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思惑
【術語】新云修惑,舊云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聖人於修道所斷之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八十一品思惑
【名數】如上所言,見惑者頓斷之,思惑者漸斷之。漸斷之者聲聞乘為鈍根故,分十惑為九地之九品而分斷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為一,於此加色界之四禪地與無色界之四空處而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為八十一品。既斷見惑之聖者為預流果,更進而斷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為一來向,斷六品已,為一來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來於人天故也。次後方斷下三品之惑為不還向,既斷已,謂之不還果,以不再還生於欲界故也。次後漸斷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為阿羅漢向,正斷終,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者譯曰不生,以既斷盡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於三界故也。見俱舍論十二。
【名數】見思惑條。
參照:思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思惑
【名數】一、俱生思惑,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愛惡之心生也。二、依見思惑,伴見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見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繫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思惑品數
【雜語】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貪痴慢之三,合而為十。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身見、邊見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故合見思,則小乘為九十八,是謂之九十八隨眠。大乘為百二十八,是謂之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九地九品思惑
【名數】三界九地,各有九品之惑,合為八十一品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