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無差別
【術語】三無差別之一。見三無差別條。
參照:三無差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惡眾生
【術語】即惡有情。散善義曰:「惡世界,惡眾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垢
【術語】取我之心曰眾生垢。維摩經弟子品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慧遠疏曰:「取我之心,名為眾生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忍
【術語】二忍之一。見忍條。
參照: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心
【術語】一切眾生所有之心也。起信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眾生心有真妄二者,依嚴家則以真心為大乘之體,即如來藏心也。義記上曰:「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依台家則以妄心為大乘之法體,所謂介爾陰妄之心是也。依相宗則是阿賴耶之一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緣慈
【術語】三慈之一。見慈悲條。
參照:慈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佛國土成就眾生
【雜語】淨佛國土者,維摩經佛國品所謂「若菩薩願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土即菩薩成佛時感得之國土,蓋欲令當來自身所住之國土清淨,必先清淨己心,己心清淨,則其國土得清淨也。故菩薩發大願心,成就當來己淨土,而清淨心行,謂之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者,又維摩經佛國品所謂「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淨土。」菩薩感佛土,必有所化之眾生,佛土之淨穢,隨於所化眾生之淨穢,所化之眾生清淨,則其土清淨,所化之眾生污穢,則其土亦污穢。故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今日教化眾生,眾生隨其教,而身成就清淨之善業故當來往生彼佛國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報,共得清淨。因之而教化眾生,謂之成就眾生。法華經信解品曰:「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術語】法華經妙音品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解一切語言三昧者,得此三昧解眾生語而為說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界
【界名】對佛界之稱。十界中除佛界,總稱他九界曰眾生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相
【術語】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參照:四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本性
【雜語】眾生本性,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變隨緣二義,其隨緣故為眾生。眾生之本體即法身,故經曰: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五教章中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指事記曰:「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法華玄義六明六種眷屬中曰:「理性眷屬,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理性相關,任運是子,故曰:我亦如是眾聖中尊,世尊之父,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此是理性,不關結緣不結緣,皆是佛子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想
【術語】固執實有眾生之妄想也。維摩經問疾品曰:「除我想及眾生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根
【術語】眾生之根性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迴向
【術語】見迴向條。
參照:迴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廣濟眾生神咒
【經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說
【術語】五類說經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六眾生
【名數】眼等六根以譬狗等六畜也。雜阿含經四十三曰:「譬如士夫遊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間;失收摩羅者常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繫一處,所樂不同。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各不相樂。於他處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中略)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於可意法則不求欲,不可意法則不生厭是故比丘當勤修習多住身念處。」(身念處,身之不淨觀也)。俱舍論三十引此經,謂之六生喻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恩
【術語】四恩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眾生
【名數】十法界之眾生也。見教時問答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眾生彌盧
【明王】謂不動尊也。見底哩三昧耶不動念誦法。梵Meru。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恒順眾生
【術語】普賢菩薩十大願之第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曰:「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中略)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無邊誓願度
【術語】四弘誓願之一。見四弘誓願條。
參照:四弘誓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術語】是華嚴經夜摩天宮品之文也,天台謂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為體。夫佛與眾生因果相違,而心則通於因果。對於佛與眾生為能變之體也。是以因果不二,能變所變一如,故曰是三無差別。見三界唯一心條。
參照:三界唯一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意樂意趣
【術語】四種意趣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濁
【術語】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參照:五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界盡
【雜語】令一切眾生界盡成佛也。華嚴經十地品曰:「佛子!此大願以十盡句而得成就。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中略)若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我願乃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眾生三十相
【名數】維摩居士依文殊菩薩之問:說三十種之眾生觀:一如見幻師所現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二如智者見水中月。三如於鏡中見其面像。四如熱時炎。五如呼聲響。六如空中雲。七如水聚沫。八如水上泡。九如芭蕉堅。十如電久住。十一如第五大。十二如第六陰。十三如第七情。十四如十三入。十五如十九界。十六如無色界色。十七如燋穀芽。十八如須阤洹身見。十九如阿那含入胎。二十如阿羅漢三毒。二十一如得忍菩薩以貪恚毀禁。二十二如佛煩惱習。二十三如盲者見色。二十四如入滅盡定出入息。二十五如空中鳥迹。二十六如石女兒。二十七如化人煩惱。二十八如夢所見已寤。二十九如滅度者受身。三十如無煙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徧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參照:香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術語】法華經妙音品曰:「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同藥王品曰:「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陀羅尼者,總持不失之力用也。就體言則為三昧。就用言則為陀羅尼。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下化眾生
【術語】菩薩起四弘誓願,上求菩提,下濟眾生也。完具此上求下化之二者,名為大菩提心。往生要集上末曰:「總言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九品義曰:「菩提心者,覺悟義也。(中略)若略說者,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心也。」止觀一上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不可思議
【術語】四事不可思議之一。見不可思議條。
參照:不可思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來所說示現眾生經
【經名】須摩提長者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
【術語】梵語薩埵Sattva,僕呼善那。新譯曰有情,舊譯曰眾生。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法華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二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六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四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七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四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一上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無始無終
【術語】眾生之體既為法身,則法身無始無終,眾生亦無始無終也。且眾生無始,以無明無始故也。見無始無明條。
參照:無始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渡眾生
【術語】佛謂視眾生在世,營營擾擾,如在海中,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悉救濟之,使登彼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緣之眾生
【術語】佛菩薩有本來所化之眾生繫屬之,是為有緣之眾生。故於此佛有緣者,於彼佛無緣,於無緣之眾生,畢竟不得化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參照:香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世間
【界名】三世間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數忍辱
【術語】二種忍辱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見
【術語】謂固執實有眾生之妄見也。我見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利眾生願
【術語】攝眾生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攝眾生戒
【術語】又謂之接生戒,饒益有情戒。三聚淨戒之一。以攝一切眾生而饒益之為戒法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相續
【術語】三相續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成就眾生力
【術語】菩薩十力之一。見十力條。
參照:十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度眾生心
【術語】欲濟度一切眾生之菩薩大悲心也。往生論註下曰:「按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章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本覺心蓮
【術語】密教所談。見心蓮條。
參照:心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等眾生界
【術語】徧眾生界也,該收一切眾之稱。起信論曰:「立大誓願,盡欲度脫等眾生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眾生愛樂十由
【名數】善財童子南詢第三十七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對童子說一切眾生愛樂十由:一如來威德力故。二順如來教故。三行如來語故。四學如來行故。五得如來所護力故。六修如來所印道故。七種如來所行善故。八依如來所說法故。九如來智慧日光所照故。十如來性淨業力所攝故。見唐華嚴經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