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未發菩提心授記
【術語】見授記條。
參照:授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行願勝義菩提心
【術語】龍樹之菩提心論分別菩提心之相為行願,勝義,三摩地三種。第一起利益一切眾生而使成佛之願謂之行願菩提心。論曰:「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摩地菩提心
【術語】密教三種菩提心之第三。見菩提心條。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菩提心
【術語】真言行者初入初地,見法明道,得無蓋障三昧,名曰淨菩提心。大疏三曰:「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迦羅羅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論
【書名】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毘盧遮那如來菩提心讚
【雜名】稱大日經轉字輪品金剛手所說之六句。其文曰:「歸命菩提心,歸命發菩提。稽首於行體,地波羅蜜等。恭禮先造作,歸命證空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勝義菩提心
【術語】密教三種菩提心之第二。見菩提心條。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菩提心門
【術語】清淨之菩提心,是東方阿閦如來之三摩地,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也。一切眾生必以此淨菩提心為因,證入一切如來之境界,故有門之稱。大日經疏一曰:「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初入一切如來境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菩提心戒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先歸命,次供養,次懺悔,次三歸,次受菩提心戒,總為五法。各有長行偈頌與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菩提心
【術語】求大菩提之心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菩提心
【術語】菩提者無上正真道也,發求無上正真道之心,曰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曰:「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無量壽經下曰:「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玄義分曰:「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乘義章九曰:「發菩提心者,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故曰菩提。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
【經名】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願文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菩提心論
【書名】具云發菩提心經論。二卷,天親菩薩造,秦羅什譯。有十二品,具說發心誓願及六度之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緣事菩提心
【術語】見菩提心條附錄。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義
【書名】一卷,著者不詳。以五門分別明菩提心之要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觀釋
【書名】一卷,趙宋法天譯。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滅非覺非無覺等之義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經
【書名】莊嚴菩提心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種菩提心
【名數】一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一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願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緣因佛性,亦應身菩提之因也。二煩惱無邊誓願斷,願求自斷無邊之煩惱也,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門無盡誓願知,是願求覺知無盡之佛門也,是亦攝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報身菩提之因也。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亦廣利益一切眾生也。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見往生要集上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戒
【術語】三昧耶戒之異名。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為戒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
【書名】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莊嚴菩提心經
【經名】一卷,秦羅什譯。最勝王經淨地陀羅尼品之別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離相論
【書名】一卷,龍樹菩薩造,趙宋施護譯。達蘊處界等之諸相唯心所說,成就第一義空,是菩提心之離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菩提心
【名數】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別之主德,以東方阿閦如來之大圓鏡智立發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發之菩提心,為畢竟厭求之心,此雖屬第六意識,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則為大圓鏡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識為發心之體,受三昧耶戒者,亦向東方以阿閦如來為本尊。蓋三昧耶戒,以此三種之菩提心為自體也:一行願菩提心,修行發願,故名行願,願者念一切眾生,悉含如來藏性,堪安住於無上菩提,願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勝義菩提心,止息劣法,觀顯勝義,故云勝義,此有教觀之二門,凡觀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論天台華嚴之九種住心,次第捨劣取勝,終安住於究竟之秘密莊嚴心,是教門之勝義也。又觀諸法覺悟其無自性,則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萬德斯具,是觀門之勝義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勝義,一就所顯之理而云勝義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譯為等至,新譯曰等念,三摩耶於金剛頂義訣譯為等持,是行者入於信解地而修三密相應之五部秘觀,等持諸佛自行化他之萬德,故名等持,徧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名等念,無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於顯,後一者,則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勝義)、大悲(行願)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蓮(行願)、金(勝義)之三部,又觀音(行願)、文殊(勝義)、普賢(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願)、遮情(勝義)、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菩提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位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妄。」菩提心義八曰:「藏通別之人,不知此法,唯圓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名數】菩提心論所說。見菩提心條。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生菩提心經
【經名】一卷。隋闍那崛多譯。說發菩提心之功德,四攝法及天行梵行聖行。後說破魔眾會陀羅尼。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緣理菩提心
【術語】見菩提心條附錄。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心
【術語】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維摩經佛國品曰:「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觀無量壽經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論四十一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觀經玄義分曰:「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日經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又曰:「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書名】一卷,龍樹菩薩作。唐不空譯。常略曰菩提心論。乃真言宗十卷書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菩提心觀
【術語】五字輪觀之異名。見字輪觀條。
參照:字輪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廣釋菩提心論
【書名】四卷,宋施護譯。引諸經明大悲為本,又明聞思修之三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摩地菩提心
【術語】三種菩提心之一。見菩提心條附錄。
參照:菩提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菩提心地
【術語】初地之異名,是為真言行者初心之位次,三句義之菩提心為因配於此地。見秘藏記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經名】二卷,趙宋施護譯。出生菩提心經之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