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智
【術語】智度論所說十一智之一,觀見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法之無漏智也。是初知法,故名法智。又知現在之法,故名現智。大乘義章十五曰:「言法智者,亦名現智。自體名法,初知法故,名為法智。以知現法,故名現智。」
【人名】四明山延慶寺知禮,宋太宗賜法智大師之號。見佛祖統紀五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通智勝
【佛名】三千塵點劫昔出世之如來名。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為沙彌,從佛聞法華經,佛入定後,十六沙彌。各昇法座,為大眾覆講法華經。其第九沙彌。今已成佛,為阿彌陀。第十六沙彌成佛為今之釋迦如來。而其聞第十六沙彌之說法者。為今之一座大眾云:蓋今之大眾在大通智勝佛時,於第十六沙彌結緣,故在今日釋迦如來之下,聞法華而入證得果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中略)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是。」此種熟脫之教理所以出也。參照種熟脫條。
參照:種熟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後得智
【術語】正冥符真如之智,離無分別之念故謂之無分別智,又曰根本智,後分別一切差別相之智,謂之分別智,又云後得智。以是為根本智後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眾生者,此後得智也。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後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於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後得智緣境如開目。」同四曰:「如來本識永離一切解脫障及智障,此識或名無分別智,或名無分別後智。若於眾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緣一切無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應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遍智印
【印相】謂三角形也。是為火形,以智火燒煩惱之意。大日經疏五曰:「於大日如來上,畫作一切徧智印,作三角形,其銳向下,純白色,光焰圍之,在白蓮華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德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息入
【術語】十六特勝之一。於數息觀覺照入息分明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善巧智
【名數】一、了達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六、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七、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見唐華嚴經四十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滅諦金剛智
【術語】大滅諦為佛之斷德,金剛智為佛之智德,是三德中之前二者也。仁王經上曰:「十號三明大滅諦,金剛智釋迦牟尼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龍智
【人名】龍猛之弟子,金剛智之師,密宗之第四祖也。壽逾七百,面貌如少壯,玄奘三歲親就其人學中觀論百論等。見付法傳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遍智
【術語】徧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人
【雜名】有智之人也。智度論十曰:「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本不生智
【術語】覺本不生際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了佛智
【術語】無量壽經所說。疑佛智之不可思議,不悟如來之所以為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辭無礙智
【術語】四無礙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利智
【術語】對於愚鈍而言。智慧明能分是非之別者。法華經化城喻品曰:「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往生要集上本曰:「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囊
【雜名】稱多智之人曰智囊。釋氏要覽中曰:「吳支謙字恭明,號智囊。高僧傳云:祇園寺三千僧,皆號奘法師為智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相智
【術語】謂緣世間事相之俗智也。在小乘者於佛相智,皆謂為有漏智。大乘則純為無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言智
【術語】智中之智,無過於此之智也。大日經五曰:「解秘中最秘,真言智大心,今為汝宣說。」疏十七曰:「真言智者,謂智中之智無上無過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城
【譬喻】智慧之城郭。譬佛果也。教行信證二曰:「令諸群生入智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劍
【譬喻】清淨之智慧,以斷煩惱之絆,故譬如劍也。最勝王經二曰:「生死羂網堅牢縛。願以智劍為斷除。」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力
【術語】正智與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無量壽經上曰:「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法華經普門品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印
【名數】一吽,金剛智印。二
怛落,寶智印三昧。三
紇利,法輪智印。四
惡,羯磨智印。五
鍐,一切如來法界智印。見金剛頂義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刃
【譬喻】智慧之鋒刃也。萬善同歸集五曰:「智刃纔揮,疑根頓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說一切智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五願。使往生極樂者,得說佛一切智境界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印
【術語】如人有印則得入國,以般若之智為印,則得入實相之理,故曰智印。又如印契判物之真偽,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曰智印。又如大日拳印不動之劍印,各證明內證之智德者,故曰智印。法華經妙音品曰:「智印三昧。」法華義疏十二曰:「如人入安穩國,有印得入,無印不得入。菩薩得此三昧,解入實相。」法華玄讚十曰:「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秘藏寶鑰上曰:「五部諸佛智擎智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光
【譬喻】智慧之光。智能破無明之闇,故以光為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儼
【人名】華嚴二祖雲華智儼法師,又號至相尊者。俗姓趙氏。生於開皇二十年也。初剃染時,禱於大藏前,抽得華嚴首卷。終日誦閱。遂往杜順和尚所。侍聽未久,盡得玄旨。尚以所集觀法傳與祖習,令其講授。偶遇異僧謂曰:欲解華嚴一乘之宗者,十地中六相之義是也。靜攝思之,當自知耳。因即淘研,豁爾貫通。從此數講華嚴。宗風大振。名徧寰中。總章元年,告門人曰:吾將暫往淨方也。不逾月,遂說法而逝。世壽七十二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度
【術語】六度之一。般若波羅蜜Prajñāpāramitā也。般若譯曰智,波羅蜜譯曰度,習修實智之行法也。維摩經佛國品曰:「善於智度,通達方便。」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幢
【雜語】智慧之寶幢。
【菩薩】菩薩名。賢劫十六正士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心
【術語】智慧之心也。大日經一曰:「云何智心?謂順修殊勝增上法。」大乘義章十九曰:「智心不怯,名為無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德
【術語】諸佛三德之一。如實照了諸法而無礙者,即菩提是也。
有智慧,有行德者。謂智德兼備之高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印經
【經名】大乘智印經之略名。趙宋智吉祥等譯。與慧印三昧經及如來智印經同本。佛入智印三昧,說如來所知之境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山
【譬喻】智之高譬如山也。唐華嚴經二十二曰:「智山法華,悉已清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智明
【名數】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薩以十種善巧之智明,明了通達一切眾生之境界,以教化調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覺也,此有二種:一、華嚴經十明品所說:一、善知他心智明,二、無礙天眼智明,三、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四、深入未來際劫智明,五、無礙清淨天耳智明,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
離世間品所說:一、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三、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五、普壞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捨離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無相無性智明,九、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十、以無著心濟度眾生智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境
【術語】智者能觀之心,境者所對之法。境有真妄二者,妄為智之所斷,真為智之所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妙
【術語】法華迹門十妙之一。證實相之境之智微妙不可思議也。方便品曰:「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智
【術語】智中之智也,特稱佛之一切智。見一切智智條。
參照:一切智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果
【術語】涅槃曰斷果,菩提曰智果。以菩提為佛智,由因地修行而生之妙果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內證智
【術語】佛之內心,證悟真理之智慧也。十卷楞伽經九曰:「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二教論上曰:「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月
【譬喻】智慧之光明,譬如月也。唐華嚴經八十曰:「如來智月出世間。」
【人名】梵名若那戰達羅Jñānacandra,譯曰智月。唯識十大論師之一。護法菩薩之門人。見唯識述記一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旭
【人名】名智旭,字蕅益,自號八不道人。從所居而曰靈峰。父岐仲,持白衣觀音咒祈子,母金氏,夢大士抱子授之而生,時明萬歷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也。初學儒,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及竹窗隨筆,取論焚之。二十歲喪父,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之心,日誦佛名。居三年,聞一法師講首楞嚴經,至空生大覺,忽生疑不能得,遂於像前發四十八願,決心出家。天啟二年三夢憨山,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從憨山之徒雪嶺剃度。尋往雲棲聽古德講唯識論,疑與首楞嚴之宗旨不合,請問。古德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心怪之曰:佛法豈有二耶?遂入徑山參禪,性相二宗,一時透徹。旭見律學退廢,以興律為任,既述毘尼集要,尋欲註梵網經,於佛前拈鬮以決所宗,得天台宗,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宗子孫,以近世之台宗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也。晚住靈峰,生平著述合有四十餘種,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寂,壽五十七。嘗曰:生平行履,百無一長,獨有大菩提心,忘身為人,捨己從人,為堪質之於三世慈尊者。見靈峰宗論。師之靈峰二十景頌中大雄峰頌曰:「鷲嶺遙傳秪一傳,由來吾道貴聞知。但從龍樹通消息,不向黃梅覓破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斧
【譬喻】智能斷煩惱,故譬以斧。涅槃經三十八曰:「是經即是剛利智斧,能伐一切煩惱大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斷
【術語】智德與斷德也。照了真理曰智德,斷盡煩惱曰斷德。即菩提與涅槃也。往生論註上曰:「論智則義無不達,語斷則習氣無餘,智斷具足,能利世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手
【術語】稱右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依智不依智
【術語】法四依之一。見四依條附錄。
參照:四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惑
【術語】智慧與妄惑。相剋之法如水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悲
【術語】如來之大智與大悲也。加以大定為三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分別智相應染
【術語】起信論所說六染心之一。六麤中之智相也。依境界而智起,能分別世出世之法,故名分別智,此智與心相應,而染污心性,故名相應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永
【人名】南北朝陳永欣寺僧,俗姓王,會稽人,號永禪師。善書,能兼諸體,草書尤勝。臨書三十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浙東諸寺,各施一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水
【術語】謂灌頂之水。灌頂者,以如來智慧注入行者之儀式也。大日經疏八曰:「陳列密嚴佛土法界大圖,坐於妙法蓮華自在神通師子之座,以本性清淨智慧慈悲水,具含萬德而灌其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淵
【譬喻】智深猶如淵也。金光明經二曰:「智淵無邊,法水具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海
【譬喻】智慧廣大,譬如海也。無量壽經下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地藏十輪經八曰:「漸次趣入深廣智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母
【術語】生智之母也。猶言覺母。新譯仁王經中曰:「實相即是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
論藏之異名也。摩得勒迦,譯曰智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智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楫
【譬喻】由智渡生死海故以舟楫譬之。萬善同歸集五曰:「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目
【譬喻】智猶如目。玄義二曰:「智為行本。因於智目起於行足。目足及境三法為乘。乘於是乘入清涼池。」同四曰:「智目行足,到清涼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相
【術語】智慧之相貌。謂佛之光明也。佛之光明,為佛智顯於外之相貌也。淨土論註下曰:「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
起信論所說六塵相之一。於三細中第三境界相,起妄心智用,而分別可愛不可愛之境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眼
【術語】智能見事物,故名眼,智即眼也。又智之眼也。謂非肉眼也。唐華嚴經六十一曰:「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成實論十九曰:「智慧現在前,猶明眼見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所生三身
【術語】蓮華三昧經謂依五智而生三身:一、法界體性智之身業為毘廬遮那佛,口業為普賢菩薩,意業為不動金剛。二、大圓鏡智之身業為阿閦佛,口業為文殊師利菩薩,意業為降三世金剛。三、平等性智之身業為寶生佛,口業為虛空藏菩薩,意業為軍荼利金剛。四、妙觀察智之身業為阿彌陀佛,口業為觀自在菩薩,意業為六足金剛。五、成所作智之身業為釋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業為金剛業菩薩,意業為摩訶藥叉金剛。此三者即如其次第為自性正法教令之三輪身也。瑜祇經曰:「金剛界徧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中略)光明心殿中,云云。」十住心廣名目六曰:「以上五智,一切佛具之。然而約別相云之者,如次大日阿閦寶生彌陀不空五佛也,自家不二實義可思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界
【術語】理智相對,智所屬之法曰智界。猶云智門也,界者自性之義。差別之義。稱胎藏界曼荼羅為理界,金剛界曼荼羅為智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命智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持此陀羅尼者,能得宿命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光佛
【佛名】十二光佛之一。阿彌陀佛之異名。以彼佛具智慧之光明故也。無量壽經上曰:「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中略)智慧光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有漏智
【術語】對於無漏智而言。帶有漏煩惱之過,無斷迷理煩惱之力之智慧也。雖觀緣一切有為無為之法,然重以世俗之法為對象,故亦云世俗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炬
【譬喻】智慧之光明譬如炬。觀經玄義分曰:「灑甘露潤於群萌,煇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那耆不智究梨知那
【術語】陀羅尼名。譯曰大極濟。見七佛八大菩薩神咒經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火
【術語】稱字。大教王經上曰:「金剛三摩地,
字發智火,燒除虛妄因。」
【譬喻】以智燒煩惱之薪,故譬以火。涅槃經三十八曰:「善男子!是經即是剛利智斧,能伐一切煩惱大樹,(中略)即是智火焚煩惱薪。」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智印
【名數】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之:一大智印,梵名摩河岐若勿他羅Mahā-jñāna-mudrā五相成身之佛也。二三昧耶印,梵名三昧耶岐若勿他羅Samaya-jñānā-mudrā諸尊所持三昧耶形五鈷刀蓮華之類也。又結於諸尊手之印契也,又結於行者手之印契也。三法智印,梵名陀羅摩岐若勿他羅Dharma-jñāna-mudrā本尊之種子也。又法身之三摩地也,又顯密一切之契經陀羅尼也。四羯摩智印,梵名羯羅摩岐若勿他羅Karma-jñāna-mudrā諸尊之威儀作業也。見諸部要目,秘藏記本。又謂四種曼荼羅。印者決定不改之義,智者決斷簡擇之義,四曼表佛之內德,決定不改,又各守其德,決斷簡擇,故稱智印。見辨惑指南四。所藏記鈔三曰:「問:四種曼荼羅,四智印,有何差別?答:尊者之解釋不一。然依一義只是建立不同,約於輪圓具足之邊,名為四曼,約於決斷不改之邊謂之四智印,於其法體有四曼四智差別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術語】十八不共法之一。見十八不共法條。
參照:十八不共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燈
【譬喻】智慧之燈也。智度論二曰:「痴冥道增智燈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波羅蜜十德
【名數】一知貪欲行者,二知瞋恚行者,三知愚痴行者,四知等分行者,五知修學地行者,六於一念中知無邊眾生之行,七知無邊眾生之心,八知一切法之真實,九知一切如來之力,十普覺悟法界門。見唐華嚴經十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積
【人名】王子名。大通智勝佛時出家十六王子之第一名。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曰智積。」
【菩薩】從多寶如來來法華之會座,與文殊菩薩論議女人成佛事之菩薩。法華經提婆品曰:「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啟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金剛界曼荼羅中賢劫十六尊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箭
【譬喻】智慧之銳如弓箭也。智度論十一曰:「當以智箭破汝疑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昧耶智
【術語】在密教為佛智之稱,此有總別二者:一、總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則金剛智以平等之義而譯為平等性智。不空譯理趣經之三昧耶智,金剛智譯理趣經以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誓之義,譯為誓智。謂此智如顯教不許自得自證,必就灌頂佛受之。是佛之本誓也。不空譯之理趣經曰:「薄伽梵,成就特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昧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金剛智之理趣經曰:「薄伽梵,妙善成就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已能善獲一切如來無上法王灌頂寶冠,過三界。」不空之理趣釋上曰:「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勝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二、別名於五智中之第三平等性智。金剛頂經一序:「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無所畏
【術語】四無畏之一。見四無畏條。
參照:四無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礙
【術語】二礙之一。又云所知障。礙涅槃之煩惱云煩惱礙,礙菩提之無明云智礙。菩提即佛之一切智。為智之障礙,故名智礙。其體為根本無明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廣大智
【名數】一,知一切眾生心行智。二,知一切眾生業報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羅尼門智。六,知一切文字辯才智。七,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辭辯善巧智。八,於一切世界中普現其身智。九,於一切眾會中普現影像智。十,於一切受生處中具一切智。見唐華嚴經四十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出世間上上智
【術語】三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幢菩薩
【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外廓南方之西端。賢劫十六尊之一。密號曰圓滿金剛。高竪大智之幢幡,以破戲論為德。白肉色,右持幢,左拳安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際智
【術語】言佛智無邊際也。無量壽經下曰:「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念佛
【術語】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其體為阿彌陀如來真實圓滿之智慧,故執持其名號之念佛曰智慧念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實智無緣
【術語】見實相無相條。
參照:實相無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智
【名數】於小乘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故稱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三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六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十無生智,是限於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鈍根之羅漢,有更退沒而再要知斷證修者,則不能具此智。見俱舍論二十六。
大乘說如來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於三世法通達圓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達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也。四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也。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徧充滿於世間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無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也。八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知能化諸法之智也。十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於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也。見華嚴經十六。
【名數】大小乘說十智。見智條。
參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法身
【術語】見法身條。
參照:法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深智
【術語】深高之智慧也。法炬陀羅尼經二十曰:「深智方便,開顯法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耳智通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七願,使極樂之往生人皆得天耳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法智
【術語】八智之一。斷三界見惑時,觀欲界苦諦,而其斷已之解脫道智也。俱舍頌疏二十三曰:「緣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數曰:「因觀欲界苦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耳智通
【術語】天耳智證通之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如智
【術語】契於如如理體之智,謂之如如智。佛性論二曰:「言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中略)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界無邊智
【術語】十種智之一。眾生色心之諸法,即是法界,此法界廣大無邊際,謂之法界無邊。周徧此法界之智,謂之法界無邊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
【術語】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仁王經下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中論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華嚴經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論云:如函大蓋亦大,還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是故如來名一切智。」次示別義,則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華經義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種種相,故名一切種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謂空智也。」智度論二十七曰:「論一切種智之差別,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有人言:總相是一切,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大乘義章十曰:「舉六種之差別,又以名聲聞緣覺之智。」智度論二十七曰:「後品中佛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參照:一切種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文殊智慧
【雜語】小乘比丘,以舍利弗為智慧第一,大乘菩薩,以文殊為智慧第一。故有覺母之稱。見覺母條。
參照:覺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分別智
【術語】又云無分別心。正體會真如之智也。真如者,離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別也。故以分別之心者,不能稱其體性,以離一切情念分別之無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攝大乘論釋十二曰:「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起信論曰:「無分別心與體相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神智
【術語】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曰神智。無量壽經上曰:「神智洞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世智
【術語】世俗普通之智慧。通於世諦之事相者。對出世間智而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
【名數】密教所說,如來之五智也。於上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
【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一、法界體性智,是轉奄摩羅識所得。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為法界體性智,主方便究竟之德。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五、成所作智,是轉眼等之五識所得。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主發菩提心之德。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即大圓鏡智之阿閦,為大曼荼羅身。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譯平等)曼荼羅身。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譯作業)曼荼羅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其分配有二樣。見五大條。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若依通門,則五智直為五智,五如來直為五如來,教觀大綱曰:「慈覺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
參照:五大
【名數】或開佛智為五智,前四智加法界體性智之一,是密教特有之說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集智
【術語】十一智之一。證集諦之無漏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七十七智
【名數】是亦觀十二支中後十一支之聞思修三慧有漏智也。十一支各有七智,故合為七十七智。七智者,先於未來之老死一支,作順逆之二觀。謂觀由有生而有老死之順觀,與觀不由生而非有老死之逆觀之二智也。如是過現之老死亦爾。故三世合而有六智。此六智緣理如實而知,故是思修慧,名真實智。更聞教而知三世緣起之道,與名法住智又名假智,為第七智。即聞慧也。先於聞慧生一智,次由思修慧生六智,合為七智。見對法論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成事智
【術語】四智又五智之隨一,成所作智之略稱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明信佛智
【雜語】不了佛智之反對。無量壽經之語。明信佛智之不思義。深賴如來之救濟,不更疑自已之往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慧門
【術語】對於大慈悲門之稱。大智大悲佛所具之二德也。門有差別之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智魔
【術語】與菩提法智魔同。
參照:菩提法智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
【術語】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之事理者。法華經序品曰:「普入佛慧通達大智。」維摩經佛國品曰:「大智本行皆成就。」同慧遠疏曰:「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廣故名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理智
【術語】契於諸法真理之真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實智
【術語】權實三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體智
【術語】體達真空之智也。法華玄義三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體智觀界內十二因緣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鄰智
【術語】鄰似佛之智慧,謂等覺之智慧也。唯識述記序曰:「具體鄰智,演賾鉤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一智
【名數】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罣礙之智也。是為佛智之總名。見大般若經三,智度論二十七。
【名數】見智條。
參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人無我智
【術語】二無我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智
【術語】又云聖智。緣真如實相之智,云真智。是無緣之緣也。故真智謂為無智。注維摩經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淨土論註下曰:「實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悲智
【術語】慈悲與智慧也。此為佛菩薩所具一雙之德,稱曰悲智二門。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又配於真言之兩部,則悲為胎藏界,智為金剛界。配於彌陀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之觀音,智為右脅之勢至。有如是無盡之對配。法事讚上曰:「釋迦諸佛,皆乘弘誓。悲智雙具,不捨含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波羅蜜
【術語】又曰知見波羅蜜,即般若波羅蜜也。六波羅蜜之一。又佛之實智對於方便之權智曰智慧波羅蜜。法華經譬喻品曰:「如來亦復如是。(中略)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同方便品曰:「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得辯才智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九願之名,令極樂之往生人得辯才與智慧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他心智
【術語】十智之一。知他人心念之智也。離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禪已上,得發無智,於六通中,謂之他心通。大乘義章十五曰:「他心智者,非己之慮,稱曰他心。照斯之解,名他心智。」智度論二十三曰:「他心智,緣他心有漏無漏心心數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來智印經
【經名】一卷,失譯。大乘智印經之異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藏
【術語】知一切者之意。佛之尊稱。善生經曰:「如來即是一切智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事智
【術語】對於理智而有事智。見理智條。
參照:理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智六足
【書名】發智論與六足論也,薩婆多宗之根本論有七論,其中發智論最該博,故謂之身論。他六論名為足論。見阿毘達磨條。
參照:阿毘達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船
【譬喻】乘人而運於一切智地岸之船。即佛也。教行信證文類二曰:「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者
【術語】謂具足一切智者,是佛之異稱。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梵Sarvajña。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象
【雜語】智慧之龍象。稱大智之僧。又涅槃經,智度論等三獸渡河之喻,以深智比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福智虛空藏菩薩
【菩薩】見虛空藏條附錄。
參照:虛空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智
【術語】佛之一切種智也。佛智知一切種種之法,名為一切種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輔行一曰:「覺者大明也,曉也,直也。今亦如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福智藏
【術語】含攝福德智慧二莊嚴之法藏也。教行信證二曰:「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量壽大智陀羅尼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僅有咒文。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如來智印
【印相】胎藏界之曼陀羅,第二徧知院中之三昧耶形也。在蓮華上作三角形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徑山虛堂智愚禪師
【人名】道場運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號虛堂。建長寺之紹明,其法嗣也。見虛堂條。
參照:虛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境智
【術語】所觀之理謂之境。能觀之心謂之智。釋籤一曰:「理惑一體,境智如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智
【術語】觀見法之正智也。遊心法界記曰:「觀者觀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神境智證通
【術語】五通六通十通之一。見通條。
參照: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圓鏡智觀
【術語】如許多圓鏡相對,影子彼此相入。為佛身與我,入我我入之觀法。即大圓鏡智之相也。三摩地軌曰:「知身與尊無有二,色相威儀皆與等,眾會眷屬自圍繞住圓寂大鏡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巧智慧
【術語】見巧妙智條。
參照:巧妙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道類智
【術語】八智,十六心之一、觀上二界之道諦而得之智也。以類法智,故謂為類。唯識宗以為見道之智。俱舍宗以之屬於修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智同真
【術語】汾陽昭禪師示眾,夫說法者,須具十智同真。一同一質,二同大事,三總同參,四同真智,五同徧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殺,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苦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緇素不分,不能為人天眼目,決斷是非。說見人天眼目卷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智三藏
【人名】金剛智,名。梵名跋曰羅菩提Vajrabodhi,三藏者尊稱。南印度摩賴耶國人。婆羅門姓。年甫十歲,於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出家,三十一歲往南天竺,時龍智(龍樹菩薩之弟子),年七百歲猶在,就之,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尋遊師子國登楞伽山。聞支那佛法盛,唐玄宗開元七年達廣州,翌年至東都。勅迎於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於所住立大曼荼羅壇以度四眾。一行禪師,不空三藏,皆其弟子也。同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於洛陽廣福寺入寂,壽七十一,諡曰灌頂國師。師為真言宗八祖之第五,於東夏則謂之始祖。見貞元釋教錄,宋高僧傳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書名】一卷。宋知禮撰。其法孫繼忠集成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十八智
【名數】約十二緣起於四諦而觀,生四十八智之有漏智也。未來之老死,即是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滅即滅諦,老死之趣滅行,即道諦。如老死乃至過去行之四諦亦然。無明無因,故不觀之,故十二支與四智合而為四十八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眼智明覺
【術語】見道中智之別稱。苦法智忍為眼,苦法智為智,苦類智忍為明,苦類智為覺。見輔行五之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無礙智
【術語】法無礙解又名法無礙智。見四無礙解條。
參照:四無礙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命智
【術語】知宿命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忍八智
【名數】此係入於見道觀四聖諦而生,無漏之法忍法智也。名曰十六心。唯識宗謂十六心悉為見道,俱舍宗謂前十五心為見道,後一心為修道,八忍八智者,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集法忍,集法智,集類忍,集類智,滅法忍,滅法智,滅類忍,滅類智,道法忍,道法智,道類忍,道類智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平等性智
【術語】如來四智之一。凡夫第七識之我見,轉而得此智慧,以證自他平等之理,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現他受用之身土,常行大慈大悲之化益也。心地觀經二曰:「平等性智,轉我見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各為平等性智。」佛智論三曰:「平等性智者,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種種影像,妙觀察智不共所依,如是名為平等性智。」密教建立五智,以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南方寶生佛之智也。菩提心論曰:「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秘藏記本曰:「平等性智清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名曰平等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譬水
【譬喻】胎藏界之理譬如蓮華。金剛界之智譬如月或水。譬於水者,以金剛界智法身之種子為水大,即鍐字故也,水有五德,恰與五智相當。秘藏記本曰:「以水譬五智者,水性清淨,一切色相顯現,譬大圓鏡智。一切萬象影現,無高無下,而為平等,譬平等性智。水中一切色相差別,顯現明了,譬妙觀察智。一切情非情之類,依水而濕長,譬成所作智。其水無所不適,譬法界體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本際智
【術語】照了佛智諸法之本際,名為本際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信解智力經
【經名】一卷,趙宋法賢譯。說佛五力之信解法與十力之智力。十力如常。五力者信進念定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境智行
【術語】台宗所立之三軌也。見三軌條。
參照:三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廣大智
【術語】佛之智慧廣大不可識量,因而謂佛智為廣大智。大日經三曰:「奇哉真言行,能具廣大智。」同義釋八曰:「此廣大梵音曰毘富攞Vipula,真言聲,普徧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當知佛心亦爾,故曰廣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非智緣盡
【術語】新曰非擇滅無為。見非數緣盡條。
參照:非數緣盡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漏盡智證通
【術語】六通之一。經論多略稱漏盡智通或漏盡通。俱舍論謂之漏盡智證通。證漏盡即涅槃之境而無礙自在之智也。俱舍頌疏智品二曰:「漏盡智證通,漏盡者擇滅也,智證漏盡無擁名通。」見六通條。
參照:六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智
【術語】照了滅諦之理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開心入智闔智
【術語】金剛界五相成身之前說此三種。開心者,為入無漏智先開我之心殿也。出觀自在王如來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徧智
【術語】梵語與正徧覺同。一譯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也。智度論二曰:「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徧,佛名知,是言正徧知一切法。」涅槃經十八曰:「云何正徧知,正名不顛倒,徧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大乘義章二十曰:「正徧知者明其解圓明。」又,梵語三藐三菩提,一譯正徧知。註維摩經一曰:「肇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
參照:正徧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
【經名】無量門微密持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術語】如來所證之一心三觀,為實智之一心三觀,如來所說之一心三觀,為權智之一心三觀。以本迹二門配之,則迹門法華,當於權智之一心三觀,本門法華,當於實智之一心三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類智
【術語】觀欲界四諦之智,名為法智,觀上二界四諦之智,名為類智,以是為彼之同類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界體性智
【術語】密家所立五智之一。無盡之諸法名法界。其諸法所依之體性,名法界體性智者,對之決斷分明也。此智以之配於五如來中之大日如來。菩提心論曰:「中方毘盧遮那佛,由成法界智為本。」秘藏記本曰:「法界體性智三密差別,數過剎塵,名之法界,諸法所依故曰體也。法然不壞,故名為性。決斷分明,得以為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淨相
【術語】不思議業相之對。依法力熏習而如實修行,破生滅相,現不生滅,破無明不覺,顯現法身之相也。即本覺之隨染者還於本淨之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智
【術語】佛陀之智慧也。梵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ttarasamyaksaṁbodhi,舊翻無上正等覺,又云薩般若Sarvajñā,舊譯一切種智,是佛智之別號也。其真智正而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正智。於法無有不知,故云一切種智。智度論四十六曰:「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般若。」同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宗鏡錄三十三曰:「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為智。」十住毘婆沙論十五曰:「佛智是一切功德住處。」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智成三身
【術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者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本而立,亦無無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藏
【術語】謂佛之大圓鏡智也。佛地論五曰:「諸佛鏡智名大智藏,世出世間智根本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漏盡智證明
【術語】三明之一。俱舍論謂之漏盡智證明。證涅槃之理,顯了分明也,經論多略稱漏盡智或漏盡明。見三明條。
參照:三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功用智
【術語】菩薩於八地已上,不借加用之功,自然契於真性之智也。西方要決曰:「十地論云:入八地已去,得任運無功用智,於散散中得自在故無念退也。」玄義分記一曰:「佛地論意,七地已前名功用,八地已上無功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耳智證通
【術語】六通之一。以與天耳相應之智慧證知一切之聲境。而通達無礙者。略云天耳通。俱舍光記廿七曰:「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是二識相應慧,智緣二境無壅名通,從根及能證為名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此天耳通有修得報得二種,修得者在於人界修四禪定,依定力發得彼天界之四大於肉眼上,因使為天耳之用者。報得者座於色界之四禪為彼天之果報而自得之,猶如人界之肉眼者。法界次第中上曰:「修天耳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如天耳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他心智通
【術語】六通之一。略稱他心通。見他心通條。
參照:他心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圓鏡智
【術語】顯教四智之一。諸大乘教說如來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識至於如來,為大圓鏡智。大圓鏡者。喻也,其智體清淨,離有漏雜染之法,自眾生善惡之業報,顯現萬德之境界,如大圓鏡。故名大圓鏡智。心地觀經二曰:「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名為大圓鏡智。(中略)常能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唯識論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密教五智之一。密教於顯教之四智,加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配於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圓鏡智。東方也,地大也,阿閦如來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論曰:「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資糧
【術語】見資糧條附錄。
參照:資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法智忍
【術語】八忍之一。觀欲界苦諦而正斷其見惑之無間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鈔下末曰:「忍謂信,光無始來,於苦諦執我我所等。今得無漏智,知苦諦無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
【術語】梵語Jñāna,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術語】毘盧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龍八部之真言,皆為使眾生入於法界而得決定智之法印。義釋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說一切法界決定智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盡智
【術語】俱舍論所說十智之第九。見智條。
參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瓶智水
【雜語】五瓶為金剛界之五部,其香水表五智如來之智慧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耳智
【術語】天耳與識相應之智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根本無師自然智
【術語】謂阿字本不生之本覺智。義釋十二曰:「今此阿字亦如是。從此根本無師自然之智,一切智業從此而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他心智通願
【術語】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之第八。使極樂國中人天,皆得他心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意那由陀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者大師真身塔
【堂塔】塔建於真覺寺內。智者大師之肉身在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眼智證通
【術語】俱舍論二十七敘六通,謂神境智證通乃至漏盡智證通也。六通悉以智為體,智慧為證知事物分別通達無礙之力用者。故謂之智證通。依天眼與眼識相應所起之智慧證知所對之境通達無礙,是為天眼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方便智
【術語】又云權智,對實智之稱,達於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見權智條。大乘義章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參照:權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火印
【印相】即法界生印也。見胎藏界事鈔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度論
【書名】大智度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眼智
【術語】以天眼知物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現智身印明
【印相】蓮華部心軌於被甲拍掌之後說現智見智二身之印明。文云:「次結現智身,二羽金剛縛,禪智入於掌,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尊,諦觀於相好,徧入金剛已,大印如儀則,身前當應結,思惟大薩埵。真言曰:唵(歸命)嚩日囉(金剛)薩怛縛(有情金剛薩埵種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析智
【術語】分析小乘諸法而觀空性之智也。法華玄義三曰:「以析智觀界內十二因緣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智心品
【術語】唯識宗謂菩提有四智相應之心品。見四智條。
參照:四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經名】二卷,元魏曇摩流支譯。與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壯嚴經同本而支出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盡智經
【書名】詳說盡智之事。中阿含經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漏智
【術語】謂三乘之人,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也。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法華經方便品曰:「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經名】一卷,失譯,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之異譯,先出。度者,入之義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出世智
【術語】無漏之聖智也。清涼玄談五曰:「世出世智依如來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經名】五卷。趙宋法護譯。說荼吉尼之修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界智
【術語】即法界體性智也。見法界體性智條。
參照:法界體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清淨智
【術語】無漏智也。勝鬘寶窟上末曰:「清淨智證第一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智
【名數】謂凡夫,外道,與三乘及諸佛菩薩三種人之智。即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是。楞伽經三曰:「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一切二乘隨自共相希望計著。諸佛菩薩觀所有法,見不生滅,離有無品,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生三昧
【術語】大日如來說百光徧照真言之三昧也。義釋十三曰:「佛將說此真言導師,即住巧智生三昧。謂此三昧能生如來普門善巧智,故以為名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法智忍
【術語】八忍之一。照了欲界滅諦之無間道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思議空智
【術語】證不思議空之理之實智也,以佛此智斷煩惱。勝鬘經曰:「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出世間智
【術語】三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第一義智
【術語】於金剛喻定斷盡一切煩惱之究竟佛智也。勝鬘經曰:「金剛喻者第一義智。(中略)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忍智
【術語】慧心安於法,名為忍;於境決斷,名為智。小乘有部之說,忍為無間道(舊譯曰無礙道)之觀知,屬於因;智為解脫道之觀智,屬於果。成實及大乘,忍智皆通。但就義而分之,則始觀名忍,終成名智。俱舍論二十三曰:「忍智者,忍是無間道,約斷惑得無能隔礙故。智是解脫道,已解脫惑得與離繫得俱時起故。具二次第理定應然,猶如世間驅賊閉戶。」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依如毘曇斷見諦惑,忍為無礙,智為解脫。成實法中一切治道通名為忍,通名為智。以心安法故通名忍,決斷無著故通名智。大乘法中忍智亦通,加說五忍從始至終。二諦智等通初及後,隨義具分非無義異,始觀名忍,終成名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廣智
【人名】宋延慶寺尚賢,賜號廣智。依四明尊者法智學教觀。悟性宗之旨。仁宗天聖六年,繼法智主延慶寺。道化大行。雪竇山顯禪師出山來訪,申賀禮。人傳以為盛事。與靈芝淨覺論性具之旨,輔四明之說。學者賴之。見佛祖統紀十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眼智通
【術語】天眼智證通之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轉識得智
【術語】轉有漏之八識,而得與無漏之八識相應之四智也。轉有漏之第八識而得與無漏之第八識相應之大圓鏡智,轉有漏之第七識而得與無漏之第七識相應之平等性智,轉有漏之第六識而得與無漏之第六識相應之妙觀察智,轉有漏之前五識而得與無漏之前五識相應之成所作智也。此四智雖各有二十二心心所,共相應而起,然此中智之心所,作用最為顯勝。故標智之名也。唯識論十曰:「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金剛杵
【物名】即五鈷金剛杵。
參照:五鈷金剛杵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積菩薩
【人名】中吳紀聞曰:「靈巖寺,乃智積開山之地。智積當東晉末。自西土來刱立伽藍,泗州僧伽至無錫,聞智積在蘇即回。曰:彼處已有人矣,由是名遂顯,有貧嫗持角黍為獻,智積受之,嫗因得度,至今上已日號智積生日,聚數百嫗為角黍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見智身
【印相】見智法身之意。金剛界修法所結印契之一。金剛頂蓮華部心念誦儀軌曰:「次結見智身,印契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就。真言曰:嚩曰囉(二合)薩怛嚩(二合)涅哩(二合)捨也。(二合)」印契如前相者,指現智身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經
【經名】佛為波斯匿王,分別一切智之事,四姓之勝劣等者。攝於中阿含經五十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道種智
【術語】智度論所明三智之一。學一切道法濟度眾生之菩薩智也。三諦中假諦之智也。見三智條。
參照:三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劣智
【術語】下劣之智慧也。佛地論一曰:「恐餘劣智未能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成所作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光嚴經
【經名】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相
【術語】梵語薩婆若多Sarvajñatā,一切智之相貌。智度論二十七曰:「薩婆秦言一切,若多秦言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悲智圓滿
【術語】慈悲與智慧完全具足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灰身滅智
【術語】謂二乘之人,斷三界之煩惱後,入火光三昧,燒身滅心,歸入空寂無為之涅槃界也。是為二乘最終之目的。輔行三之一曰:「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獨一解說,故云孤調。」四教儀曰:「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又名孤調解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類智
【術語】八智之一。觀色界無色界之苦諦,而斷對於苦諦之見惑之智也。此智為先觀欲界苦諦而起之苦法智流類,故有類之名。三藏法數三十一曰:「觀欲界苦諦之後,復觀上二界苦諦。真智明發,是欲界苦法智之流類,是名苦類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永斷習氣智
【雜語】大日如來出生西方金剛利菩薩之智也。出生義曰:「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量智
【術語】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也。見二智條。
參照:二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生智
【術語】聲聞果十智之第十。阿羅漢之最極智也,已斷三界之煩惱,證知我身更不受生於三界,阿羅漢果之智也。
大乘菩薩證無生之理之智也。往生論註下曰:「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毘達磨發智論
【書名】佛滅後三百年末,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譯,二十卷。六足論義門少,發智論最廣,故後代論師以被六論為足,發智論為身。因之名曰發智身論。已上六足一身之七論,為說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見俱舍論光記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無礙智
【術語】與四無礙解同。
參照:四無礙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智
【術語】三智中之一切智,混聲聞緣覺之智,故為分別彼一切智,而名佛智為一切智智。大日經疏一曰:「梵云薩婆若那Sarvajñāna,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又謂一切智智,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火界,燒一切無智之薪,又如風界,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又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仁王經中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實智菩提
【術語】三菩提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後得智
【名數】菩薩之行滿足後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達智,欲見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隨念智,憶念在觀心中了知諸法之相,出觀後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觀察一切諸法和合之境界,轉一切煩惱而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權實二智
【名數】諸法既有權實之二法,達於其權法之差別,為如來之權智,達於其實相之一理,為如來之實智。開三顯一之如來善巧者,權智之妙用,故本經方便品讚嘆二智中,獨置重權智也。玄義三上曰:「前來二十種智,不出權實二智。如經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悉具足,即總束前來諸權智也。如來知見廣大深遠,即是總束前來實智也。」同三下曰:「對二諦境明智者,權實二智也。」同二上曰:「佛法不出權實,是法甚深妙,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實智妙也。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即佛權智妙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無漏智
【術語】佛菩薩之無漏智對於二乘之無漏智謂之真無漏智。此以二乘不斷法執,不滅所知障,非真之無漏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吉祥印
【術語】梵志之說法印,謂之淨行者吉祥印,釋尊之說法印,謂之智吉祥印。釋尊之說法印有三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慧者
【術語】稱大日如來也。大日經一曰:「一切智慧者,出現於世間,如彼優曇華,時時乃一現。」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遍智
【術語】梵語與正徧覺同。一譯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也。智度論二曰:「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徧,佛名知,是言正徧知一切法。」涅槃經十八曰:「云何正徧知,正名不顛倒,徧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大乘義章二十曰:「正徧知者明其解圓明。」又,梵語三藐三菩提,一譯正徧知。註維摩經一曰:「肇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徧知。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徧知也。」
參照:正徧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相三昧
【術語】生真實智慧之三昧也。智度論四十七曰:「得此三昧,見一切諸三昧中,有真實禪慧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道法智
【術語】觀道諦而得之智,又,斷迷於道諦之見惑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類智忍
【術語】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諦之理,將得苦類智之無間道智也。苦類智屬於果。解脫道也,苦類智忍屬於因,無間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智
【名數】證欲界四諦之智,謂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諦之智,謂之四類智,四法四類,合為八智。即觀八諦正斷煩惱之無間道位謂之忍,既斷煩惱之解脫道位謂之智。總有八忍八智。是無漏智之初也。見見道條。
參照:見道
【名數】觀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諦之真智也。觀欲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法智。觀上二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類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忍
【術語】六忍之一。見忍條。
參照: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心
【術語】求一切智之心也。日本源信之往生要集中末曰:「一切智心者,是第一義空相應心,或可是願求佛種智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薩五智
【名數】一通達智,能覺夢而通達諸法之智也。二隨念智,能憶持過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習之智也。四和合智,觀一切法隨緣和合之智也。五如意智,隨意所欲而無不滿足之智也。見攝大乘論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灌頂地
【術語】稱佛地也。義釋十三曰:「大智灌頂地者,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由住第十一地入大智灌頂,乃能作如來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薩所觀四智
【術語】唯識論等破外道餘乘實我實法之所執,且說阿毘達磨經四智成就菩薩之所觀,舉以略顯於心外無有實境。四智者,一相違識相智,於一處鬼人天等所見各別。境若實有,則豈能如此隨見者業力而轉變種種耶?二無所緣識智,緣過去未來夢等非實之境時,境非實有,而心現緣知。心若必託外境而起,則云何無緣耶?以此准知,一切境界,皆心所變也。三自應無倒智,境若為實,則一切凡夫,皆應是聖,本來證悟心外之境故。若然,則不應假功用而得脫,應自然成就,何不然耶?四隨三智轉智,三智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已證得心自在者,隨自己所欲轉變水等能成金等。境若實有,何能如此隨心轉變耶?二隨類密者智轉智,得勝定而修法觀者,觀一境隨而青瘀等相,種種顯現。境若實有,豈能如此耶?三隨分別智轉智,起證實之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實有,云何證實時皆不現耶?菩薩成就此四智時於唯識之理決定悟入故,不許心外實境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法智魔
【術語】十魔之一。見魔條。
參照: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界無礙智
【術語】華嚴經所說十種智之一。證法界無礙理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思議智
【術語】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故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道智
【術語】十智之一。證道諦之理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知與智之別
【雜語】禪源諸詮三曰:「空宗以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該於理智通於凡聖之靈性為知,知通智局。」同二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理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六智
【名數】見道中之四諦智及法智比智六者,若法智比智歷四諦,則為十六智,即見道之十六心也。仁王經上曰:「有學六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福智
【術語】一福德,二智慧。即二種莊嚴。此二德莊嚴法身者也。菩薩自初發心,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顯現法身,謂之福德莊嚴,修習正智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謂之智慧莊嚴。六度中布施等六度為福德莊嚴,第六般若為智慧莊嚴。又福德屬於利他。智慧屬於自利。菩薩一切之萬行,攝在此二者也。涅槃經二十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地
【術語】證得一切智之位,即佛果位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其所說法,皆悉至於一切智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拘絺羅菩薩
【菩薩】在胎藏界釋迦院上行南端第二位。密號曰正圓金剛,或宿慧金剛。主釋迦精進之德。七集雖以此尊為比丘形,列於聲聞眾,而在釋迦院則為供養雲海二菩薩中之一尊,為肉色使者形,合掌中入未敷蓮華作供佛之狀,坐於荷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智
【術語】言智之堅利如金剛也。即佛智是。仁王經上曰:「金剛智釋迦牟尼佛。」
【人名】中天竺人。姓剎帝剎(一作南印度摩賴耶婆羅門種),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十歲出家。博通密乘。唐開元七年,來中國,譯出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羅尼經等四部七卷。又譯出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等四部四卷。實為吾國密教之祖。參照金剛智三藏條。
參照:金剛智三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句
【術語】句者住處之義。一切智句者,佛之住處也。大日經六曰:「於彼恆勤修求一切智句。」義釋十四曰:「句是住處義,一切智之住處,即是佛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俗智
【術語】凡俗淺近之智,又知俗諦之智。又有漏雜染之智。見二智條。
參照:二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漏盡智力
【術語】十力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周
【人名】唐泗州智周,號樸楊。為溜州慧沼之弟子,作唯識論演秘,因明記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自在所依真如
【術語】十真如之一。於第九善慧地證悟之真如。無礙智所依之真如也。在此地得四無礙智,自在得知,故有此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人
【術語】同一切智藏條。智度論二曰:「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參照:一切智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
【書名】一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智
【名數】有數種。
【名數】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諦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後得智,有分別智,俗智,徧智。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後智。」佛性論三曰:「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行宗記一上曰:「迷是者,障俗諦故。世出世法,唯佛通達,名如量智。迷理者,障真諦故。法性真理,唯佛盡證,境智相冥名如理智。」
一、根本智,如理智之異名,真智初起契會真理之智也。證此真理之實智,為通後有為事相之俗智之本,故名根本智。二、後得智,如量智之異名,真智後照了有為萬法之俗智也。此為生於根本智後邊之智,故名後得智。此二者,又稱無分別智,後得智,以根本智之境,離一切之分別也。唯識論十曰:「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同九曰:「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後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諦事相之智也。真諦譯攝大乘論下曰:「真俗二智,更互相違。」佛性論二曰:「般若有二:一無分別真智,二有分別俗智。」
一、實智,達於佛菩薩實理之智也。二、權智,又名方便智,通於佛菩薩權方便之智也。維摩經佛道品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天台維摩經會疏九曰:「智度是實智,實智有能顯出法身之力。方便是權智,權智外用,能有成辨。」往生論註下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大乘義章十九曰:「知於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一、一切智,達於一切法實性之智也。二、一切種智,通於一切法種種事相之智也。聲聞緣覺唯有一切智,佛具二智。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
【名數】開佛智為二種:曰如理智,如量智。曰根本智,後得智。曰真智,俗智。曰實智,權智。曰一切智,一切種智。要之為事理一雙相對,諸義相通,然華嚴宗多通用如理如量,法相宗通用根本後得,天台宗通用權智實智之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法智
【術語】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滅諦之解脫道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證智
【術語】菩薩於初地證悟中道真實之理之無漏正智也。仁王經下曰:「證智自在。」觀經玄義分曰:「證智未證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樂說無礙智
【術語】四無礙智之一。又曰樂說無礙辯。就心言,名為智。就口言,名為辯。其體一也。新譯家謂為辯才無礙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住智正明
【術語】俱舍論所說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參照:三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智還年
【雜語】法華文句記九曰:「父久先服種智還年之藥,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稟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華涌出品,釋迦如來指地涌無量之大菩薩,而言為我弟子,彌勒疑言父少子老,舉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釋迦既於久遠之昔,以服種智之靈藥,奏還年之功而少,今日現垂迹之少相,地涌之菩薩,亦久稟常住不死之奇方,故見之如老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亡智
【術語】事理亡頓法之智也。十不二門曰:「祇由亡智親疏,致使迷成厚薄。」同指要鈔曰:「言亡智者,事理頓亡之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徧智
【術語】徧知一切法之智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靜智
【術語】靜寂而絕煩亂之智也。歸敬儀曰:「後因前業,重更修明。靜智澄清,方遂前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類智
【術語】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無色界滅諦理之解脫道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藏
【術語】智慧廣大,包含諸法故曰藏。五教章上曰:「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宗鏡錄十八曰:「一切眾生自心處內有八瓣,和合成蓮華,此蓮華中有正徧知海,是名毘盧遮那智藏,亦名蓮華藏莊嚴世界海。」
【人名】不空三藏之諱。貞元釋教目錄十五曰:「大辯正大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執師子國人也,法諱智藏,號不空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方五智
【術語】密教於五方五佛分配五智五大也。見五大條下「密教五大。」
參照:五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然智
【術語】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種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自然智,無師智。」同義疏六曰:「自然智者,無功用智也。」大日經疏五曰:「自然智者,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未聞未知之法,現前無所罣礙,故以為名。」同六曰:「若法依師智得,從於眾因緣而生,即是戲論生滅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光滅業障經
【經名】具名佛說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一卷,趙宋施護譯。與佛說智炬陀羅尼經同本別譯。佛在日月天子宮說佛菩薩之名及咒,普賢菩薩讚嘆而勸受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者
【人名】天台大師智顗之德號,由晉王所賜。輔行一曰:「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從初生端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靜也。即出家後師為立號,從德為名,故用靜義。後授晉王菩薩戒品,因即為王立以法號云。大王紆尊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見智顗條。
參照:智顗
【雜語】有智慧者。法華經藥草喻品曰:「我是一切智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身
【術語】華嚴所說融三世間十身之一。以圓明之智慧為佛身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辯
【雜語】智慧與辯才也。心能照理曰智,智發於說曰辯。辯乃智之德也。無量壽經上曰:「智慧辯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無障礙智戒
【術語】此戒能成就三世無障礙之智,故名為三世無障礙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入壇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無障礙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經一曰:「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同疏五曰:「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學處,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大疏演奧鈔十一曰:「方便學處者,下方便學處品所說十善戒也。依攝受此戒成就三世無障智,故云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無障礙戒者戒體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體通二機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諦
【術語】智為能照之觀智,諦為所照之諦理。猶言智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智
【名數】華嚴經云:一切諸如來,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為唯一佛智。即一切種智也。一相寂滅之相,種種之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此智觀三諦,若言一相寂滅之相,即是觀中道也,若言種種之行類相貌皆知,即是雙照空假二諦也。見止觀三之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證
【術語】以實智證涅槃也。維摩經弟子品曰:「受諸觸如智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宏智
【人名】明州天童山正覺,謚宏智,就鄧州丹霞子淳受法,與真歇清了共稱二弟子。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十月,手書請育王山大慧果禪師使司後事而寂。見會元十四,續傳燈錄十七,稽古略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行
【術語】智慧與修行也。法華玄義四曰:「智目行足,到清涼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天眼智通願
【術語】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中之第六,使極樂往生人得天眼通之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鐘
【雜語】鳴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門
【術語】對悲門之稱,是為一雙之法。門者差別之義。諸佛萬德,可差別為此二者。一切自利之德為智門,一切利他之德為悲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閑
【人名】鄧州香嚴寺智閑,嗣溈山之法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邊際智
【術語】謂等覺菩薩之智慧。以是居妙覺位之邊際故也。四教儀四十曰:「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五智斷
【名數】十五之智德與斷德也。涅槃經曰:「月愛三昧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漸漸增長,又從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漸漸損減。」是以光色增長譬十五智德之摩訶般若,以光色漸減,譬斷德之無累解脫。以地前之三十心為三智斷,十地為十智斷,等覺妙覺各為一智斷,合為十五智斷也。以月之體譬法身。見法華玄義五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境四相
【名數】一我相,眾生於涅槃之理,心有所證,於取其所證,心執著而不忘。認之為我,是名為我相。二人相,比前我相,已進一步,不復認證為我,尚持我悟之心,是名為人相。三眾生相,較前人相又進一步,雖已超過我人之相,尚存了證了悟之相,是名為眾生相。四壽命相,比前眾生相復進一步,雖已超過證悟之心,尚存能覺之智,如彼之命根,潛續於內,是名壽命相。見圓覺略疏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鏡
【譬喻】智慧之照了譬如鏡也。因明大疏序曰:「明懸智鏡者,幸留心鑑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定智悲
【術語】大定大智大悲,是佛之三德也。佛心澄明,謂為大定。以澄明故,照一切法界,是曰大智。以照一切法界故,於苦眾生生救濟心。是為大悲。又謂之智斷恩之三德。以大定斷一切之妄惑。是斷德。大智即智德。大悲即恩德也。此中前二者為自利之德,後一者為利他之德,此三者以之圓具自他之萬德。不動經曰:「唯圓滿大定智悲無不具足,即以大定德故坐金剛盤石,以大智德故現迦樓羅焰,以大悲德故現種種相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徧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參照:香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佛名】七佛藥師之一。東方過五恒伽沙佛土妙寶國之佛名。發八大願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等智
【術語】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義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諸法,故名等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波羅蜜
【術語】般若波羅蜜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增菩薩
【菩薩】二增菩薩之一。見二增菩薩條。
參照:二增菩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漏盡智通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速得漏盡願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生死智證明
【術語】三明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世間智
【術語】楞伽經所說三智之一。凡夫外道之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度論
【書名】百卷,龍樹菩薩造,秦羅什譯。釋大品般若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願
【術語】智與願也,又智之願也,達於實相之理之智慧所發之大悲弘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顗
【人名】天台大師,名智顗,字德安,姓陳氏,其母夢吞白鼠而生師。卜者曰:白鼠者,龍所化也。七歲,喜往伽藍,僧口授普門品,一徧成誦。十八歲就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歲受具。初從慧曠學律,兼通方等諸經。陳文帝元嘉元年時,思禪師止光州大蘇山,師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逐,今復來也。即示以普賢道場法,說法華四安樂行。師日夜自勵,經二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華。思歎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功德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師千群萬眾亦不能窮汝辯,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陳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陳都金陵,時年三十。大建元年儀同三司沈君理請居瓦官寺,講法華,乃一夏九月談經玄義。止瓦官前後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陳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隴。九年二月帝詔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遂創伽藍,十年五月左僕射徐陵奏於朝,賜修禪寺之號。陳少主數數遣使請師於金陵,師出,止於金陵靈超寺,講釋論及仁王般若於太極殿,後移光宅寺。金陵既敗,師往憩於廬山,隋開皇十一年晉王鎮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師曰:我與晉王有宿緣,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府金城殿設千僧齋受菩薩戒,師謂王曰:大王紆遵聖戒,可名總持。王讚師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十二年師至荊州,為報地恩於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精舍,賜額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於玉泉寺說法華玄義,十四年夏四月又說摩訶止觀,晉王入朝,師亦辭歸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晉王歸藩,遣使入山奉迎,師隨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場,處所既好,宜最後用心。右脅西向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又唱法華無量壽二經,為最後聞思。弟子智朗請曰:不審師何位,此處沒,將生何處?師曰:不領吾眾,必得六根淨(十信位即相似即),為他損己,是五品位,汝何問生,吾諸師友觀音侍從,皆來迎我。誡維那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則增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言訖,跏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時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也,壽六十。見智者大師別傳,唐高僧傳十七。謐法空寶覺靈慧尊者,世稱天台大師,稱其宗為天台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首
【人名】唐弘福寺智首,為四分律宗之祖,南山律師之師也。作四分律廣疏十二卷。見續高僧傳二十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世俗智
【術語】世俗凡夫之智,謂之世俗智。緣世間俗事之智,亦曰世俗智。此義通於凡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延促劫智
【術語】謂佛之智力偉大,得自在超越伸縮劫(時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無我智
【術語】見二無我智條。
參照:二無我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理智無礙法身
【術語】三種法身之一。見法身條。
參照:法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宏智禪師語錄
【書名】四卷,門人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斷智
【術語】斷煩惱之智也。大乘義章十三曰:「煩惱盡處,名之為斷,斷是智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分別智
【術語】分別有為事相之智也,在佛為後得之權智,在凡夫為虛妄之計度。離此虛妄之計度與真理冥符,是曰無分別智,即佛之根本實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十智
【名數】台家約四教而明二十智。三藏教有七智、世智、外凡智、內凡智、四果智、辟支佛智、菩薩智、佛智是也。又通教有五智、四果智、支佛智、入空之菩薩智、出假之菩薩智、及佛智是也。又別教有四智、十信智、住行向之三十心智、十地等覺智、佛果智是也。又圓教有四智、五品智、六根智、住行向地之四十心智,佛智是也。見輔行三之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智讚
【雜語】讚詠阿閦佛大圓鏡智,寶生佛平等性智,彌陀佛妙觀察智,不空成就成所作智之四智者。其梵語出時處軌,其漢語出略出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類智忍
【術語】八忍之一。照了色界無色界滅諦理之無間道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盡無生智
【術語】俱舍論所說十智中盡智無生智之二也。俱舍論二十五曰:「盡無生智說名為覺。」見智條。
參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種智
【術語】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因種也。見三智條。
參照:三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智
【名數】詳見三字部三智條。
【術語】智度論所說:一、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二、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三、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台以之配於空假中三諦之觀智。然三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於一切種智中容餘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餘四眼也。智度論二十七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止觀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儀集註下曰:「三智圓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間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於一切法分別種種,執著有無,不能出離世間,故名。二、出世間智,是聲聞緣覺二乘之智也。發無漏智,照偏真之四諦,能出離世間,故名。三、出世間上上智,是佛菩薩之智也。觀察一切諸法之實相,能得妙覺,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說見楞伽經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實相智身
【術語】大日如來以法界體性智為身,故曰實相智身。是華嚴所說十身中之智身也。演密鈔二曰:「所謂如來實相智身者,此之法界全是如來實相之身也,(中略)亦是華嚴十身中之智身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理智五法
【名數】一真如,二大圓境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也。唯識論十曰:「此法身,五法為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覺聖智
【術語】大日如來之法界體性智,為無師自悟,故稱之曰自覺聖智。菩提心義十曰:「如來第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菩提心論名法界智。牟利經名法界體性智,又名金剛智。瑜祇經云:唯一金剛斷諸煩惱,金剛自性清淨所成,是金剛如來智,故名金剛智。分別聖位經名自覺聖智,如法華經自然成佛道。華嚴亦云不由他悟。今真言宗大日如來自然覺了諸法本初,非流轉者始修證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目行足
【譬喻】譬智解於目,譬修行於足也。見智目條。
參照:智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觀察智定印
【印相】又曰蓮華部定印。阿彌陀如來之入定印也。見智定印條。(CBETA註:疑為見定印條)
參照:定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藏海
【譬喻】智藏之深廣,譬如海也。宗鏡錄二十八曰:「毘盧遮那智藏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智印
【術語】法曼荼羅也,該攝一切之經典。性靈集七曰:「講演大日法智印。」大日經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礙智
【術語】謂佛智之通達自在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涅槃經八曰:「如來不爾。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來名無礙智。」大集經一曰:「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無量壽經下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勝鬘寶窟上末曰:「無礙智者,於世諦法知之自在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漸備一切智德經
【經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杵
【物名】金剛杵之異名。有獨鈷三鈷五鈷等,皆標幟內證之智德者,故名智杵。性靈集六曰:「實相智杵,摧破邪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諍智
【術語】諍者煩惱之異名,使他人對於己身而不起貪欲瞋恚煩惱之智,謂之無諍智。利根之二乘及佛有此智。俱舍論二十七曰:「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己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炬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提雲般若譯。與佛說智光滅一切業障陀羅尼經同本別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如實智
【術語】如諸法實相之智。知諸法實相之智。是唯佛所得之智也。智度論二十三曰:「如實智者,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知,無有罣礙。」同八十四曰:「如實智有何等相?答曰:有人言能知諸法實相。(中略)此中說如實智唯是諸佛所得。何以故?煩惱未盡者猶有無明,故不能知如實。二乘及大菩薩習未盡故,不能徧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名如實智。但諸佛於一切無明盡無遺餘,故能如實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心智
【術語】心為體,智為用,體用並舉而曰心智。仁經王經中曰:「心智寂滅,無緣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廣大智慧觀
【術語】觀世音菩薩五觀智之一。觀中道實相理之智也。法華經普門品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相智
【術語】證悟諸法一實相之智也。智度論六曰:「以此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堅智
【術語】金剛拳之異名。金剛頂義訣曰:「金剛拳者佛堅智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
【術語】稱西方阿彌陀之妙觀察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命智通願
【術語】四十八願之第五。使往生之人天,皆得宿命智之誓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死生智證明
【術語】宿命通也。三明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觀察智
【術語】顯教所說四智之一。轉凡夫之第六識而得至於佛果,觀察諸法而說法之智也。心地觀經二曰:「妙觀察智轉分別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釋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為妙觀察智。」
密教所說五智之一。配於西方無量壽佛之智德。菩提心論曰:「西方阿彌陀佛由妙觀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真言
【真言】即五佛之種子,鍐(大日),
吽(阿閦),
怛落(寶生),
紇利(彌陀),
惡(不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經
【經名】一卷,不空譯。先有歸命本經二十八尊之頌,次說成就此法之四緣:一親真善知識,二聽聞正法經王,三作如理瑜伽觀,四隨法而行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畢竟智
【術語】究法界理性之智也。涅槃經四十曰:「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智
【術語】如來十智之一。通達三世之佛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入一切佛境智陪盧遮那藏經
【經名】證契大乘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無我智
【名數】知人無我法無我理之智也。楞伽經一曰:「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中略)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根本智
【術語】又作如理智,無分別智、正智、真智等。根本智之名,對於後得智而言。正冥符於真理,而無能緣所緣之差別,一念之真智也。此智為生一切法樂,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故曰根本智。唯識論十曰:「根本無分別智,親證二空所顯真理,無境相故,能斷隨眠。」三藏法數五曰:「根本智亦名無分別智,謂此智不依於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別,由此無分別智能生種種分別,是名根本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權智
【術語】達於諸法之實相,為如來之實智,達於諸種之差別,為如來之權智,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如來成佛之本體,在於實智,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權智。見權實條。密教以胎藏曼荼羅之心蓮華臺為實智,八葉之開敷為權智,大日經二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同疏六曰:「權智不思議者,具存梵本者,應云智方便不思議。(中略)智謂心蓮華臺具足,權謂華葉開敷,二種具不思議,故云希有也。」
參照:權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分別智陀羅尼
【雜名】智度論所說三陀羅尼之一。得此陀羅尼,則於一切眾生一切法能分別無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類道忍
【術語】八忍,十六心之一。將得道類智前時所起之忍可決定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智
【名數】法相宗所立如來之四智。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為四智。一大圓鏡智,轉第八識者。如有漏之第八識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此智變如來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圓鏡智。緣境無邊,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轉第七識者。反於第七識之我見而達無我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三妙觀察智,轉第六識者。妙觀察諸法之相,而施說法斷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轉眼等五識者。為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如來之現化身化土及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八。
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於阿閦,寶生,彌陀,不空成就(釋迦)之四如來。皆報身也。
有羅漢之四智,悟四諦之智也。證羅漢果自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者,苦諦之智也,梵行已立者,滅諦之智也,所作已辦者,道諦之智也,不受後有者,集諦之智也。四教儀註著中曰:「此位斷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盡,四智已圓。」
智度論二十七說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種慧,道有無量之差別,二道三道乃至無量道也。一一通達其道名為道種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滅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並識一切法種種行類差別,有空雙照之實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於法華之開示悟入。
一、道慧,二、道種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種智。釋論二十七解之有多種,或謂因中但有理體,名為道慧,道種慧。果上事理皆滿,名為一切智,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權實,故謂為道慧,道種慧。入空為實慧,入假為權慧。或言果上之權實,故謂為一切智,一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或言因中之總別,果上之總別也。或言道慧,道種慧是單明權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複明權實。如是種種釋四智,四智但是三諦之照也。
【名數】有佛果之四智,羅漢之四智,通於三乘之四智,菩薩觀唯識無境之四智。
【名數】或開佛智為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轉凡夫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餘之五識,如其次第與成就之佛心相應之智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淨智見作意
【術語】四種作意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理智
【術語】理為所觀之道理,智為能觀之智慧,彼此冥合,稱為覺悟。即依理生智依智顯理也。不思議疏下曰:「秘秘中秘釋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覺本不生故。」
智有二種,有漏諸智謂之事智,無漏智謂之理智。見俱舍論十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觀
【術語】觀世音菩薩五觀之一。以真實之智慧,觀實相之理也。法華經普門品曰:「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現智身
【術語】金剛界修法所結之印明之一。見現智身印明項。
參照:現智身印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世智辯聰
【術語】八難之一。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為佛道之障難。人天眼目曰:「世智辯聰不要拈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發智論
【書名】阿毘達磨發智論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見香印條。
參照:香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箭
【譬喻】智慧能害煩惱之賊,故譬以箭。增一阿含經三十九曰:「仁鎧三昧弓,手執智慧箭,福業為兵眾,今當壞汝軍。」智度論十曰:「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智慧箭勁利,破憍慢諸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智慧光三昧經
【經名】漸備一切智德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妙智
【術語】稱佛智之不可思議也。無量壽經上曰:「妙智無等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
【術語】梵語若那Jñāna,譯曰智。般若Prajñā,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法華經義疏二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瑜伽倫記九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師智
【術語】謂無師獨悟之佛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嘉祥疏六曰:「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不從師得,故云無師智。」大日經疏一曰:「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之授決之時,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染污無智
【術語】二無知之一。三乘所通斷者,見思之煩惱也。俱舍頌疏一曰:「煩惱不淨為染污,於境不悟,故曰無知。無知即染污,名染污無知。持業釋。」文句記一曰:「小乘中立二無知:染污無知,無明為體。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徧智印
【印相】謂三角形也。是為火形,以智火燒煩惱之意。大日經疏五曰:「於大日如來上,畫作一切徧智印,作三角形,其銳向下,純白色,光焰圍之,在白蓮華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德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正智經
【經名】三寶感應錄下引此經,舉馬鳴龍樹二菩薩之本地。但藏中無此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風
【譬喻】智慧能吹人入法性之海,故譬以風。六波羅蜜經偈曰:「眾生無定性,猶如水上波,願得智慧風,吹入法性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神通悉地智
【術語】五種悉地智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鳥
【傳說】若為財物說法者,死,生天上為智慧鳥,能說法云。正法念經三十一曰:「若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是名下品之法施也。(中略)如是等法施之人,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則曰下法施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比智
【術語】新云類智,舊云比智。見類智條。
參照:類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海十智
【名數】諸佛如來對於五海而發十智也。五海者,一、一切諸世海。二、一切眾生海。三、法海業海。四、一切眾生樂欲諸根海。五、一切三世諸佛海。十智者,一無量無邊法界智,是法智也,五海智非一、故云無量無邊。二能詣三世諸佛所智,是盡邊智,究盡五海而該三際之佛也。三一切世界海成壞智,是成壞智,五海之集散,亦世界法之集散也。四入無量眾生界智,是所化智,五海約於染亦眾生海也。五佛甚深法門智,是理智,五海皆深,亦法界海也。六一切三昧不壞三昧住智,是三味智,五海皆定境也。七入一切菩薩諸根界智,是知根欲智也。八一切眾生語言轉法輪辭辯海智,是辯智也。九一身徧滿一切世智智,是身徧智也。十一切諸佛音聲智,是圓音智也。是皆通於五海等。見華嚴盧舍那品,探玄記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術語】十八不共法之一。見十八不共法條。
參照:十八不共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種勝解智力
【術語】十力之一。明瞭眾生種種欲樂勝解之智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常智
【術語】智絕緣慮,謂之常智。諸法實相,離生滅而為無相,證其無相常境之智為無緣之常智也。四教儀曰:「常境無相,常智無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命智通
【術語】六通中之宿命通也,能知宿命之事,故云智,智力自在無礙,故云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雲
【譬喻】智慧之廣大如雲也。仁王經下曰:「智慧如密雲,徧滿於法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願智
【術語】如來共德之一(共德為別於不共德之語),謂如願生來之妙智也。俱舍論二十七曰:「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拳印
【印相】金剛界大日如來之印相,獨一法界之相也。以表諸佛之執持智法海。一字頂輪王經曰:「拳能執持諸佛智法海。」是九會曼荼羅中第六一印會智法身之大日也。時處軌曰:「右執左頭指,十方剎立中,唯有一乘佛,如來之頂法,等持諸佛體,是故名智拳。」金輪儀軌曰:「十方佛之中,唯有智拳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智
【術語】知苦諦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見大般若經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門
【術語】入智慧之門戶也。佛果之實智云智慧,入其實智之因地權智云門。又如來自證之智云實智,利他教化之智云權智。權智為令入實智之門戶也。又權智所說之一切教法為令入實智之門戶,故名曰智慧門。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法華文句三曰:「其智慧門即是嘆權智也。蓋是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門。從門入到道中,道中稱實,道前謂權也。」法華義疏四曰:「門者,權智說一切教為通佛智,故以一切教為佛智慧門。」法華玄讚三曰:「智慧門者,即能詮教,智慧甚深,即所詮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如來
【名數】金剛界五智所成之五如來也。一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所成。二阿閦如來,大圓鏡智所成。三寶生如來,平等性智所成。四無量壽如來,妙觀察智所成。五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所成。見五智條。菩提心論曰:「東方阿閦佛因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廬遮那佛,由成法界智。」
參照:五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十三智識
【名數】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末會善財童子先於福城之東莊嚴幢娑羅林中,聞文殊說法,依其指導次第南行值諸知識而聞說法。其知識之數,舊華嚴列四十四人,合文殊為四十五人,新華嚴加後之知識九人,而列五十四人,加文殊則總為五十五人。今舉南詢之智識,故除文殊,又,第五十番知識德生童子與五十一番,有德童女以在同一會上問答,故祇攝德生童子一人,省去有德童女為五十三人。所謂五十三知識也。德雲比丘Meghaśri一,舊作功德雲,海雲比丘Sāgaramegha又作伊舍那Iśāna二,善住比丘Supratisṭhita三,彌伽長者Megha四,解脫長者Mukta五,海幢比丘Sāgaradhvaja六,休舍優婆夷Āsā七,毘目瞿沙仙人Bhiṣmottaranirghoṣa八,舊作毘目多羅,勝熱婆羅門Jayoṣmāyata九,舊作方便命,慈行童女Maitrāyaṇi十,舊作彌多羅尼,善見比丘Sudarśana十一,舊作善現,自在主童子Indriyeśvara十二,舊作釋天主,具足優婆夷Prabhñtā十三,舊作自在,明智居士Vidvān十四,舊作甘露頂,法寶髻長者Ratnacñḍa-dharmaśreṣṭhin十五,舊作法寶周羅,普眼長者Samantanetra十六,舊作普眼妙香,無厭足王Anala十七,舊作滿足,大光王Mahāprabha十八,不動優婆夷Acala'十九,徧行外道Sarvagāmin二十,舊作隨順一切眾生,鬻香長者Utpalabhñtigāṁdhika二十一,舊作青蓮華香,婆施羅船師Vairocana二十二,舊作自在,無上勝長者Jayottama二十三,師子頻申比丘尼Siṁhavikrīḍitā二十四,舊作獅子奮迅,婆須蜜女Vasumitrā二十五,鞞瑟氏羅居士Vesāhila二十六,舊作安住,觀自在菩薩Avalakiteśvara二十七,舊作觀世音,正趣菩薩Ananyagāmin二十八,大天神Mahādeva二十九,安住地神Sthāvarā三十,婆珊婆演底Vasanti(Vasantavayanti),三十一,舊作婆娑婆陀,普德淨光夜神Samantagambhīraśrivimalaprabhā三十二,舊作甚深妙德離垢無明,喜目觀察眾生夜神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三十三,普救妙德夜神Samantasattvatrāṇojaḥśri三十四,舊作妙德救護眾生,寂靜音海夜神Praśāntarūtasāgaravati三十五,守護一切眾生夜神Sarvanagaraksāsaṁbhavatejaḥśri三十六,舊作妙德守護諸城,開敷樹花夜神Sarvavṛksapraphāllanasukhaṁsaṁvāsā三十七,大願精進夜神Sarvajagadrakṣāpraṇidhānavñryaprabhā三十八,舊作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妙德圓滿夜神Sutejomaṇḍalaratiśri三十九,瞿婆釋種女Gopā四十,舊作瞿夷,摩耶佛母Māyā四十一,天主光天女Snrendrābha四十二,徧友童子師Viśvāmitra四十三,眾藝童子Silpābhijña四十四,賢勝優婆夷Bhadrottama四十五,堅固解脫長者Muktāsāra四十六,妙月長者Sucandra四十七,無勝軍長者Ajitasena四十八,寂靜婆羅門Śivarāgra四十九,舊作尸毘最勝,德生童子Śrisaṁbhava五十,彌勒菩薩Maitreya五十一,文殊菩薩Mañjuśri五十二,普賢菩薩Śamantabhadra五十三,已上五十三人加文殊與德生童子對論者有德童女,則為五十五人,在此五十五知識之下,積修行之功。各有自分(其位當分之修行)與勝進分(為進上位之修行)之二,則合為一百一十。故經文云:「一百一十知識。」探玄記二十曰:「此是總括前後知識,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即為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分,故有百一十也。」(CBETA註:原書本條目只有「五十三智識」,然而「五十三知識」方為正確,故另行新增「五十三知識」條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究竟一切智地
【術語】真言宗自初地之淨菩提心已上,至於等覺皆攝於信解地中,唯妙覺之位,名究竟一切智地。大疏二曰:「此經宗,從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名究竟一切智地。」同二曰:「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如華嚴中,初地菩薩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中略)信成就果,於如是諸事,其心畢竟不可破壞,不復隨他緣縛,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於修行地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水
【譬喻】智慧能洗煩惱之垢,故譬以水也。文殊師利問經曰:「心性本淨,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海
【譬喻】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也。無量壽經下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蓮華智
【術語】五智中妙觀察智之異名。以阿彌陀為蓮華部之尊故也。菩提心論曰:「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菩提心義曰:「梵云鉢納麼,此云蓮華,是蓮華部智故為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住隨念智力
【術語】佛十力之一。知過去宿世之智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境冥一
【術語】謂能觀之真智與所觀之真理,冥合一致也。止觀五曰:「常境無相,常智無緣。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無相之境,相無緣之智。智境冥一而言境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大智
【名數】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之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義無礙智
【術語】於義得無礙之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經名】一卷,唐實叉難陀譯。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同本先出。
參照: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漏盡智
【術語】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智
【名數】有大小乘之十智。詳見智條。
參照: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辯無窮願
【術語】阿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之第三十。令極樂往生人得智辯無窮之德之誓願也。無量壽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術語】十八不共法之一。見十八不共法條。
參照:十八不共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命智經
【經名】宿命智陀羅尼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願海
【譬喻】智願之深廣譬如海也。禮讚初夜偈曰:「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那耆智羅
【術語】陀羅尼名。譯曰救諸病苦。見七佛八大菩薩神咒經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火
【譬喻】智慧能燒煩惱之薪,故喻以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宿住隨念智證通
【術語】俱舍所說六通之一。隨意知宿昔住世之通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燈
【譬喻】智慧能破愚痴之闇,故譬以燈光。智度論四十一曰:「以智慧燈照我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經名】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失譯。一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聖智
【術語】聖者正也,如理智正照真諦,離虛妄之分別,名為聖智。維摩經肇序曰:「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往生論註下曰:「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心三智
【術語】三智於一心之上同時發得也。蓋在別教,修空觀得一切智,修假觀得道種智,修中道觀得一切種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觀,次第發得三智。而在天台圓教,則三觀融於一心,故即所發之三智,亦同時於一心證得,無前後並別云。原出大智度論二十七,彼文自為問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答曰:實一切智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即是也。昔北齊之慧文,讀此文,豁然悟圓理之極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傳智顗,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等之圓理,遂為開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龍樹為高祖師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種種界智力
【術語】十力之一。悉知種種不同之佛智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巧妙智
【術語】稱一切智智。大日經六曰:「一切戰論息,能生巧智慧。」義釋十二曰:「巧妙智者,即是一切智智之別名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學海涌智水
【譬喻】學解智辯,如水之滾滾湧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智
【人名】金剛智三藏之略稱。二教論上曰:「玄宗代宗之時,金智廣智之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瞿曇法智
【人名】Gautama Dharmajñāna,瞿曇姓。法智名。梵名達磨闍那。元魏般若流支之長子,父子相承而習傳譯。見續高僧傳二(闍那崛多傳附)。開元釋教錄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智圓滿
【術語】如來實智權智二智圓滿之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第一
【故事】增一阿含經三曰:「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智度論十一曰:「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可稱智
【術語】謂佛之智慧也。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故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虛空智字
【術語】謂金剛幢菩薩之種子怛囕字。其字體
字為如之義,真如離諸相如虛空,故云虛空。瑜祇經疏三曰:「虛空智
體如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智寶冠
【物名】又曰五佛寶冠。冠於金剛界大日如來之頭上者,有五峰,標五智五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說一切智
【雜語】見一切智條附錄。
參照:一切智
【雜語】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五願為說一切智願。經上曰:「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願之意,謂欲往生我國土者,宜悉隨順佛智而演說一切智之妙境界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定智
【術語】禪定與智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山
【譬喻】智慧之高如山也。涅槃經八曰:「如來悉斷無量煩惱,住智慧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智
【術語】與聖智同。正了法之如何之智也。往生論註下曰:「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大乘義章三曰:「言正智者,了法緣起無有自性,離妄分別契如照真,名為正智。」
參照:聖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劍
【譬喻】智慧能斷煩惱絕生死之絆,譬如利劍。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心地觀經八曰:「法寶猶如智慧利劍,割斷生死離繫縛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智慧光
【術語】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佛之光明能破一切眾生無明之闇,故名智慧光。讚阿彌陀佛偈曰:「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號智慧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根上下智力
【術語】十力之一,明瞭眾生根機性情之上下不同,及得果之大小等之佛智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理智相應
【術語】真如之理,與證此之智慧相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