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自性
【術語】謂諸法為因緣生,無一定之自性也。唯識論九曰:「一切法皆無自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術語】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論,取唯識論之名。是又開真合應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與佛之境界。他菩薩不能見聞,佛自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之所變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薩感見之,使彼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現也。此即上之勝應身。三、變化身,對於初地已前菩薩,二乘凡夫及諸趣之眾生變化種種之身使之感見者。即上之劣應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現也。佛地論三曰:「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唯識論十曰:「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與上之三身相對,則如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術語】唯識論所說。見四種涅槃條。
參照:四種涅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自性心
【術語】極無自性心之略。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九住心,以配於華嚴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見
【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身上以何為見?是眼見耳見鼻見及身心等見?答:見無如許種見。云:既是無如許種見,復何見?答:是自性見。何以故?為自性本來清淨,湛然空寂,即於空寂體中能生此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普賢如來
【菩薩】普賢如來,即金剛界之大日如來。稱其如來之自性身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行
【術語】四種性行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身
【術語】四身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七種自性
【名數】如來有七種之性自性,性者即不變遷之義,此不變遷之性即為如來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萬善聚集之因,是約於聖而論。故經曰:即三世如來性自性第一義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於內,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見而分之,謂之相。由前第一義心所集萬善之因而各有自相現於外,故名相性自性。四大種性自性,大種者即地水火風四大之種子也。無處不在,故曰大。大種性自性者謂四大種各有自性也。大種原通於凡聖。今約於聖報而言,即此大種之性自性,是法性五陰之果也,是名大種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因即以能生為義。前所證大種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義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六緣性自性,緣即緣助也,證第一義自性之果德,雖由因心,然須假眾之緣助而顯成,是名緣性自性。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也,因緣和合而成果也,即成就如來第一義之果德,故名成性自性。見楞伽經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不善
【術語】見善惡條附錄。
參照:善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依他自性
【術語】三自性之一。依他起之法,有假有似有之自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善
【術語】四種善之一。自性不善之對也。見善惡條附錄。
參照:善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名詮自性
【術語】名詮自性者,名字顯自性也,如言諸行無常,諸為名字,是名法之眾多之名字,但只詮眾多之自性,故云名詮自性。又諸為眾多之名字,故不分有為無為,通於一切。加行無常三字而成句時,詮差別之義。考其故,行者遷流之義,有為法之通名也。諸有為法,皆為無常,故云諸行無常。以差別於無為法之常住,故云句詮差別。唯識論二曰:「名詮自性,名詮差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戒
【術語】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經疏十七曰:「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二出家。此二眾中復有二種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會
【術語】大日如來之自性身會從心流出之諸內眷屬為三世常自受法樂,說兩部之大經,名為自性會。此會場,因人之實機,不得參加之,但未來世有一類頓大之機,聞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證入者,乃為自性會之因人。但謂自性會之自性身有說法者,真言古義派之說也。若依其新義派則謂自性會之加持身說法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緣性自性
【術語】七種自性之一。見自性條附錄。
參照:自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住佛性
【術語】三佛性之一。見佛性條。
參照: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體三身自性佛
【術語】於己色身內歸依法報化三身佛也。六祖壇經曰:「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清淨心
【術語】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淨心。又曰如來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起信論義記中本曰:「自性清淨心,名如來藏。」大日經疏一曰:「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冥諦
【術語】數論二十五諦之一。冥諸者自性之異名。見自性條。
參照:自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唯心
【術語】諸法即真如。萬法唯一心之見解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自性
【名數】一徧計自性。二依他自性。三圓成自性。見三性條附錄。
參照:三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三寶
【術語】三寶,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覺。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淨。故云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曰:「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
【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
數論師二十五諦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稱自性。為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見數論外道條附錄。
參照:數論外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分別
【術語】三分別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戒定慧
【術語】言戒定慧不離自性也。六祖壇經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輪身
【術語】諸佛三輪身之一。見教令輪身條。
參照:教令輪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斷
【術語】三斷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清淨藏
【術語】五種藏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極無自性心
【術語】真言宗十住心之第九。華嚴經所說圓融法界之理也。真如無自性,故緣起為萬法。所起之萬法,亦如真如之性無自性,故萬法互相即相融,蓋華嚴法界之理,為究極為無自性之理者,故曰極無自性。大日經疏三曰:「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句生,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秘藏寶鑰下曰:「善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所以者何?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杜順和上依此法門,造五教華嚴三昧法界觀等。弟子智儼相續,智儼弟子法藏法師,又廣五教作指歸綱目及疏,即是華嚴宗之法門一一義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差別
【術語】因明宗法五名之一。見宗法條。
參照:宗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淨心
【術語】自性清淨心之略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經名】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卷,宋惟淨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