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空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無色界之色空為涅槃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謂空至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教色
【術語】舊譯之無作色。一名無教色。新譯曰無表色。見無作色條。
參照:無作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毘殺社缽利色迦羅
【衣服】Bhaiṣajya-pariṣkāra,比丘十三資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毘殺社鉢利色迦羅,藥資具衣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化色身
【術語】二種色身之一。是佛之化身也。見三藏法數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界道
【術語】言造顯曼荼羅時,為區別各重位,用五色作境界之道也。瞿醯壇跢羅經中曰:「中臺,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大日經疏六曰:「又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當具五色。先以白色為周界竟,次於其外布赤色界,次外又布黃色,次外又布青色,最外次布黑色。其第二重,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黃三色。第三重周界,但布純白一色,皆極令均調正直,漸次右旋布之。其行道及供養處外緣等,隨作一純色界。瞿醯云:但用白色也。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者,明此菩提心五種根力,漸次增廣,乃至住於大般涅槃,則徧一切處,無所不在故,黑色最居外也。若從淺至深,自迹歸本,則世尊俯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若眾生入此明門,超百六十心時,則已出過世間,上菩薩位。故第三漫荼羅,唯以白色為界也。第二漫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者,赤是勤勇,菩提心中,進修萬行,黃是如來念處。萬德開敷。爾時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乃至迹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故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第一重漫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青是大空三昧,所謂如來身口意密無盡加持故,作大虛空色。黑為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來秘藏,非普為一切眾生,故名眷屬也。又入此深玄色時者,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華藏。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而諸眾生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云一切內深玄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界十八天
【名數】見三界條。
參照:三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童子因緣經
【經名】十二卷,趙宋惟淨譯。說佛滅後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難教化之之因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生色
【雜名】金之異名也。見生像條。
參照:生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財色
【術語】財寶與女色。無量壽經上曰:「棄國捐王,絕去財色。」四十二章經曰:「財色施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淨心誡觀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風色
【譬喻】以風無色,譬物之無也。成實論二曰:「世間事中,兔角龜毛鹽香風色等,是名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女色
【術語】女子之色相也。訶欲經曰:「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哀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智度論十四曰:「寧以赤鐵宛轉眼中,不以散心視女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非色非心
【術語】分別一切之有為法為三聚:一色法,二心法,三非色非心法。如俱舍七十五法中不相應行之十四法,是非四大所成,故為非色,是非與心相應之法,故為非心,因而名為非色非心法。又如成實論,以無作色(俱舍曰無表色)為非色非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有色天
【界名】色界之諸天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隨色摩尼
【物名】謂摩尼寶珠,不有別色,隨所對之物色而現色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間色
【雜語】對於青等五正色有綠等五間色。見五色條。
參照:五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雲門聲色
【公案】「雲門示眾云: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放下手卻是饅頭。」見從容錄八十二則。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種色
【名數】一,息災為白,白著水色也。二,增益為黃,黃者金,又為地形也。此二者準上之形可知。三,敬愛為赤,世人愛樂赤色,故用之。四,降伏為黑,降伏所以用黑色者,黑色為風大之色,風為大力之義。水火風三災之時,風災力強,故能壞第三禪,如來成道時,亦以風指降伏惡魔。降伏之法,摧破惡人之故,此為相應之色,或又因火依風而增力用,故向於火方而行之法用此色。見秘藏記鈔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心二光
【術語】佛之光明有色光心光二種。色光者照一切眾生,心光者照仰信者。然此二者,非有差別,實為一體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迦色
【術語】一義,有形之物質。一義,無形之空界。俱舍論界品曰:「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伽色。伽,此云礙。阿有二義,或言無,或云極。猶含兩釋,故立本名也。」俱舍寶疏一下曰:「阿伽是極礙也,又阿伽為無礙梵語阿伽,通此二義。」梵Agha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壞色
【雜語】梵語袈裟Kaṣāya,譯曰壞色。避青黃赤黑白五正色,以他之不正色染壞之,故曰壞色。有三種:一,青壞色。二,黑壞色。三,木蘭壞色。此為如法之袈裟色,以作法衣,因而法衣稱為袈裟。遺教經曰:「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梵網經下曰:「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行事鈔中之三曰:「四分云壞色者,若青黑木蘭也,彼得衣不作三種壞著者墮。」六物圖曰:「律云:上色染衣不得服,當壞作袈裟色,即戒本中三種染壞皆如法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華色比丘尼欲先見佛
【傳說】智度論十一舉翻名,謂之華色比丘尼。毘奈耶雜事存梵名,謂為嗢盋羅苾芻。又分別功德論謂之蓮華色尼。是為同一之蓮華比丘尼,佛自忉利天降下時,以神通變身為輪王,最初禮佛。後呵責提婆達多非法,遂為彼所打殺。見華色條。
參照:華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可見有對色
【術語】又曰有見有對色。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無表色之十一種,此中色境之一為可見有對色,眼等五根與聲等四境為不可見有對色。無表色為不可見無對色。眼可見者曰可見,由極微組織而有障礙者曰有對。智度論二十曰:「佛說三種色: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迦葉
【人名】三迦葉中之摩訶迦葉也。是付法藏之第一祖,彼身有金色之光,故名飲光,又名金色迦葉,金色頭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不異空
【術語】見色即是空條。
參照:色即是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木蘭色
【雜名】三種如法色之一。以木蘭樹皮染成。其色赤而帶黑。行事鈔下一之一曰:「余於蜀都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微有香氣,有用作香者。(中略)善見云:善來比丘,瓦缽貫左肩青色,袈娑赤色鮮明(准此木蘭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尊者
【人名】摩訶迦葉之別稱。又名金色迦葉,金色頭陀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非色四蘊
【術語】五蘊中受想行識之四者,為心法之差別,而非色法,故云非色之四蘊。仁王經上曰:「色名色蘊,心名四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間色服
【衣服】袈裟之異名。袈裟有定之三種壞色。是為一種之間色,故名間色服。非言彼五間色也:一青之間色,二黑之間色,三木蘭之間色。六物圖曰:「或名間色服,三色成故。」見袈裟條。
參照:袈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細色
【術語】謂男女好妙之容色也。無量壽經下曰:「眄眛細色,邪態外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種別解脫律儀無表色
【名數】依順受戒作法,發動善性身口而生之別解脫律儀無表色,又有八種之別:一苾芻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發者。二苾芻尼律儀無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發者。三正學律儀無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發者(式叉摩那,譯曰正學女),四勤策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受十戒而發者(沙彌,譯曰勤策),五勤策女律儀無表色,依沙彌尼受十戒而發者。六近事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受八戒而發者。七近事女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夷受八戒而發者。八近住律儀無表色,依優婆塞優婆夷受五戒而發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現一切色身三昧
【術語】略稱普現三昧。如妙音觀音自在示現一切眾生色身之三昧名。法華經藥王品曰:「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中略)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香色
【雜語】香染之色。見香染條。
參照:香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色
【名數】一可見有對色。對者對礙之義。色法之自性,具對礙之自性而眼可見者,青黃等之色塵是也。二不可見有對色。具對礙之自性而不可眼見者。聲等之四塵,眼等之五根是也。三不可見無對色,其自性無對礙,亦不可眼見者。無表色是也。無對礙之自性攝之於色者,以其為有對礙之四大所生之法故也。見阿毘曇論一。
一顯色,青黃赤白等色相顯然分明者。二形色,長短方圓等之形相可見者。三表色,取捨屈伸等之表相可見者。此三色為就可見有對色之一而分別者(俱舍以此表色為主),見五蘊論。
【名數】見色條。
參照: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銀色女經
【經名】佛說銀色女經,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譯。佛說於過去為銀色女救他之事。與佛說前世三轉經同。事迹小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顯色貪
【術語】四種貪之一。見顯色而起之貪欲也。例如見女人之膚而起之貪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色可染
【雜語】見生像條。
參照:生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現色不相應染
【術語】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五識中之現識,三細中之現相也。現識為現一切之色像即境界之相者,故名現色。生境界之相,猶為微細之根本無明分際,而未與心王心所相應而起(惟為心王),故名不相應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作色
【術語】新云無表色,舊云無作色。見無表色條。
參照:無表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處所攝色
【術語】總括諸法為十二處,攝屬於法處而為意處之所對者,有五種,一極略色,分析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等有質之實色而令至極微者。二極迥色,分析虛空青黃等無質之顯色而令至極少者,達見為難,故名極迥色。三受所引色,即無表色也,是為依受戒而引發於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徧計所起色,徧計一切法之意識前所顯現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華水月等皆為此所攝。五定所生自在色,禪定所變之色聲香味等境也。以勝定力之故,於一切之色變現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見義林章五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孔雀王
【神名】二十八部眾之一。千手觀音之眷屬,擁護行者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所謂「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眾,常當擁護受持者」是也。據千手觀音造次第儀軌,其形像,身為黃金色,左手執寶幢,上有孔雀鳥,為細妙色,說無量之妙言。真言曰:唵具光[口*半]吒沙羅迦羅放光[口*半]吒沙羅迦羅周徧叫羅迦唵[口*半]吒娑婆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赤色
【雜名】梵語乾陀色。舊云袈裟色是也。有部百一羯磨九曰:「或乾陀色,梵云袈裟野,譯為赤色。」梵音Kaṣāy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法袈裟色三種
【雜語】一似黑,二似青,三似赤。似黑者,即緇色,為黑泥之色,似青者,銅青也,似赤者,果實之染色,天竺謂之乾陀色,支那謂之木蘭色,日本謂之香染者(香染丁子香以染之)。百一羯磨九曰:「凡作臥具(三衣),應作兩重染令壞色。或青(極好深青,律文不許,隨時汙色,事在開聽)或泥(廣律解泥謂是赤土赤石,或即是泥,然而不許純烏泥皂,斯乃外道之衣)或乾陀色(梵云袈裟野,譯為赤色)。」行事鈔下一曰:「四分云:若青若黑若木蘭。一一色中隨意壞。善見云:善來比丘,瓦鉢貫左肩青色,袈裟赤色鮮明,準此木蘭色。」又曰:「青謂銅青,黑謂雜注等,木蘭謂諸果汁等,余在蜀都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微有香氣,亦有用作香者。」資持記下一之一曰:「銅青謂青褐,如舊銅色,雜泥謂以果汁浸於鐵器,遂成黑色。河底緇泥,亦可染黑,」釋門章服儀曰:「上明青色,名同五色。如論律中,似而非正,木蘭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種色
【名數】一內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屬於內身,故名內色。二外色,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也,是屬於外境,故名外色。見宗鏡錄七十五。
一顯色,青黃赤白之四種也。二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之八種也(大乘於此外加表色),見俱舍論下。
【名數】見色條。
參照: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身
【雜名】金色之身相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膩色伽
【人名】Kaniṣka,屬於月氏族。基祖於中央亞細亞領富強之國土,至王勢威更張,新創建健駄羅王國,領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東殆達於恒河,北總葱嶺,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後不見其例之廣大領土。其初不信罪福,輕侮佛法,後發正信深歸依於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為古來外護者,與阿育王併稱,其功之顯著者,結集佛典也。王出世年代古來有種種異論,而非一致,今尚模糊。眾說彷徨於紀元前一世紀至後一世紀之間,而無越之者,今暫以西域記佛國記所傳從佛滅四百年頃之出世說(王歸佛有由釋尊懸記之傳說,出西域記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香中道
【術語】止觀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悉為中道實相之謂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無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金色相
【術語】如來三十二相之一。見三十二相條。
參照:三十二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葉捨金色妻
【傳說】智度論四十五曰:「如摩訶迦葉,娶金色女為妻,心不愛樂,棄捨出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部色
【名數】佛部為白,金剛部為青,寶部為黃,蓮華部為赤,羯磨部為雜。見攝真實經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如來眼色如明照三摩地
【術語】佛眼三摩地也。大日如來住於此三摩地而說攝一切大阿闍梨位真言。見瑜祇經大闍梨經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王因緣經
【經名】一卷,唐義淨譯。說佛昔為妙色王時,求法忘勞,捨妻子並自身,奉食於夜叉,依此因緣,今成佛,一切大眾至心聽聞法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九色鹿
【傳說】九色鹿經曰:「昔有一人為水漂溺,或出或沒。時有鹿角白如雪,其毛九色,入河救人命得存。後王索此鹿,知者重賞。其人示處,將殺鹿。時其人著癩,王問知其故,不殺鹿,其人乃發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金色孔雀王
【明王】金色之孔雀明王也。見孔雀明王條。
參照:孔雀明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自在地
【術語】十地中第八位地之名。色性自在而無有礙,故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紅頗黎色阿彌陀
【圖像】帶紅頗梨色之阿彌陀佛尊像也。三摩耶者,八葉蓮華上橫五鈷杵,杵上竪獨鈷杵,上有紅蓮,其上阿彌陀佛結跏跌座,頭上戴金剛五佛之寶冠。左右兩手住於定印,佛身及衣等悉帶紅頗梨之色,威容端嚴。蓋以五大之色配於五方,赤色當於西方,彌陀本土西方之色,為本佛之身色光明也。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曰:「想壇中有紇哩字,放大光明如紅頗黎色,徧照十方世界。其中有情遇斯光者,無有不得罪障消滅。」此為本說。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二曰:「觀想成已,漸觀徧身皆紅蓮華色,此身即成阿彌陀如來。此觀成已,即從頂上放紅蓮華色光,亦以無數百千億光而為眷屬。一一光中皆有無量紅蓮華色菩薩而現,各以此印入深三昧,光照西方恒沙世界,彼中眾生遇斯光者,皆入三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頭陀
【人名】摩訶迦葉之別稱。彼身相有金色,為頭陀行第一,故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色身
【名數】如來之二種色身,如實色身(報身),化色身(應身)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部主色
【名數】毘盧遮那是佛部,即如來法界之身,一向白色。次觀世音即是阿彌陀佛,其身黃色。次金剛藏(金剛手),即釋迦牟尼佛,其身赤黃色,即雜色。見義釋十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鄰阿伽色
【術語】見阿迦色條附錄。
參照:阿迦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四種色
【名數】見色條。
參照: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無色天計涅槃外道
【流派】十種外道之一。計屬於色界第四禪之無想定為涅槃,又計為無色界之最頂非想非非想處為涅槃之外道也。行事鈔下四之二曰:「以二界有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心沈沒處,謂之窮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女
【人名】波羅奈國王夫人生一女,身黃金色,頭髮紺青,時年十六,父母欲為求婿,女言,為我求婿,須得身相與我同者。於國中索之不得。佛時在舍衛國,舍衛國賈人至波羅奈,言國中有其人。王聞之喜,使賈人作書迎其人。賈人即作書與佛,說此女端正無比,言欲為佛娶之之意。佛時在祇洹,為諸比丘數千人說法。持書人,直至佛所呈書。佛豫知書所說,取而裂之,作書報金色女,說無常生死之苦。女得書思惟,即得五神通,直至佛所禮敬。見經律異相三十四。
參照: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性色
【術語】又云真色。如來藏中之妙色也。性即是色,故云性色。台家所謂性具之色也。楞嚴經三曰:「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墮法處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乳色
【譬喻】生盲人說乳色也。涅槃經十四曰:「如生盲人不識乳色,便問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貝。盲人復問:是乳色者如貝聲耶?答言不也。復問貝色為何似耶?答言猶稻米末。盲人復問:乳色柔軟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復何所似?答言:猶如雨雪。盲人復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復何似?答言猶如白鶴。是生盲人雖聞如是四種譬喻,終不能復識乳真色。是諸外道,亦復如是,終不能識常樂我淨。」止觀五曰:「若為盲人說乳,若貝若粖若雪若鵠,若盲聞諸說即得解乳,即世諦是第一諦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靜慮律儀無表色
【術語】見無表色條附錄。
參照:無表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色幡
【物名】西方阿彌陀佛之三昧耶形也。瞿醯經中曰:「其幡竿者端直及長,各於八方去處不遠,如法安置。東著白幡,東南紅幡,正南黑幡,西南煙色幡,西方赤色幡,西北青色幡,正北黃色幡,東北赤白幡,如是八色,隨方而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正色
【雜名】謂青等五方之正色也。見五色條。
參照:五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蓮華色女
【人名】見蓮華女條。
參照:蓮華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愛住地惑
【術語】五住地惑之一,色界一切之思惑也,舉愛之一種以兼攝他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旛
【物名】止觀輔行曰:「五色旛者總舉五色,繡畫間色亦應無在,字應作旛。旛者旌旗之總名也,經中多作此幡,幡帑字耳。今佛法供具,相狀似彼,故云旛耳。凡造旛法,切不得安佛菩薩像。旛是供具,供於所供,如何復以形像為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遍計所起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謂依第六意識之妄分別所變起之空華水月等無實事之諸色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欲色二界
【名數】三界中之欲界與色界也,皆為天人之依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蓮華色尼
【人名】勸受戒之人。見蓮華女條。
參照:蓮華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究竟天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ṣṭha,色界十八天之一。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見三界條。
參照:三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界繫
【術語】謂法之繫屬於色界者。如梵天之法為色界之所屬。智度論十一曰:「檀有三種:或欲界繫,或色界繫,或不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定自在所生色
【術語】五種法處攝色之一。在定中自在變現出生之色體也。如入火定而現火光,入水定而現水。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王經
【經名】妙色王因緣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色
【術語】如來藏中之色,即於真空之妙色,是云真色。依此真善妙色稱為法身有相。楞嚴經三曰:「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如來色
【名數】總有四種:一、大疏四所謂白壇曼荼羅之五佛。中央大日如來閻浮檀紫摩金色,寶幢如來白色如朝日,其餘華開敷佛,無量壽佛,鼓音佛之三如來共為真金色。二、大疏六所謂,毘廬遮那白,是淨法界之色。為一切諸法之本源,故為最初。寶幢如來赤,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之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為第二。沙羅樹王如來(開敷華王如來)黃,成正覺時,萬華開敷。皆至金剛(金剛為地其色赤)實際,故為第三。無量壽如來青,既到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猶如虛空(虛空之色青)之具含萬象,故為第四。鼓音如來(釋迦)黑,所以垂普門之迹者,以皆欲顯本,本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於大涅槃也,若捨加持神力時,則一切眾生之心量,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居於最後。三、大疏二十所謂由於五轉色。五佛如其次第,為黃赤白黑青。見五色條。菩提心義六會第二與第三曰:此中初義,為染色次第,是初心觀者之次第也,後義為果地佛德之次第,取青具諸色之義。以青為大日之色。四、慈氏軌等謂由五色界道之義,故為白黃赤黑青之次第,是亦依觀行者之次第也。亦與五大色相應。慈氏軌下曰:「第三院最外,白黃赤黑青之五道圖之,表五智之義。」尊勝軌下曰:「第三院外院畫五道,白黃赤黑青,此表五佛頂五智之義。」
參照:五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一色
【名數】五根五境無表色也(俱舍論),十一色悉為實法。又五根五境法所攝色也(唯識論),法處所攝色中之第五自在所攝色,有假有實。其他四者悉為假也。
【名數】見色條。
參照: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種色世界
【雜語】世界之種種色相也。華嚴經光明覺品曰:「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薝蔔花色世界,優鉢羅花色世界,金色世界,寶色世界,金剛色世界,玻璃色世界,平等色世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種色身
【名數】一實色身,諸佛如來因中修無量之德,至於果感無量之相好莊嚴,是為實色身。二化色身,諸佛如來由大悲願力為眾生變化種種之身形,是名化色身。見佛地經論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迦那缽底陀羅尼經
【經名】佛說金色迦那鉢底(Ganapati)陀羅尼經,一卷,唐金剛智譯。說大聖歡喜天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華色為提婆所害
【故事】有華色比丘尼,呵提婆之不法,為彼所害。蓋與最初見佛之華色為同人也,何則?彼為見佛化輪王,其活潑之狀與呵提婆之勢,其行為相似也。智度論十四曰:「提婆達多,便生惡心,推山壓佛。金剛力士以金剛杵而遙擲之,碎石迸來,傷佛足。華色比丘尼呵之,復以拳打尼,尼即時眼出而死。」涅槃經十九曰:「如來有弟提婆達多,破壞眾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三逆罪。」摩訶摩耶經下曰:「時鬱波羅比丘尼,從王宮出,而於門外見提婆達多,即呵之言:汝令釋種不得熾盛,於佛法中作大留礙。時提婆達多,聞此語已,極大忿怒,即以手拳而打其頭。彼比丘尼,尋便命終。」此外更有二蓮華色女與一蓮華女。見蓮華色女及蓮華女條。
參照:蓮華色女
參照:蓮華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空色
【術語】無形曰空。有形曰色。般若心經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止觀五曰:「金錍抉膜,空色朗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經名】大莊嚴法門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四色
【名數】是成實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風之四大也。與俱舍之異點,俱舍以四大為能造之實色,攝之於觸境,與他所造之根境皆為實色,成實之色香味觸之四為能造之實色,依此四塵而成地水火風之四大,聲塵之一(四大相觸為聲),與眼等之五根從此四大而成,故四大五根及聲塵之十法皆為假色,假實合為十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
【雜語】青黃赤白黑為五色。亦曰五正色。亦曰五大色。又緋,紅,紫,綠,琉黃為五間色。行事鈔資持記下一之一曰:「言上色者總五方正間: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也;緋紅紫綠琉黃,五方間色也。」各色配方位,則如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字色
【術語】黃。
白。
赤。
黑。
青。即五大之色也(五輪九字秘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形色
【術語】梵語Saṃsthānarūpa之譯。有形之色也。對於顯色而言。即色法中,質礙麤著,因觸而憶知長短等者。此有八種:一長,二短,三方,四圜,五高,六下,七正,八不正。一面多生曰長,一面少生曰短,四面齊正曰方,周徧一切處而生曰圓,中凸出曰高,中坳凹曰下,面齊平曰正,面參差曰不正。有部雖謂是等諸色,極微各別,各有別體,而唯識大乘則謂青等四顯色分位假立非實色也。
梵語Rūpavacara之譯。即人之顏色形貌也。無量壽經上所謂「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法華經信解品所謂「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是也。
【術語】形體與色相。法華經譬喻品曰:「即遣二人形色憔悴。」無量壽經上曰:「國中人天,形色不同。」
謂長短方圓等形之可見於眼者。二色之一。俱舍論一曰:「形色有八,(中略)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鄰阿迦色
【術語】虛空之色也。虛空是無礙,與「有礙之物質」即阿伽相鄰,故名鄰阿伽色(視阿伽為物質之義)。又「無礙之空處」即阿伽與其餘有礙之物質相鄰,故名鄰阿伽色(視阿伽為空界之義)。見俱舍論界品。梵Agha-sāmantaka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極迴色
【雜語】法處所攝五種色之一。除一切之有形物質外,見空漠之明闇。是名空界之色。此色至遠,故名迴色。分析此至遠之空界色至於極微,謂為極迴色。此極迴色非為眼識之所對,但為意識之所緣,故於十二處中不攝於色處,而攝於法處也。見義林章五末法處色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可見有對色
【術語】三種色之一。色法十一中,眼等五根(指內之勝義根),與聲香味觸四塵之丸法者,非眼所見,故云不可見。為極微所成,故云有對色。對者,對待障礙之義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光
【雜名】觀無量壽經曰:「爾時世尊即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表無表色
【術語】表色與無表色也。見無表色條。
參照:無表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呵色欲法
【經名】菩薩呵色法經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毘殺社鉢利色迦羅
【衣服】Bhaiṣajya-pariṣkāra,比丘十三資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毘殺社鉢利色迦羅,藥資具衣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佛色
【雜語】見五智如來條。
參照:五智如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黃赤色仙人
【人名】數論鼻祖迦毘羅Kapila之譯名。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羅,古云迦毘羅,訛也。此云黃赤。鬢髮面色,並黃赤故,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方業普現色身
【術語】隨十方眾生之意業而普示現其身也。如妙音菩薩觀音菩薩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間色
【術語】對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綠等之五種中間色,又五間色之外有青,黑,木蘭三種之壞色,亦稱間色。是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間,不可為袈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有表色
【術語】即有表業也。
參照:有表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施色力經
【經名】食施獲五福報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諸色
【雜名】種種之事物也。勅修清規月令須知曰:「歲終結呈諸色簿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水
【雜語】高僧傳曰:「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以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際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色貪
【術語】五上分結之一。見結條附錄。
參照: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根
【術語】謂眼等之五根。以此色蘊中之五根,別於信等之五根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染色
【雜語】謂僧衣之色也。以青,黑,木蘭三種之壞色染之故也。見袈裟條。
參照:袈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雜語】一色一香雖為微細之物,而盡有中道實相之本體。天台立空假中之三觀而照一切諸法。為悟之極處。止觀一上曰:「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顯色
【術語】二色之一。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之十二,顯然可見者。此中青黃赤白之四為本色,餘八色為此四色之差別。俱舍論一曰:「言色二者:一顯二形。顯色有四,青黃赤白,餘顯是此四差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線
【物名】又作色綖,五色縷,五色繩。合青黃赤白黑五色之系為一條之線縷也。蘇悉地羯羅經下曰:「五色線謂青黃赤白黑,使童子合線。」大日經疏五曰:「凡作綖,當擇上好細具縷,香水洗之,極令清淨,令潔淨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真言,各持一色,然後以成辦諸事真言總加持之。造漫荼羅綖亦爾。(中略)復次,五色綖者,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信進念定慧五法,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是故名為修多羅。古譯謂之綖,經也。蓋五色即為五智之色,故此五色線,有用於灌頂道場,作金剛線壇線結線等者。其中張於大壇之金剛橛者,及灌頂時授於受者,使挂於手者,謂之金剛線。二十一結同授於受者者,謂之結線,或曰二十一結修多羅。七結而繫於腰者,謂之腰線。又有埋五寶五穀等於曼荼羅之五方時,用以縛其裹物之口者。又婆羅門之臂繫五色線,佛除比丘之病緣外禁繫之。」毘奈耶雜事一曰:「六眾乞食,見諸婆羅門以妙香華莊嚴形體,將五色線繫之於臂。(中略)便於他日以五色線纏於臂上,入城乞食,諸婆羅門等見生輕賤。(中略)佛作是念:若諸苾芻以五色線繫臂,有斯過失,由是苾芻不應以五色線繫臂,若有繫者得越法罪。佛既不許繫臂線,時有苾芻身嬰患苦,詣醫人所。問言:賢首我身有疾,幸為處方?答言:聖者取五色線咒之繫臂必得除愈。報曰:世尊不聽。彼言仁之大師,慈悲為本,病緣開許,理所不疑。時諸苾芻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芻,為病因緣醫人教者,線繫無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王
【本生】佛昔為金色王時,遇十二年大旱,僅存一食而供養辟支佛。天即雨飲食眾寶,以濟閻浮提。見佛說金色王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粉
【名數】五種之染粉也。真言行者作壇時,塗壇所用之染料也。陀羅尼集經九曰:五色粉者,一白色,粳米粉是也。二黃色,若鬱金末,若黃土末。三赤色,若朱沙末,赤土末等。四青色,若青黛末,乾藍靛等。五黑色,若用墨末,若炭末等。其粉皆和沈香末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縷
【雜名】藥師經曰:「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中略)或有疾藥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膩色迦王結集三藏
【故事】王以如來涅槃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諸師各異其說,王頗惑於去就,以問脅尊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師資部執,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隨自宗而結集三藏。王聽之,精選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羅漢也。後得世友菩薩以為上座,充為五百人。以迦濕彌羅國四周皆山為要害之地,物產豐饒,迦膩色迦王,率諸阿羅漢至此國,建立伽藍,使結集三藏。三藏各十萬頌,總為三十萬頌,稱九百六十萬言,是大毘婆沙論也。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以石函緘封,建塔而藏於其中,命藥叉神守衛其國,不使外出,求習學者,使就中受業。見西域記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身如來
【佛名】施餓鬼之法,稱東方之阿閦佛為妙色身如來。秘藏記本曰:「施餓鬼義,妙色身如來東方阿閦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化色
【術語】佛菩薩以神力變作種種之形體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徧計所起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謂依第六意識之妄分別所變起之空華水月等無實事之諸色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經名】一卷,失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華色
【人名】比丘尼。又名蓮華色尼,溫盋羅苾芻尼,鬱波羅比丘尼。佛由忉利天降時,此比丘尼,化為輪王,最初拜佛。智度論十一曰:「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歲已,下閻浮提。(中略)眾人欲求先見佛禮敬。有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化為轉輪王,眾人見避坐,到佛所已,還復本身,最初禮佛。」分別功德論曰:「蓮華色尼最前見我。」毘奈耶雜事曰:「溫盋羅苾芻尼,身化為輪王。(中略)大眾開路,令彼近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律儀無表色
【名數】律儀無表色又有三種,一別解脫律儀無表色,依受戒作法而發之無表色也。二靜慮律儀無表色,依入有漏定而發之無表色也。入定則身中自發防非止惡之戒體。又謂之定共戒。三無漏律儀無表色,入無漏定時所發之無表色也,又謂之道共戒。此二種與有漏無漏之定心皆為共生共滅之戒體,故總名曰隨心轉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
【雜語】黃金之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行無色
【術語】七種不還之一。見不還條。
參照:不還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薩訶色欲法經
【經名】一卷,秦羅什譯。誡女色。謂女人言蜜心毒,如龍淵師窟不可近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空界色
【術語】有部之所立。虛空之外,別有空界,眼可見,門窗口鼻等內外之竅隙是也。既為眼可見,故附色之名,而謂之空界色。俱舍論一曰:「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此空界色,名鄰阿伽色。見鄰阿迦色條。
參照:鄰阿迦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肉色
【雜語】似肉之赤色也。涅槃經十五曰:「如提婆教闍王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城乞食,王放醉象,其象見我被服赤色謂是肉。」大莊嚴論曰:「鵝珠比丘,著赤色衣乞食,到一穿珠鵝。衣色映珠,鵝謂是肉,遂吞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誦之可以生飯施鬼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護摩色
【名數】寂災法(息災法)白。白是寂災之色,如來部之義,故為最初。增益法黃。黃是增益之色,蓮華部之義,故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剛部之義,故為第三。求財法青,青是成辦所事,亦出生隨類之形,故為第四(青色含五色)。攝召法(鉤召法)黑。黑是攝召之義,即諸奉教者忿怒等所為眾務,故為第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非色
【術語】四大所成及四大所生之法為色。不然者為非色。五蘊之中除色蘊,受想行識之四蘊是也,因而稱之為非色之四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頂
【雜語】色界之頂上,即色究竟天也。摩醯首羅天宮在此。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唯色
【術語】色心不二,故萬法唯心,又唯色也。依之立護法唯識無境,故立清辯唯境無識。止觀義例上曰:「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心唯色,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九色鹿經
【經名】佛說九色鹿經一卷。吳支謙譯。說世尊往昔為九色之鹿王而行忍辱之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無邊處定
【術語】四空處定之一。略云識處定。無色界第二天,識無邊處之禪定也。見四空處條。
參照:四空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
【術語】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變壞者輔變破壞也,變礙者變壞質礙也,質礙者有形質而互為障礙也。是從五根境等之極微而成。又色者示現之義,諸色法中獨取五境中之色塵而名為色者,以彼有質礙與示現兩義,色之義勝故也。俱舍論一曰:「由變壞故,(中略)變礙故,名為色。」同八曰:「或示現義。」大乘義章二曰:「質礙名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所引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見法處所攝色條。
參照:法處所攝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護摩法五種色
【術語】見護摩條。
參照:護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貪
【術語】五上分結之一。見結條附錄。
參照: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名色
【術語】五蘊之總名也。受想行識之四蘊為名,色蘊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蘊,皆心識之法,而無形體之可見,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蘊之一,為極微所成有質礙之物體,故謂為色。色者質礙之義,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漸漸生長,五蘊完具,謂之名色支。大乘義章四曰:「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法華玄義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論十,有四釋。其第三釋曰:「隨名顯故。」同光記八曰:「隨名顯故者第三解,無色四蘊相隱難知,隨名顯故,標名稱故。婆沙云:有說色法塵顯,即說為色。非色微隱,申名顯故,說之為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身
【術語】三種身之一,自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楞嚴經十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王經
【經名】佛說金色王經,一卷,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說金色王之事,與菩薩本行集經第二品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諦
【術語】假諦之異名。台家空假中之三諦,仁王經疏三以為空色心之三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蓋
【雜名】五蓋之一。色聲等之色塵,覆蓋真性,故名色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金色孔雀明王咒經
【經名】一卷,失譯,或義淨譯孔雀經六本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實色身
【術語】諸佛二種色身之一。見色身條。
參照:色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處
【術語】十二處之一,青黃赤白等法,生眼識之所依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蘊
【術語】五蘊之一。在俱舍為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在成實為五根五境四大之十四,在唯識為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之十一,此等色法有種種差別,集於一而稱為色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現色身
【術語】如觀音現三十三身,佛菩薩普示現種種之身,濟度眾生也。大日經疏二曰:「當念我當得門證自然之慧然後普現色身而演說之。」法華經科註八曰:「普現色身形無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識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可見無對色
【術語】三種色之一。色法十一中有無表色之一法,是非眼見,故云不可見,為極微所生之法,而非極微所成之法,故云無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聲
【術語】五塵中之色塵聲塵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徧觀一切色身想
【術語】觀經十六觀中之第九觀,觀想阿彌陀佛之身相光明也。其觀成就,則得見十方諸佛之身相。對於第八觀而謂此觀為真身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經
【雜名】紙葉之經典也,是屬於色塵,故云色經。法華文句記一上曰:「滅後色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縛
【雜語】貪等之三毒縛色法,使色業不得自在。故名色縛。仁王經中曰:「滅色縛諸煩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界
【界名】三界之一,謂身體與宮殿國土物質的物,總為殊妙精好,故云色界。色界四禪有十八天。參照四禪天及三界條。
參照:四禪天
參照:三界
十八界之一,青黃赤白等眼根所對之色境。自持體與他法差別,故名色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相
【雜語】謂色身之相貌現於外而可見者。華嚴經一曰:「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眾
【術語】五眾之一,新譯之五蘊,舊譯之五陰皆云五眾。色眾者即色蘊也。智度論三十六曰:「色眾者是可見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焰
【譬喻】色之無實,如陽焰,故名為焰。性靈集八曰:「色焰馳六趣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
【術語】梵語曰蘇樓波Surūpa,佛之報身報土色相不可思議者。勝天般若經七曰:「爾時有一人,名蘇樓波,陳云妙色。」名義集三曰:「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法
【術語】對於心法之稱,見心條。
參照: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泡
【譬喻】色之不實,猶如泡沫。止觀一曰:「色,泡。受,沫。想,焰。行,城。識,幻。」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掩色
【術語】掩隱白毫之色之意,謂佛陀之死也。又用於高僧之死。俱舍論曰:「青蓮罷笑。白毫掩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欲
【雜語】五欲之一。愛著於青黃赤白等顯色或男女形色等之欲情也。又男女之婬欲謂之色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有
【術語】三有之一。總稱色界四禪天之果報也。果報之實在,名為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言色
【雜語】言語與顏色。無量壽經下曰:「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部色
【名數】佛部為白,金剛部為黃,蓮華部為赤。見悉地經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空一顯色
【術語】四洲之天色,北洲金色,東洲銀色,南洲碧色,西洲赤色。是為須彌山四面空中之各一顯色,故曰空一顯色。依婆沙論之正義則顯色有青黃乃至明暗之十二,形色有長短乃至正不正之八,惣限於二十色。如空一顯色者,唯明闇之差別耳。然依婆沙之一師及瑜伽論等之說,則以須彌山四方之空一顯色,立一別體之顯色,以數第二十一也。俱舍論一曰:「有餘師說:空一顯色,第二十一。」同光記一之餘曰:「妙高山四邊空中各一顯色,名空一顯色。故正理三十四云:空一顯色,謂見空中蘇迷盧山所現純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心
【術語】有形質礙之法,無知覺之用者謂之色,反之而無形質可見,有知覺之用者,謂之心。在於諸法,謂之色心,在於有情,謂之心身。身即色也。仁王經上曰:「色心是眾生根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微
【雜語】青黃等色塵之極微也,又總謂色法之極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鈍色
【雜語】法衣喪服之色,黑色之壞色也。即灰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境
【術語】五境之一。青黃赤白等之法,為眼根所對之境界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塵
【雜名】六塵之一。青黃赤白等顯色及男女形色等之染污情識者,謂之色塵。圓覺經曰:「耳根清淨,故色塵清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空即是色
【術語】對於色即是空而言。般若心經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就五蘊而說有空不二之理者。色為色蘊,謂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質者。此色蘊為因緣所生之法,無有實性,則是色無異於空也。此實性雖空,然因緣所會之處有色相,是空無異於色也。然則自實性言之,為色即是空(名之為真諦),自因緣言之,則為空即是色(謂之俗諦),而皆曰即是者,示不二也。即歸於中道之一實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表色
【術語】唯識所立三種色境之一。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顯然可表示於人者。名為表色。是依可見之義而名為色。俱舍不立表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害
【雜語】色欲之害也。止觀四曰:「如禪門中所說:色害最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味
【雜語】色者女色,味者愛味也。無量壽經上曰:「處宮中色味之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迦那鉢底陀羅尼經
【經名】佛說金色迦那鉢底(Ganapati)陀羅尼經,一卷,唐金剛智譯。說大聖歡喜天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根色
【術語】信根白,白者,越百六十心垢之義也,是為信之色,故為最初。精進根赤,赤者,大勤勇之義也,是為精進之色,故為第二。念黃,一念理相應時,定慧均等(黃色為黑白均等之色),而七覺開發,是為念之色,故為第三。定根青,青者大空三昧之義也,是為定之色,故為第四。慧根黑,即如來究竟之色也,是為慧之色,故為第五。又信根白,最初也。精進根黃,黃者,如金剛(金剛為地,其色黃)之不可沮壞,是進之義也,故為第二。念根赤,心障淨除而光明顯照,是念之義也,故為第三。餘二者如上所辨。見大日經疏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黑與黑色
【雜語】摩訶迦羅之譯,有大時與大黑二者。而大時之解,能盡神力之程。是為本義。大黑宜為傍義。大日經疏有閻魔之后黑闇女為摩訶迦羅,稱為闇夜神之一義。此黑義雖可為本義。然無關於今之大黑神。然則其黑色如寄歸傳所言,以油拭之,其像自然而黑無關於迦羅之本義可知。用香油塗體。以拂身之邪熱。印度一般之習也。但以之為降魔神,照密教之本義,則黑色不惟為降魔之色,胎藏界曼陀羅安置此天於北方,故黑色又與其神體相應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光
【雜語】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種。見光明條附錄。
參照:光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具
【術語】色心本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諸法,色亦具三千之諸法,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此謂之色具。台家至極之法門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入
【術語】十二入之一。新譯作色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定所引色
【術語】又曰定果色。為法處所生色之一。由定力變出之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涅槃色
【術語】黑色也。以五轉中涅槃當於北方黑位故也。見五轉條。
參照:五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遍觀一切色身想
【術語】觀經十六觀中之第九觀,觀想阿彌陀佛之身相光明也。其觀成就,則得見十方諸佛之身相。對於第八觀而謂此觀為真身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顯色心
【術語】見六十心條。
參照:六十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色有
【術語】三有之一。無色界之果報實在,謂之無色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極略色
【術語】法處攝色五種之一。分析物質而至於細微者。即極微也。小乘有部宗立之為實物,攝於眼識所緣之色處,然大乘唯識宗以之為假想上之分析,入之於意識所緣之法處中。義林章五末曰:「極略色,極者至也,窮也,邊也。略有二義:一者總義,總略眾色析至極微,名極略色。二者小義,析諸根境至極小處,名極略色。故稱極略不名極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破色心論
【書名】唯識論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處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之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有色
【術語】欲界與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金剛經曰:「若有色,若無色。」天台之疏曰:「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長水之刊定記四曰:「有色即以色為身,無色即以四蘊為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大色
【術語】地大為黃色。是增味之義也。眾色加黃色,則其色必增光。徧於諸色而不違背,不失其性,是即色法之中義也。徧於眾色而黃色不違,故不失本之自體。示堅固不壞之性。如彼字徧於諸意而不失自體,是故黃色為金剛不壞之地大色,本不生及安住不動與黃色相應法爾之道理也。次水大為白色。白色遠離諸垢隨染不違之義也。是亦水大離垢穢絕戲論之色相。圓形之不住一處,與白色之隨染不違,顯色形色雖異,而理致同一。次火大為赤色。赤色者熾然猛利之義也。今此猛利有諸色垢穢之意。於五色中為熾盛之色,遮眼之情也。蓋色法之熾盛者,無較赤色為甚者。次風大為黑色。黑色者隱覆之義也。如水不動時,能現其像,動轉時,影像即隱沒。以因緣生之故。諸法本性之形色隱覆,而隨緣不定也。互為能成,一相增明,故餘相隱沒。皆是風大黑色之義。依之而黑色與因緣生之法理及半圓形相應,更非別法。次空大為青色。青色者眾色具足之義也。五色中相違者,為黑白之二色。今黑白和合齊等,即為青色,是故青色在黑白之中間,而反兼黑白。然帶此青色光輝者是黃色,青色分明者是赤色。仍於五色之中具足眾色者,青色也。故為含容眾物之空大色。
青等五種之正色也。見五色條。
參照:五色
五大之色也。見五大條附錄。
參照:五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假色
【術語】無表色之異名。色法之中有無表色,由受戒所生。舊譯為無作色或無教色。是雖屬於色法,然如香味而無形質,故對彼實色而名曰假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雲
【物名】又名五彩疊雲。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右一手所持之物也。其手名五色雲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曰:「若為速成就佛道者,當於五色雲手。真言唵(引),嚩日羅(二合),迦哩囉吒[牟*含]吒。」又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曰:「若人為成就仙法者,當修五色雲法。其仙雲觀自在菩薩像,相好莊嚴如前說。但右手持五色雲,左手舉上握所著天衣端。畫像已,其印相,左右手為羽,勢作飛相。真言曰:唵嚩日羅(二合),達磨(一),半者路婆銘伽(五色雲),悉馱(引),尾地也(二合),馱羅南(成就明仙者),娑嚩(二合),賀。於山崛寂處作念誦法,滿一萬八千徧已得仙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色界
【界名】三界之一。此界無一可謂為色法之物質,亦無身體,無宮殿,但存識心,而住居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為無色界。此無物質之世界,雖不能定其方處,而姑就果報之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但謂為色體實無者,有部宗之義也,依成實之義,則就無麤色而謂為無色,非謂全無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則第一為識無邊處,第二為空無邊處,第三為無所有處,第四為非想非非想處也。既為無質,故不能以居處分之,但依其禪定壽命等之勝劣而立差等。俱舍論八曰:「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中略)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色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如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此處生故。復從彼處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又曰:「於彼界中色非有,名為無色。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示現義。被體非色,立無色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無表色
【名數】一律儀無表色,依受善戒之表業而發,或與禪定共發,或與無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惡之功能者。二不律儀無表色,或由生於不律儀之家,依其家法,行殺生等惡法而生,或依活命之儀故,發我一生為殺生業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勢用者。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上二種為戒律的無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惡性而非惡戒之善惡表業而生,此中攝善與惡之二種。即開極善極惡為二、合中善中惡為一也。今示發善之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色,則一由福田,向諸福田施財寶園林等也。二由誓,未禮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發無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惡不至發無表。見俱舍論業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即是空
【術語】色者總謂有形之萬物。此等萬物,為因緣所生者,非本來實有故是空也,是謂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當體而言。是就五蘊說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梵Rūpaniśūnyat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壞色衣
【衣服】僧衣也。翻譯名義集曰:「梵云袈裟,此云壞色衣,言非五方正色。」見壞色項。
參照:壞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鹿
【雜語】見鹿條。
參照:鹿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現色身三昧
【術語】菩薩得此三昧,則得現種種色身化益眾生,故名普現色身三昧。如妙音觀音之現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華經名曰現一切色身三昧。同經妙音菩薩品曰:「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薩,深種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顯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色
【名數】三種之色法,五根,五境,無表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方色
【術語】密教有二說:一、東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黃,此準於世法者也(不空三藏傳)。二、東方黃,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青(善無畏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色經
【經名】妙色陀羅尼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體色性率都婆
【雜語】密教之法,以率都婆為大日如來之三昧耶形,故云佛體,是為四大所成之法,故云色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相土
【界名】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悉皆金色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色心不二門
【術語】十不二門之一,證色與心不二之法門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殊底色迦
【人名】Jyotiṣka,又作聚底色迦、殊底迦、樹提伽、殊底穡迦。長者名。譯曰星曆、有命、火生。西域記九曰:「殊底色迦長者,唐言星曆,舊曰樹提伽,訛也。」有部目得迦七曰:「聚底色迦,舊云樹提伽,訛也。」俱舍論光記五曰:「佛遣人入火抱取殊底穡迦,此云有命。舊曰樹提迦,訛也。彼之父母,其家巨富,年老無子,忽因懷孕,問諸外道,咸言是女而不長命,及其問佛,佛記是男,長年具德。外道無識,方便藥中,母喪斃軀,子安無損。佛遣能活命(梵曰時縛迦),入火抱取。有命由佛記力故不死,能活命由佛使故不死,委說如經。」可洪音義十上曰:「樹提伽,此云火生長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色
【術語】一色也。為微細之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色列次
【名數】一、白赤黃青黑(大日經一、三,略出經三,瞿醯經中,大疏六,不空羂索經九所說五色界道;大疏四所明五佛色,同五所出五色線)。二、白青黃赤黑(攝真實經下,大集軌所示五佛色,但至黑色彼經作雜,又軌云綠)。三、白黃赤青黑(大疏六所說受染色,又十六所明五寶色,陀羅尼集經七所明五色界道)。四、青黃赤白黑(蘇悉地經三所說五色線,大疏十九所明文字色)。五、白赤黃黑(集經一所出五色界道)。六、白黃青赤黑(瑜祇經所出五大虛空色)。七、白黃青赤黑青(大日經一所說併線色)。八、黃赤白黑青(大疏二十所說五轉也)見瑜伽學習揵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表色
【術語】舊云無作色,新云無表色。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恒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為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於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部宗之義也,若依成實宗之義。則此法無緣慮之性用,故非心,無質礙之性用,故非色。即為非色非心之法也。大乘法相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於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色天
【界名】謂無色界之四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色法
【名數】對法論說法處之中有五種之色法者。見法處所攝色條。
參照:法處所攝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色世界
【界名】文殊菩薩淨土之名。宋僧傳(法照傳)曰:「法照遇老人曰:汝先發願於金色界禮覲大聖。」朝野群載十六(戒牒)曰:「奉請金色世界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表色二功能
【名數】表色即表業之善性惡性,唯有成大業道為感未來異熟果之異熟因之一功能。無表色即無表業之功能,一成業道,二別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此功能自未捨戒以來,其功能念念倍增。故若捨戒時,失其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而不失感異熟之業道功能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轉色
【雜語】見五色條下。
參照:五色
【術語】菩提黃,是金剛性也。修行赤,赤是火之義也。與文殊之義同。萬行以妙慧為道,離慧不得有作。成菩提白,是圓明究極之義,又是水之義。如我昔願,今既滿足,化一切眾生,使皆入於佛道,為是事故,起大悲也(大悲水色,其白如上)。涅槃黑,垂迹極而返於本,濟生有緣之緣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已隱於涅槃之山,故色黑也。方便究竟青,方便究竟位之中心為空,具一切之色,即是加持世界曼荼羅普門之會,畢竟清淨而無所不有。故青也。見大日經疏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