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
【術語】梵語阿尾儞也Avidyā,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寶業果。」(四諦三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痴?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相應獨頭二無明
【名數】獨頭無明,又云不共無明。俱舍論唯識論謂無明與其餘貪等五大惑共起為相應無明,無明獨起,為獨頭無明,又云不共無明。起信論謂業轉現三細之間無明獨起,為獨頭無明,至於六麤與餘惑相應而起為相應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長夜
【譬喻】煩惱之惑覆智眼,不見不可思議之光明,流轉於生死界,故譬以長夜之闇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主獨行無明
【術語】五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薰習
【術語】四薰習之一。見四薰習條。(CBETA註:疑為見四熏習條)
參照:四熏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相應無明
【術語】依起信論之意,則業轉現之三細為不相應無明,智相等之六麤為相應無明。三細者未有心王心所之差別,至六麤始生心王與心所之差別也。起信論曰:「言相應者,謂心念法異,依染淨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若依瑜伽唯識之意則意識為無明,與他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五惡見之十曰根本煩惱),相應而起,謂之相應無明,於根本煩惱之中獨起無明,謂之獨頭無明,又曰獨行無明,不共無明。無明有發業潤生之二大用,即依此無明也。見唯識述記五末,百法問答鈔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七見二疑二無明
【名數】十一徧行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十品無明根本
【名數】天台宗所說。即覆障吾人使不得證見中道實相道理之無明本惑,有四十一品也。於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四十一位而斷破之者。其中於等覺位所斷之無明,稱為元品之無明,乃一切無明之根本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根本無明
【術語】無始無明之異名,見無始無明條。傳通記糅鈔六曰:「問:根本無明其相如何?答:我等心性天然迷悟二,其迷本名根本無明,悟本名本覺。此二無始本有,法自性天然理,難及思慮,不出言舌處也。」
參照:無始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住地
【術語】五住地之第五。於根本枝末中為根本無明,於我法二執中為法執。是一切煩惱之所依,為變易生死之因,故名住地。勝鬘經寶窟中末曰:「此無明住地,即指妄想心體以為無明。(中略)暗惑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為彼恒沙起惑所依,名之為住。能生恒沙,故稱為地。」唯識述記八末曰:「舊言無明住地,今言習地。梵本無住所言。習者,由數習故,有此無明等五住地,故名無明習地。所言住是何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藏
【術語】無明為根本,生無量之惑業苦,故稱之曰藏。瓔珞本業經上曰:「無明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業果,是故我言從無明藏起十三煩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見
【術語】十種見之一。為無明不了事理執種種之邪見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父
【譬喻】無明與貪愛相和而生我,無明比父,貪愛譬母也。楞伽經三曰:「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四教儀曰:「永別無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酒
【譬喻】無明能昏沈人之本心,故以酒為譬。妙法聖念處經七曰:「勿飲無明酒。」秘藏寶鑰上曰:「徒縛妄想之繩,空醉無明之酒。」又酒者為誘無明闇心之緣,故云無明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闇
【譬喻】心性之無明,譬如空穴中之闇黑。教行信證序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羅剎經
【經名】一卷,失譯,引鬱禪耶城折吒王降伏疫鬼為喻,以明如來逆觀十二因緣破無明之羅剎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惑
【術語】台家所立三惑之一。為障覆中道之理之根本無明,別教之菩薩從初地斷之,圓教之菩薩,從初住斷之,而證中道之理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法性一體
【術語】法性與無明,如冰與水,無明之冰即諸性之水也。但非謂吾人之心性,本來為冰,法性之水,後為無明之冰,僅謂無始無明之體即為本覺之法性而已。玄義五曰:「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中略)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止觀輔行六曰:「為迷冰者指水為冰,為迷水者指冰為水,如迷法性即指無明,如迷無明即指法性。若失此意,俱迷二法。故知世人非但不識即無明之法性,亦乃不識即法性之無明。」見無始無明條。
參照:無始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殼
【譬喻】殼為鳥卵之外皮,無明能生育生死故以卵殼為譬也。藥師經上曰:「破無明殼。竭煩惱河。」慧琳音義十一曰:「經言無明殼,喻根本無明及以貪愛,包含無量結使煩惱,陶鑄有情命業生死,宛轉其中不能出離無明窟宅。如鳥居卵殼。故引為喻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樹
【譬喻】無明能生苦果,故以樹為譬。教行信證二曰:「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漏
【術語】三漏之一。無明能令眾生漏落於生死不能出離,故曰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流
【術語】四流之一。無明能令眾生漂流於生死,故名為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病
【譬喻】無明能傷人,故以譬於病。止觀六曰:「無明為病淵源,中道為藥府城。」往生要集中末曰:「佛是醫王,法是良藥,僧是瞻病人,除無明病,開正見眼。」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覆業無明
【術語】十五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附錄。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結
【術語】九結之一。無明能繫縛人於三界而不使出離,故謂之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十二品無明
【名數】為天臺圓教所斷之無明也。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各斷一品之無明也。見四教儀集註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最後品無明
【術語】最極微細之無明也。就生起之次第而謂為無始無明,根本無明,元品無明等。就伏斷之次第而謂為最後品無明。七帖見聞七曰:「約流轉初無始無明云也。又元初一念無明云也。是即法性都忽然念起,名為無明。迷始一念無明也。又還滅門時斷惑終故最後品無明云也。又終品無明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使
【術語】十使之一。無明能驅使人使流轉於三界,故名使。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網
【譬喻】無明能羅人,故譬之以網。中阿含經二十九曰:「永捨離我慢,裂壞無明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糠
【譬喻】無明能令業種生後世之果,故以米種之糠皮為譬。智度論二曰:「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無明糠脫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塹
【譬喻】無明能陷沒人故以塹壕譬之。長阿含經十二曰:「斷刺平愛坑,及填無明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恒行不共無明
【術語】五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元品無明
【術語】又名根本無明,無始無明。迷於中道實相之理者,名為無明,其無明有淺深麤細之別。故天台之別教分之為十二品,圓教分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細深遠之元本品類,謂之元品。是一切眾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無明,此無明與真如之無始皆為無始,故名無始無明。然則此元品無明,為無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斷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見無始無明條。
參照:無始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非主獨行無明
【術語】五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獨頭無明
【術語】二種無明或五種無明之一。又名不共無明。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大惑中,無明獨起,不與其他五大惑共行,謂之獨頭無明。與其他五大惑隨一共起之無明,名為相應無明。是於六大惑中論共不共也。故獨頭無明亦不遮與五大惑以外之諸惑俱起也。見百法問答鈔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住地惑
【術語】五住地惑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根本枝末二無明
【名數】起信論分無明為根本枝末之二、迷於法界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因根本無明而起三細六麤之惑業,為枝末無明。依此判,則小乘之無明局於枝末無明,不問根本無明也。以彼不會真如不斷法執故也。根本無明一名無始無明,真言稱之為無始間隔,台家號之為微細無明與障中無明,勝鬘所說五住地中之無明住地,即謂此也。而此障中微細無明之品數雖為無量,姑分為四十二品,於初住已上至佛果之四十二位斷之,其中第四十二之無明為始覺之智最後所斷者,謂之最後品無明,迷於真如之原始無明,謂之元品無明,是台家圓教之判也。參照無始無明條。
參照:無始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枝末無明
【術語】對根本無明而得名。起信論謂眾生不達一法界之理忽然妄念微動,謂之根本無明,依此根本無明而起之業相,見相,境界相三細,名為枝末無明。又五住地中,第五之無明住地名根本無明,前四住地即見思之惑,名枝末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乳
【譬喻】法性譬水,無明比乳,和乳於水與鵝,則彼啜乳而殘水,以譬菩薩之消無明,清法性也。玄義五曰:「無明是同體之惑,如水內乳,唯登地已去菩薩鵝王能唼無明乳,清法性水。從此已去,乃判真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始無明
【術語】勝鬘,本業,起信諸經論謂之無始無明,菩提心論謂之無始間隔,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也。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謂之無明,又曰間隔。是闇惑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名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受種種之果也。而名之為無始者,有三釋:一就因緣生之理而釋,二就惑體相依之義而釋,三就真實同體之理而釋。一就因緣生之理而釋者,謂凡一切有為法,乃因緣生,現世之果,由前世之因而生,前世之果,更由前世之因而生,如是推究,更無初始,若有初始,則是無因生之外計,而非佛法,得涅槃經之四柱偈及攝論之文等說而明也(見無始條)。是為大乘論之通說。二就惑體相依之義而釋者,謂枝末無明依根本無明,根本無明依真如,是緣起法之自然也。此時無明為惑之根本,無明之先更無為始之惑法,故謂之無始。依此釋,則無始之言,即根本之異名,成無明有始之義。依此義,起信論謂為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天台謂之元品無明,起信論之疏家謂之根本無明。曰忽然,曰元品,曰根本,皆為有始之異名也。圓覺經曰:「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轉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本業經下曰:「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勝鬘經寶窟中末曰:「無始有二釋:一云,無明無有始,故眾生無始,波若無底。二云,無明最在初實錄有始,但無有一法在此前者,故云無始也。」起信論曰:「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起信論義記下末曰:「唯此無明為染法之源,最極微細,更無染法能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瓔珞本業經云:四住地前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是則明其無明前無別有法為始起之本,故云無始,即是論忽然義也。此約麤細相依之門,說為無前,亦言忽然。不約時節以說忽然,以起無初故也。」大乘經論所說,多依此義。是為使去妄歸真之一種教道,權大乘之義也。三就真妄同體之義而釋者,謂真如與無明,乃一法之異名,如水與冰,冰之自性即為水,無明之自性即為真如也,吾等本來為冰,非先為水而後為冰也,如前為水之說,僅為教道之方便耳。起信論曰:「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文句私記五曰:「若言心性本淨,為惑所覆,猶教道,且順權說。(中略)若依實理,心性未淨,猶如無始唯冰無水。雖今是冰,則不得云冰不是水。心性亦爾,雖本是無明不得云非三德,是故圓人唯觀無始,三道即三德,不同權人卻覆方見。」
參照:無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共無明
【術語】又謂之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五種無明
【名數】一根本無明,由無始之際,一念不覺,而長夜昏迷,不了真理,能生一切之諸惑煩惱者名之。二枝末無明,心心所相應而起,有貪瞋慢疑見等之煩惱者名之。三共無明,一切結使共相造作一切之諸業者名之。四不共無明,第七識別體之相無,妄起染心障蔽無漏之聖法而恒無間斷者名之。五相應無明,第七識恒與貪癡見慢四惑相應而起者名之。六不相應無明,緣麤顯之境不與餘識相應者名之。七迷理無明,根本無明,障中道之理而不能顯發者名之。八迷事無明,見思之煩惱,障蔽生死之事而不能出離者名之。九獨頭無明,妄覺之心不緣外境,孤立生起,生已增廣者名之。十俱行無明,心心所之法常相隨逐而曾不捨離者名之。十一覆業無明,一切之結使覆蔽諸業,使人不知名譽利養恭敬等者名之。十二發業無明,以貪疑我見慢等悉能發生一切惡業而名。十三種子子時無明,種子者藏識,子時者子刻也。子時為十二時之首,藏識為諸識之首,故以為喻。染習此種子在於藏識中而未發顯者名之。十四行業果無明,以十二因緣中無明,行,愛,取,有之五者煩惱,為業因,他之七者為苦果而名。十五惑無明,以名俱生分別及根本隨煩惱等之惑。見毘婆沙論二。
【名數】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羅剎
【譬喻】無明能害人,故以羅剎譬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隨眠無明
【術語】四無明之一。無明煩惱也。無明煩惱,常隨逐眾生,眠伏於第八識中,故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破無明三昧
【術語】除一切蓋障菩薩淨除自他惑障之三昧也,又稱為金剛三昧,即第二轉之字也。見大疏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明父貪愛母
【雜語】貪愛長養諸業譬如母,無明發生諸惑譬如父。入楞伽經四曰:「貪愛名為母,無明名為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纏無明
【術語】四無明之一。纏者纏縛之義,無明煩惱,繫縛眾生而使不能出生死,故有此名。大藏法數曰:「纏即纏縛謂,由此無明之惑纏縛,不能出離生死,故謂纏無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無明
【名數】一相應無明,同上。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意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三恒行不共無明,上之不共無明中單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也。是恒時相續不斷,故名恒行,簡別於意識相應之五位無心有間斷者。且此無明與我痴慢三大惑相應,故殊別也。四主獨無明,是意識相應之不共無明不但不與本惑俱起,即與忿等隨惑亦不相應者,在無明中最有強盛之勢用者也。五非主獨行無明,是與忿等之隨惑俱起而於彼剝勢力之無明也。見百法問答鈔一。
【名數】見無明條。
參照: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