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難結集
【故事】佛滅後,摩訶迦葉,於摩揭陀國大石窟結集三藏時,使阿難結集經藏。見智度論二,西域記九。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將阿難集摩訶衍。見智度論百。參照「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結集法
【雜語】聚眾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一人使登高座,發問問之。聞其答:更問會眾,無一人異議,則定為如法之佛說,此謂之結集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第一結集
【故事】謂王舍城之五百結集也。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濕彌羅城結集
【故事】小乘經典第四期之結集,為說一切有部所傳。有兩說:一佛滅後四百年,集五百羅漢與五百菩薩,迦旃延羅漢為上座,馬鳴菩薩為筆者,造阿毘達磨之毘婆沙一百萬偈。一佛滅後四百年,當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時集五百羅漢,世友菩薩為上首,造鄔波第鑠論十萬頌,以釋經藏,造毘那耶及阿毘達磨之毘婆沙論各十萬頌,以釋律藏及論藏。總為三十萬頌(其中漢譯者但阿毘達磨之毘婆沙論二百卷)。而其會所,兩說皆迦濕彌羅城,即罽賓城也。婆藪槃豆法師傳曰:「佛滅度後五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從母為名。先於薩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往罽賓國。罽賓在天竺之西北,與五百阿羅漢及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毘達磨,製為八迦蘭陀。(中略)馬鳴菩薩,是舍衛國婆枳多土人,通八分毘伽羅論及四波陀六論,解十八部,三藏文宗學府,允儀所歸。迦旃延子遣人往舍衛國,請馬鳴為表文句,馬鳴既至罽賓。(中略)義意若定,馬鳴隨即著文,經十二年造毘婆沙方竟,凡百萬偈。(中略)迦旃延子,即刻石立表云:今去學此諸人,不得出罽賓國,(中略)恐餘部及大乘污壞此正法。以立制事白王,王亦同此意。罽賓國四周有山如城,唯有一門出入,諸聖人以願力攝諸夜叉神令守門。若欲學此法者,能來罽賓則不遮礙。」西域記三曰:「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以如來涅槃後四百年出。王夙崇信佛法,日請一僧說法,人人異說。王召脅尊者問之。尊者云:如來去世,歲月邈矣。各異部執,所說矛盾。王聞之,感傷,於迦濕彌羅國建立伽藍,施與之,使隨部執具釋三藏。脅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世友菩薩為上首,釋三藏各十萬頌。合三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迦膩色迦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緘封於石函,立窣堵波,藏之其中,命藥叉神周衛其國,不使異學持出此論。」(取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第二結集
【故事】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七百結集
【故事】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膩色迦王結集三藏
【故事】王以如來涅槃後第四百年應期撫運,王風遠被,殊俗內附,機務餘暇,每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諸師各異其說,王頗惑於去就,以問脅尊者。尊者曰:如來去世歲月逾邈,師資部執,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隨自宗而結集三藏。王聽之,精選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羅漢也。後得世友菩薩以為上座,充為五百人。以迦濕彌羅國四周皆山為要害之地,物產豐饒,迦膩色迦王,率諸阿羅漢至此國,建立伽藍,使結集三藏。三藏各十萬頌,總為三十萬頌,稱九百六十萬言,是大毘婆沙論也。王遂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以石函緘封,建塔而藏於其中,命藥叉神守衛其國,不使外出,求習學者,使就中受業。見西域記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鐵圍結集
【傳說】彌勒菩薩等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王舍城結集窟內窟外不分
【故事】小乘經典第一期之結集,有分窟內窟外二部者,亦有不分者。不分之說,如阿育王傳四曰:「迦葉與五百羅漢同至畢波羅窟,先使阿難結集修多羅藏,次使優波離結集毘尼藏,後迦葉自結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誦律六十曰:「大迦葉與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優波離結集毘尼藏,次使阿難結集修妒路藏與阿毘曇藏。」(取意)。四分律五十四曰:「初大迦葉與五百大比丘至王舍城,優波離先結集毘尼藏,次阿難結集修多羅藏與阿毘曇藏,既結集三藏後,長老富羅那率五百比丘來,迦葉更對此比丘等如上結集三藏。」(取意)。智度論二曰:「大迦葉欲結集三藏,至王舍城闍崛山中告阿闍世王賜我等食,日日送付,今我等為結集經藏,不作他行,三月安居於此。先十五日說戒時集大眾,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之,一千人中,獨阿難一人未盡餘垢。迦葉自禪定起,攜阿難手從眾中出,言今清淨眾中欲結集經藏,汝餘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深慚恥悔責,其夜中盡餘垢為阿羅漢,直入加於千數。於是使阿難先結集修妒路法藏,次使優波利結集毘尼藏,後復使阿難結集阿毘曇藏。」(取意)。毘尼母經三曰:「大迦葉先於王舍城耆闍掘山竹林精舍中集五百比丘,使難阿結集第一毘尼藏,第二修妒路藏,第三阿毘曇藏之三藏,後富蘭那偕比丘五百人來加之。」(取意)。已上皆記三藏之結集,比丘之數與結集者小有異。僧祇律三十二曰:「與一千大比丘同至王舍城剎帝山窟,敷置床褥,莊嚴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舍利弗座,其右面敷目犍連座,次敷大迦葉座,如此次第敷五百座,辦四月供養,為結集法藏,悉斷外緣。爾時一千人中選取五百,使阿難先結集四阿含及雜藏,次使優波離結集毘尼藏。」(取意)。五分律三十曰:「大迦葉與五百比丘至王舍城使優波離先結集毘尼藏,次使阿難結集修多羅藏。」(取意)。善見律一曰:「阿闍世王為結集者於先底槃那波羅山邊禪室門邊造講座,大迦葉得五百比丘來此,先使優波離結集毘尼藏,次使阿難結集法藏。」(取意)。已上僧祇律與善見律皆不言第三阿毘達磨藏之結集。增一阿含經序品曰:「大迦葉集八萬四千眾,使阿難結集第一契經藏,第二律藏,第三阿毘曇藏,第四雜藏(此中有方等大乘)彌勒菩薩在座稱善哉」(取意)。撰集三藏傳曰:「於摩竭陀僧伽尸城北,迦葉聚八萬聖者,使阿難結集四藏,一經藏,二律藏,三法藏,四雜藏。」(取意)。已上增一阿含經與撰集三藏傳所說皆同,大眾部之義也。故雖不自言窟外,而為窟外之結集無論矣(義林章二本,決撰集三藏傳為大眾部之義,唯識同學鈔三之五、決今增一阿含經為大眾部之經)。
參照:五百羅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葉結集法藏
【故事】如來入滅後,迦葉打鐘集眾,結集小乘之三藏。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優婆離結集律藏
【故事】佛滅後第一結集時,優婆離結集律藏。見智度論二,四分律五十四,善見律毘婆沙一,西域記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秘密結集
【傳說】或謂金胎兩部之大經,盡為阿難結集。或謂金剛手菩薩為正,阿難為伴。或謂兩部雜部,皆為金剛手菩薩受持結集。後兩說據六波羅蜜經所謂金剛手受持陀羅尼門之說也。六波羅蜜經一曰:「慈氏云何名為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等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中略)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中略)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所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又見義林章二本,法苑珠林十二、教時諍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第四結集
【故事】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窟外結集
【故事】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王舍城結集窟內窟外區分
【故事】結集分窟內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傳也。文殊問經下曰:「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法藏經曰:「五百羅漢集王舍城。迦葉問云:先結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結毘尼藏,毘尼藏者,佛法之壽命也。乃使優波離一夏中八十度誦。次使阿難誦五阿含經,次誦阿毘曇。時有一萬羅漢後來。婆修婆斯為上首。皆住界外各誦三藏。真諦部執論疏二曰:「於王舍城七葉巖夏四月十五日,大迦葉集五百羅漢,先使阿難頌五阿含為經藏,次使富婁那誦阿毘曇,名對法藏,次使優波離誦毘奈耶名律藏。時有無量比丘來欲聽法。迦葉不許,使住界外,各自如法誦出三藏。婆師婆比丘為上首。其數多,故時號皆多眾。界內眾,迦葉為上首。世尊自指迦葉為上座,佛滅後亦為弟子之依,故號上座。其年十二月阿闍世王死,迦葉亦入狼迹山。大眾便散。」(取意)。西域記九曰:「出王舍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自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有大石室,阿闍世王為結集者於此建堂宇。大迦葉欲結集法藏,登蘇迷慮山,擊大犍稚,集聖者,得一千人,於此始結集。時安居初之十五日也。阿難結集素怛纜藏,優波釐結集毘奈耶藏,迦葉自結集阿毘達磨藏。雨安居間三月,盡結集三藏訖。大迦葉為僧中一切上座,謂之上座部結集。其西北隔二十餘里,有大眾部結集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者,來此結集法藏。別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為五藏。凡聖同會,故云大眾部。」(取意)。宗輪論述記曰:「佛初入滅,七葉巖中二部結集。(中略)皆由未生怨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恐界內界外人多,難可和合,所以兩處弘宣。」慈恩寺傳三所記同此。但窟內結集之集文云:「經雨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書之貝葉,方徧流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王舍城結集
【故事】佛滅之年,五百大阿羅漢等相會。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外,畢波羅窟Pippala或七葉窟Saptapārṇi而安居。此時阿難誦經藏,阿那律誦律藏,期於世尊之遺法不生違見。此即第一結集,又云五百結集。此結集後世傳說甚多,或言有窟內窟外之二派,有上座大眾之異見。遂由此傳說之無根據,生否定此結集事實之學者,但無論其內容如何,而結集之史實,無存疑之餘地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葉結集三藏
【故事】見摩訶迦葉條。
參照:摩訶迦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毘舍離城結集
【故事】是小乘三藏中毘那耶藏之結集也。佛滅後一百年,於毘舍離國有十個非法起。長老耶舍(陀)比丘,於毘舍離城波利迦園召集七百聖眾,斷十箇非法,洗淨律藏云:四分律五十四、十誦律六十、五分律三十、僧祇律三十三、毘尼母經四、善見律一、西域記七之諸書所記同。西域記七曰:「吠舍釐城東南十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百十年,吠舍釐城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行。時長老耶舍(陀)召集七百賢聖於吠舍釐城,依毘奈耶制止謬法,宣明聖教。」(取意)。善見律一曰:「世尊涅槃已一百歲時,毘舍離跋闍子比丘,毘舍離中十非法起。(中略)長老耶斯那比丘發起此事。於跋闍子比丘眾中,長老離婆多問薩婆迦,薩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斷十非法,及消滅淨法。(中略)於毘舍離婆迦迦園中眾已聚集。如迦葉初集法藏無異。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世謂之七百結集,又云第二結集。其爭論之原因十非事,見十事非法條。
參照:十事非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結集
【術語】Saṁgiti,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為大小乘經典。但經論所傳不同,以下順次大別而記之。第一為小乘經之結集。第二為大乘經之結集。第三為秘密經之結集。第一小乘經之結集有四期。第一王舍城之結集,第二毘舍離城之結集,第三波吒利弗城之結集,第四迦濕彌羅城之結集是也。
太炎文錄初編別錄三曰:「佛未涅槃以前經典已有結集,如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為目乾連所造,而引大因緣經及教誨頗勒寠那經(卷十一),即小乘初次結集,亦非止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而已。西域記九云: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棄結集之眾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別為五藏。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是則阿含以外大眾部又有所集可知(此大眾部乃佛弟子,非佛滅百年大天破教以後之大眾部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波吒利弗城結集
【故事】阿育王Dharmāśoka即位十七年,即佛滅二百三十五年,目犍連帝須為上座,會一千比丘,於波吒利弗城誦出法藏。帝須更自作論事Kathāvatthuppakaraṇa一千章,駁擊異議邪說。蓋此結集開會之動機,以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之徒,窮於衣食,作佛教比丘形,混於佛徒中,大混濁佛教教義,為陶汰正邪而開也。善見律二曰:「阿育王,四年中殺諸兄弟,唯置同母弟一人。過四年已,然後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槃已二百一十八年。後阿育王即統領閻浮利地。(中略)王白諸大德,願大德布薩說戒。王遣人防衛眾僧,王還入城。王去之後,眾僧即集。眾六萬比丘,於集眾中。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能破外道邪見徒眾,眾中選擇知三藏得三達智者一千比丘,如昔第一迦葉集眾,亦如第二須那拘集眾出毘尼藏無異,一切佛法中清淨無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大地六種震動,所以一比丘說,名為第三集也。」然有此結集之記事者,惟為南傳,北傳則無之,故以此為虛構之作說而排之者多。雖然,此獨斷之甚者,北方所傳,未可云全然無之,真諦之部執論疏,三論玄義冠註,髣彿有其痕迹。其他三論玄義之摩揭陀優婆塞,與宗輪論述記一之好雲王為同人兩書記事合致。而好雲王與阿育王其原語皆為Devānaṁpiya,尤可推知。故不可斷為北傳所無也。案此結集為分派後錫蘭上座部間所起之事件,故他部派,不知其事,即知之亦風馬牛視之,所以惟記於與錫蘭上座部有關係之書,而其他無之乎,其歷史的事實,無可疑之餘地,故稱第三結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乘結集
【傳說】有數說。菩薩處胎經,佛滅後七日,大迦棄招集五百阿羅漢,令彼請十方佛世界諸阿羅漢,於閻浮提娑羅雙樹間,得八億四千阿羅漢眾。使阿難先分類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之三部,於其菩薩藏結集八藏云。菩薩處胎經出經品曰:「爾時佛取滅度已,經七日七夜。時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打揵稚集眾。(中略)集諸羅漢得八億八千眾,來集到忍界,聽受法言。(中略)使阿難昇七寶高座,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薩藏者集著一處,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戒律藏者亦集著一處。(中略)最初出經,胎化藏為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訶衍方等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次依智度論則文殊彌勒等大菩薩將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三藏,謂之菩薩藏,或言小乘三藏於耆闍崛山(智度論之說)結集之。智度論百曰:「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第三結集
【故事】見結集條。
參照: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