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本性住種性
【術語】大乘二種性之一。謂無始已來本識所具有之大乘無漏法爾種子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種性行
【名數】一自性行。諸菩薩本性以來賢良質直,順父母之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之親疏尊卑,恭敬承事不失,具足十善,復行其餘善業也。二願性行。諸菩薩如是發願,我於何時當得作佛而號具足,是謂之菩薩願性行。三順性行,諸菩薩隨順修行六波羅蜜也。四轉性行,如釋尊供養燃燈佛,由此因緣,讀誦經典,轉凡成聖也。見佛本行集經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性
【名數】於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中除第六妙覺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種性而為五種性也:一習種性,為十住之位,研習空觀,而破見思之惑。二性種性,為十行之位,不住於空,而能教化眾生,分別一切法性。三道種性,為十迴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觀,因而通達一切之佛法。四聖種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皆名為賢,此是十地菩薩依中道之妙觀,破無明之一分,而證入聖位,故名為聖種性。五等覺性,此位之菩薩,望後之妙覺,雖猶有一等,然勝於前之諸位,故稱覺名為等覺性。日本傳教註無量義經中曰:「未顯真實者,但說隨他五性。」
【名數】於六種性中除妙覺性者。以種為因之義,而明因位,中除果位。見六種性條。
參照:六種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道種性
【術語】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十迴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觀,故名為道。能生佛果,故名為種。四教儀曰:「十迴向者,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中略)十入法界無量(伏無明習中觀),亦名道種性。」同集註下曰:「道種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種性
【術語】法相宗所立五性之一。無無漏之善種,畢竟不能出離生死者,又名無性有情。唯識樞要上本曰:「無種性者,現當畢竟不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薩種性
【名數】五性之一。見五性條。
參照:五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性住
【術語】六種住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性種性
【術語】二種性,或五種性,六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參照:種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六種性
【名數】瓔珞本業經上說:一習種性,十住也,與前同。二性種性,十行也,與前同。三道種性,十迴向也,與前同。四聖種性,十地也,與前同。五等覺性,與前同。六妙覺性,妙極覺滿。此中性雖通於六位,而種局在於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為種。等覺雖猶在因,而勝於前位,故稱為覺。不謂為種也。
【名數】瓔珞經分別菩薩從因至果之行位種性為六位。見種性條。
參照:種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種性
【名數】地持經一說:一性種性,性者本性,謂自無始以來,法爾六處殊勝,而未種解脫分之善也。二習種性,習為習修,聞法界等流教法,習修眾善而成之種性也。唯識論九曰:「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楞伽經二說:一聖種性,三乘聖者證涅槃之種也。二愚夫種性,愚痴凡夫迷執諸法之性也。是種即能生之種,性即數習之性,非理性之性。
【名數】一、本性住種性,此自無始以來,依附第八阿賴耶識,法爾所存之大乘無漏法爾種子也,此種性於我等具縛之身中亦自無始備於法爾,假令受六道四生之輪迴,而於阿賴耶識之中,持之而不失壞也。二、習所成種性,聞如來之教法,而起聞思修之三慧,新熏習有漏之善種,依此熏習力增長彼法爾無漏之種子者。具此本有新熏之二種性,而得完全菩提涅槃之妙果也。見百法問答鈔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習所成種性
【術語】二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參照:種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性
【術語】種為種子,有發生之義。性為性分,有不改之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定種性
【術語】與不定性同。
參照:不定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習種性
【術語】二種性或六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參照:種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聖種性
【術語】五種性,又六種性之一。見種性條。
參照: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