像】黑色忿怒相也,有四面四臂,面上並有三目,有大炎鬘,左右持鐵鉤鉾鎊,密號曰勝妙金剛。見胎藏界曼荼羅大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忿怒金剛童子念誦瑜伽法
【經名】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怒俱摩羅金剛念誦瑜伽儀軌法之異名。說金剛童子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略出念誦經
【經名】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外金剛部會曼荼羅
【術語】理趣釋下曰:「中畫摩醯首羅如本形,以八種天圍繞之,四門畫四供養各本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童子
【天名】Vajrakumāra,西方無量壽佛化身,現忿怒之童子形,手執金剛杵,故謂之金剛童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釋遏阿等五十字門之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密跡
【術語】又曰密迹金剛,密迹力士,金剛力士,金剛手,執金剛等。總為執金剛杵現大威勢擁護佛法之天神之通稱。大日如來以此金剛眾為內眷屬,以普賢文殊等諸菩薩為大眷屬,猶之釋迦以舍利弗等聲聞眾為內眷屬。其他諸菩薩為大眷屬也。密迹者,常侍佛而憶持佛秘密事之義。又知佛之三密垂迹為神之義。大日經名曰金剛手秘密主。楞嚴經七曰:「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徧虛空界。」金光明經鬼神品曰:「金剛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等,亦悉擁護聽是經者。」見密迹條。
參照:密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大曼陀羅
【術語】金剛界所立之曼陀羅有九會,是曰金剛界大曼陀羅。見九會曼荼羅條。
參照:九會曼荼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般若論
【書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密迹
【術語】又曰密迹金剛,密迹力士,金剛力士,金剛手,執金剛等。總為執金剛杵現大威勢擁護佛法之天神之通稱。大日如來以此金剛眾為內眷屬,以普賢文殊等諸菩薩為大眷屬,猶之釋迦以舍利弗等聲聞眾為內眷屬。其他諸菩薩為大眷屬也。密迹者,常侍佛而憶持佛秘密事之義。又知佛之三密垂迹為神之義。大日經名曰金剛手秘密主。楞嚴經七曰:「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擎山持杵徧虛空界。」金光明經鬼神品曰:「金剛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等,亦悉擁護聽是經者。」見密迹條。
參照:密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香菩薩
【菩薩】Vajradhñpa,金剛界曼陀羅第一根本成身會三十七尊中,居於外四供養菩薩之第一位。司供養香於大日本尊。秘藏記末曰:「外四供養右下角金剛燒香,黑色持香爐。」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焚香雲供養三摩地,自受用故。從金剛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焚香,光明徧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臭穢煩惱,獲得徧悅無礙香,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焚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南角寶樓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無勝結護者
【天名】胎藏界南門之守護神也。大日經謂其黑色玄衣,毘俱胝形,眉間有浪文,上頂髮冠,自身有威光,照眾生界,手持檀荼,坯大為障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等覺金剛心
【術語】謂菩薩經三祇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後之等覺位,入金剛喻定也。金剛喻定者,正將成佛時所入之定,知慧堅固,故以金剛為喻,一念打破無始無明而到達無上佛果之因位最後道心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毘盧沙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經名】一卷,唐善無畏譯。說金剛界一百八尊之密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鉤女菩薩
【菩薩】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為女形之菩薩,以三[月*古]鉤標鉤召之德。密號召集金剛。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左手取四[月*古]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薩埵
【菩薩】Vajrasattva,又云金剛手,秘密主。又云普賢。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此薩埵為第二。梵名縛曰囉薩怛縛摩訶薩怛縛。譯名執金剛,持金剛,金剛手,金剛手秘密王,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薩埵摩訶薩埵等。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此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普賢從大日如來受灌頂,於二手與以五智之金剛杵,故云金剛手。但金剛薩埵有通別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執金剛神。以此皆為開東方金剛薩埵之一德者也。又無論何人,五相成就,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為金剛薩埵。如金剛頂經一切義成就菩薩(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職灌頂時,稱為普賢大菩薩(即金剛薩埵)是也。又在顯教,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長子之總名,如華嚴經所說。即無論何人,成就十大願者,為諸佛之長子,稱為普賢也。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其別名即今所言之金剛薩埵,金剛界東方月輪中之金剛薩埵是也。大日經謂為金剛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內眷屬之薩埵,為本宗第二祖。是總即別名也。是既得金剛之實智而稱為金剛薩埵,尚依本名而稱為普賢菩薩也。求之於金胎兩界,則金剛界十六菩薩之金剛薩埵與胎藏界中臺八葉院中之普賢,第一重金剛手院之中尊金剛薩埵,皆同體異名,皆為內眷屬。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屬中,亦有普賢菩薩。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賢,是與顯教所說之普賢同體同名,與得金剛之稱之內眷屬金剛薩埵,異體異名。再就同體異名言之,金剛薩埵之名,約於胎藏界,標本有之菩提心,普賢菩薩之名,約於金剛界標始成之大圓鏡智,又標菩提心所生之萬行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金剛智之五秘藏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梨。」又,此薩埵為一切眾生菩提心之本體,其性堅固如金剛,故名金剛,一切眾生由此薩埵之加持力而發心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又,金剛藏王為此薩埵之別號(見金剛藏王條),其曼陀羅所在,在金剛界為根本成身會中十六菩薩之上首,即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一,於理趣會為中臺之本尊,在胎藏界為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中尊。於兩部大日如來為兩會,而金剛薩埵則為一人,一人傳受兩部,是表兩部不二也。
參照:普賢菩薩
參照:金剛藏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步擲金剛修行儀軌
【書名】播般曩結使波金剛念誦儀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六執金剛神
【名數】位於金剛界成身會曼荼羅下方之神也。出生義曰:「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所生化。亦明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慧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此金剛慧用之。故復現其暴惡可畏之身,操大威之智以調伏難調。叱吒則大千震蕩,指頤則群魔懾竄。所以鬼母佝懼而收迹,象頭畏威而連引。彼大惑之主魔醯首羅亦蒙被其害而成正覺,則知向憑怒適是大悲。此等金剛所有河沙塵滴數量,今舉十六住焉亦塵數之義不出於此矣。」神名如下:一、虛空無垢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二、金剛輪。三、金剛牙(不空成就四親近之一)。四、蘇喇多金剛(譯作妙住、謂其住安穩也)。五、名稱金剛。六、大分金剛(謂大者之分,大心眾生,即體分也)。七、金剛利。八、寂然金剛。九、大金剛。十、青金剛。十一、蓮華金剛。十二、廣眼金剛。十三、執妙金剛。十四、金剛金剛(金剛為慧單金剛名之)。十五、住無戲論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住大空慧)。十六、虛空無邊遊步金剛(十九執金剛之一)。出大日經疏十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術語】如來三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結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眾生得如我故,欲善為眾生開淨知見故,以此警覺眾生及諸佛故,是故此三昧耶,名為一切如來金剛誓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外金剛部
【術語】金剛界曼陀羅之外眾也。有二十天。繞四方。對於三十七尊之內眾,謂之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意生金剛女
【天名】金剛界曼陀羅中,第七理趣會以香奉於本尊之天女名。手持柄香爐。見金剛界曼陀羅大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異名五字咒法。說五字文殊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穢跡金剛
【菩薩】即穢積金剛烏芻澀麼明王Ucchuṣma,主不淨處之執金剛也。經軌作穢迹。秘藏記作穢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金剛心
【名數】一、覺了法性,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而不使有遺餘,故曰覺了諸法。二、化度眾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之一切眾生,悉使出離諸趣,故曰化度眾生。三、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藏之具莊嚴之,故曰莊嚴世界。四、善根回向,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回向於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之眾生,故曰善根回向,五、奉事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奉事供養無量無邊之一切諸佛,悉使周徧而無所闕少,故曰奉事大師。六、實證諸法,菩薩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故曰實證諸法,七、廣行忍辱,菩薩或被眾生呵罵,或被眾生楚撻,或被截手足,或被割耳鼻,如是一切,皆能忍受,無有瞋恨,故曰廣行忍辱。八、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之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故曰長時修行。九、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故曰自行滿足。十、令他願滿,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故曰令他願滿。見華嚴經五十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王菩薩秘密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金剛菩薩之念誦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虛空無垢持金剛
【菩薩】梵名Gaganāmala-vajradhara,又云虛空無垢執金剛。胎藏界金剛手院第二行東邊第一位之菩薩也。密號曰離染金剛。形像為肉色,右手屈臂開肘仰掌側,指端向右,左手竪掌,持一[月*古]杵,當左嬭房。面向右方,坐赤蓮華。印相為定慧內縛,舒二風,屈腕,即索印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施願金剛
【菩薩】又曰施願吉祥金剛。文殊師利也。大日經三曰:「以嚩字門及施願金剛。」義釋十曰:「嚩字並施願吉祥金剛者,是文殊也。種子是摩字即空點也,用加
嚩為
嚩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佛勅金剛薩埵令說珠數之功德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輪三昧
【術語】三種金剛三昧之一。見金剛三昧條。
參照:金剛三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與金剛場陀羅尼經同本。
參照:金剛場陀羅尼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動金剛明王
【菩薩】不動明王也。安鎮軌曰:「毘盧遮那如來,為拔濟一切有情,於三界中現威德光明自在之身,號曰不動金剛明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五類護摩之儀軌不同:一息災,二增益,三降伏,四鉤召,五敬愛。有二本:一明藏所載,師子國沙門釋智藏譯(智藏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請回本國者,不空譯。載於明藏者,文有爛脫,無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詳略。今藏經兩收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大金剛童子
【名數】不動明王之使者八大童子也。一慧光童子,二慧喜童子,三阿耨達多童子,四指德童子,五烏俱婆迦童子,六清德童子,七矜羯羅童子,八制吒迦童子也。此童子皆手持金剛杵,故名金剛童子。見八大童子義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如來摩訶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三昧
【術語】稱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見攝真實經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鏁菩薩
【菩薩】Vajra-śrinkhalā,金剛界三十七尊中,四攝菩薩之一。以大悲之鏁,標繫留一切眾生菩提心之德。住成身會之西門。秘藏記末曰:「肉色,左手拳,右手鏁。」略出經曰:「由結金剛鉤鏁契故,能繫留止之。」聖位經曰:「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堅固金剛鏁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剛鏁菩薩形,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
胎藏界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一。秘藏記末曰:「白肉色,右持金剛鏁,二端著三股跋折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慢金剛
【菩薩】金剛界理趣會中臺五尊之一。標示慢即菩提深密之理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瑜伽教
【術語】金剛者,指金剛界,即金剛頂經也。瑜伽者,指胎藏界,即大日經也。總括金胎兩部秘密教之稱。與金剛頂瑜伽同。
參照:金剛頂瑜伽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三業經
【經名】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勝秘密大教王經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界五部
【名數】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法門,轉在迷之九識,成五種之果智,故分類為五部。今為便於解釋,列之如次:一蓮華部,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故名蓮華部。二金剛部,眾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經無數劫,不朽不壞,能破煩惱,如金剛之久埋沒泥中,不朽不壞,故名金剛部。三佛部,此理智在凡位未顯,入果位則理智顯現,覺道圓滿,故名佛部。四寶部,佛之萬德圓滿中,福德無邊,故名寶部。五羯磨部,羯磨譯曰作業,佛為眾生而垂悲愍,成辦一切之事業,名羯磨部(秘藏記本)。此中前二者,為在纏之因德,第三者為理智具足出纏之果位。是即胎藏界之三部也(其次第為佛蓮金)。後二者,於佛部中別開之。佛為二利圓滿之稱,其自證之邊云寶部,其化他之邊云羯磨部。如是於佛部中開二部,原為胎藏界曼荼羅之意,胎藏界曼荼羅,上中下中之通者,總曰佛部,此中下方有虛空藏院,是寶部也。上方有釋迦院,是羯磨部也。由此論之,胎金之三五,僅開合之異耳(秘藏記私鈔三)。今配之於五方五智五佛則如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壞金剛光明心殿
【術語】金剛界之大日如來說法處也,不壞金剛者,嘆諸尊之身,常住堅固,光明心者,嘆其心之覺德,以五智配之,則當於成所作智,三密之業用,皆由此生。瑜祇經曰:「一時薄伽梵金剛界徧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中略)不堅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二教論曰:「謂不壞金剛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覺德。殿者明身心互為能住所住。(中略)亦是成所作智。三密業用皆從此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徧照金剛
【佛名】大日如來之密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義訣
【書名】一卷,說金剛智三藏六卷略出經之要註,智藏筆之。見日本續藏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師利菩薩秘密心真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五字文殊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仙論
【書名】後魏菩提流支譯,十卷,天親菩薩之弟子金剛仙菩薩著。釋天親之金剛般若論。於藏外行之。玄義私記五本曰:「諸師不用此論,慈恩云:非真聖教。」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書名】二卷,功德施菩薩造,唐地婆訶羅譯。直釋經文。論名者取本經所詮之義理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持金剛利菩薩
【菩薩】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手院第三行第七位。密號曰般若金剛。主智慧猛利之德,與金剛界之金剛利菩薩同一本誓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念誦金剛薩埵之法。大樂金剛為金剛薩埵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經名】五卷。趙宋法護譯。說荼吉尼之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