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開元寺
【寺名】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紀年為寺號。其後興廢不一。現今存者已無多。
福建泉州溫陵開元寺。唐中宗嗣聖三年,郡儒黃守恭所創基。以匡護為第一世。九年號興教寺,神龍元年,改為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玄宗勅各州郡置開元寺,復更稱為開元寺。至宋代支院凡百二十區。元初合為一寺,世宗賜額大開元萬壽禪寺。元末天下紛亂,寺亦荒廢。明太祖命正映來住,寺復中興,至隆慶萬曆之間,又極衰頹,佛殿僧舍,多為民居。崇禎末,殿堂存者十三,支院二十餘云。其中東塔西塔,今尚存,皆以花崗石築造。有溫陵開元寺志四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雨寺
【寺名】禪寺也。本稱為後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華頂之左光熙峰下,明萬歷八年建,三十四年賜額鎮海襌寺。前後兩寺,為名久矣。遭燬遭劫,與前寺同時殘毀。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御題天花法雨額賜後寺,遂改今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溫陵開元寺志
【書名】四卷,鼓山元賢撰。記錄泉州溫陵開元寺之事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寺
【雜名】梵語,摩訶毘訶羅Mahāvihāra,玄應音義十六曰:「梵言毘訶羅,此云遊諸僧遊履處也。舊本以寺代之,寺之言司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普濟寺
【寺名】禪寺也。本稱為前寺。普陀山志三曰:「在白華頂南靈鷲峰下,歷代廢興不一,明萬歷三十三年勅建,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國朝康熙四年乙巳夏,遭紅毛寇劫掠焚燬,大殿猶巍然獨存。三十八年南巡,御題普濟群靈額賜前寺,遂改今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真覺寺
【寺名】寺為隋開皇時所建。智者大師示寂於此。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暖寺
【儀式】與暖寮同。
參照:暖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監寺
【職位】禪宗六知事之一。監督一寺者。與寺主同。釋氏要覽下曰:「會要云:監者惣領之稱,所以不稱寺院主者,蓋推尊長老。」祖庭事苑八曰:「僧史曰:知事三綱者。若網罟之巨縷,提之則百目正矣,梵語摩摩帝,此云寺主,即今監寺也。詳其寺主起於東漢白馬也,寺既爰處,人必主之。於時雖無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至東晉以來,此職方盛。今吾禪門有內外知事,以監寺為首者,蓋相沿襲而然也。」
參照:寺主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塔寺堅固
【術語】五堅固之一。佛滅第四之五百年,堅固造立塔寺之時期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香山寺
【寺名】在龍門山之陽,伊水之左,本為唐日照三藏之墓處,後因梁王之請立伽藍,勅為香山寺。危樓當溪,飛閣凌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莊麗冠於天下。見賢首華嚴傳記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國清寺
【寺名】在浙江天台縣北天台山中。山有三寺,在頂曰福林,在腰曰國清,在麓曰修禪。國清具名景德國清寺。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勅為智顗禪師所創建。初智顗夢巖崖萬重,側有滄海,渺無涯際,泓澄在其下。一僧來伸手導顗登山,覺後語門人,皆答以會稽天台山。因而陳大建七年,遂入此山,隋開皇十七年,於此示寂。翌年,文帝勅為顗創建一宇,名為天台山寺。大業元年,煬帝賜國清寺額。唐宋元明,皆勅重修,清康熙十二年亦有勅再修,賜住僧紫衣。今大雄殿、普門殿、三隱堂、智者大師塔所等,結構極壯麗,境致幽勝,適於修禪,真震旦之名剎也。案國清為天台宗之本山。唐一行嘗於此學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長干寺瑞像
【圖像】行事鈔下二曰:「如長干寺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腳趺銘云,今在京師大發靈相。」稱阿育王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小乘寺賓頭盧為上座
【故事】梵網經法藏疏一曰:「又聞,西國諸小乘寺以賓頭盧為上座,諸大乘寺以文殊師利為上座。」支那寺院原以憍陳如或賓頭盧為上座,後依不空三藏之奏請,以文殊為上座。表制集二曰:「伏望自今已後令天下,食堂中於賓頭盧上特置文殊師利形像以為上座,詢之聖典具有明文。(中略)斯乃天竺國皆爾,非僧等鄙見,仍請永為恒式。」一心戒文上曰:「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師利菩薩以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賓頭盧和上以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與賓頭盧兩上座。小乘布薩日賓頭盧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薩日文殊為上座,坐大乘次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鹿園寺
【寺名】在東天竺波羅奈國鹿野苑。求法高僧傳上曰:「那爛陀寺東四十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鉢那寺。唐云鹿園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慈恩寺
【寺名】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治,為文德皇后於長安創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玄奘三藏奏請建大塔,奉安西來之經論梵本佛舍利,塔高二百尺。見稽古史略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報恩寺
【寺名】在江蘇吳縣治北隅。本吳通元寺。唐改開元寺。吳越為報恩寺。今稱北寺。中有浮圖。稱北寺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中天竺寺
【寺名】杭州飛來峰有三處伽藍: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岳林寺
【寺名】又作嶽林寺,在浙江奉化縣,梁大同中所建,五代時,布袋和尚住於此,遂於其東廊下示滅。據傳燈錄二十七,大殿東堂,布袋之全身現存,後宋皇祐中賜御書佛法二字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靈隱寺
【寺名】支那五山之第四。具稱北山景德靈隱寺。在杭州。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十種異名
【名數】僧史略上曰:「案靈祐法師寺話凡有十名寺:一曰寺(義准釋書),二曰淨住(穢濁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離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麤暴之所居),六曰清淨園(三業無染處也),七曰金剛剎(剎土堅固道人所居),八曰寂滅道場(祇園有蓮華藏世界以七寶莊嚴謂之寂滅道場盧遮那佛說華嚴於此),九曰遠離處(入其中者去煩惑遠與寂滅近故),十曰親近處(如行安樂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園圖經。今義如六種:一名窟,如後魏鑿山為窟安置聖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禪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樹經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廟(如善見論中瞿曇廟),五名蘭若(無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臺山有多所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永寧寺
【寺名】北魏獻文帝建之。在長安之北臺。塔七級,高三十丈。見稽古史略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白馬寺
【寺名】在河南洛陽縣東故洛陽城西。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初自西域以白馬馱經而來。舍於鴻臚寺。遂取寺為名。創置白馬寺。此僧寺之始也。唐垂拱宋淳化元至順明洪武間,俱重修。洛陽伽藍記曰:「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人,長丈六,項皆日月光明。胡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明帝崩,起祇洹於陵上。自此以後,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寺上經函,至今猶存。常燒香供養之,經函時放光明,耀於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真容。」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興善寺
【寺名】在長安,隋開皇年中建之,後不空三藏居之,唐十大寺之一。稽古史略二曰:「開皇二年六月,隋帝詔,以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興善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岫雲寺
【寺名】俗名潭柘寺,在京城正西七十里,潭柘山前。始創於晉,清康熙三十一年賜金重脩,宏麗軼舊觀。行宮參差,有舍利塔金剛延壽塔俱在寺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圖寺
【雜語】浮圖與佛寺。高僧傳康僧會曰:「江左興立圖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草堂寺
【堂塔】姚興於長安寺建四個大寺,第一大寺名草堂寺。即羅什譯場草堂所在之處。唐昭宗重建之。佛祖統紀五十三曰:「昭宗勅羅什譯經處,重建草堂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末寺
【雜語】對於本寺而謂所屬之寺院曰末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尼寺
【雜名】比丘尼所住之寺也。世親傳曰:「於阿輸闍國起三寺,一比丘尼寺,二薩婆多部寺,三大乘寺。」我國西晉建興中,尼淨檢等於洛陽城西,創建竹林寺,是為尼寺之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少林寺
【寺名】在嵩山之少室。後魏孝文帝為天竺佛陀禪師建之。初祖達磨在此面壁九年。文苑彙志地理志曰:「龍魚河圖云:五嶽中嶽嵩山,三十六峰,東謂大室,西少室,相去十七里,嵩者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有石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洛陽伽藍記曰:「少林寺在少室北麓,後魏孝文帝建之。」續高僧傳十六(佛陀傳)曰:「性愛幽栖,林谷是託。屢往嵩嶽,高謝人世。有勅就少室山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大明一統志二十九曰:「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縣西少室北麓,後魏時建,梁時達磨居此面壁九年。」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慈恩寺
【寺名】唐高宗為太子時,為文德皇后所創建,十大寺之一。在陝西長安縣東南,曲江北。隋無量寺地。南臨黃渠。竹松森邃。為京師最。西院浮圖七級。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門玄奘立。東有繙經院。摭言曰:「進士自神龍後,期集慈恩寺塔下題名。」按唐杜甫岑參等并有登慈恩寺塔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庵寺
【雜名】本通於僧尼。後多為尼寺之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緣寺
【雜名】回向於無緣之人之道場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塔處
【術語】寺塔處者練若也,此有三種:一達磨,是菩提場。二檀陀伽,是無穢尊處。三摩登伽,是無喧動處。見不思議疏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江天寺
【寺名】在今江蘇丹徒縣金山上。舊名澤心寺。又名龍游寺。通名金山寺。清聖祖南巡始改江天寺。宋僧了元居此。蘇軾來訪了元。曾留玉帶於寺內。至今尚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祇園寺蟻
【傳說】精舍建立時過去世世於地見蟻。淨心誡觀發真鈔中本曰:「靈感傳云: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即祇洹也),須達自捉繩一頭。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中略)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曰: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答曰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以來。汝皆為佛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此中。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梵寺
【寺名】刺史韋宙請六祖說法處也。廣東通志二百二十九曰:「韶州府曲江縣,報恩光孝寺,在河西。唐開元二年,僧宗錫建,名開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韋宙請六祖說壇經處。宋崇寧三年,詔諸州建崇寧寺,致和中改天寧寺。紹興三年,專奉徽宗香火,賜額曰報恩光孝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潭柘寺
【寺名】見岫雲寺條。
參照:岫雲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定慧寺
【寺名】在江蘇丹徒縣焦山。漢名普濟寺。宋改焦山寺。清改今名。寺有古鼎。王士禎屬程邃釋文。定為周宣王時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戒珠寺
【寺名】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北六里。本為王右軍故宅。右軍捨宅為寺,寺有題扇橋。嘗在此題老姥所持之六角竹扇。人競買之。見名勝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龍藏寺碑
【雜名】畿輔通志云隆興寺在正定府治東。一名龍藏寺。隋開皇六年建。初為龍藏寺。寺有碑。在殿隅。集古錄稱其字畫遒勁。有歐虞之體云。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院三門
【名數】見三門條。
參照:三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東禪寺
【寺名】湖廣通志七十八曰:「黃州府黃梅縣,東禪寺在黃梅縣西南一里。」名勝志曰:「東禪寺號蓮華寺,乃五祖傳衣鉢於六祖處。有六祖簸糠池,墜腰石,及吳道子傳衣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內葬
【儀式】寺為三寶之住所,死骸葬此亦無咎。行事鈔下曰:「高僧傳多有寺中葬者,經律中亦有之。僧祇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應起塔。相輪懸於幡蓋,在屏處安置,不得在經行處作之。」律以屍為不淨,禁置於佛殿,故特以此辯解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慈恩寺三藏
【人名】玄奘三藏嘗住大慈恩寺,故有此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雲光明寺
【寺名】回回教寺院之名。佛祖統紀四十一曰:「唐代宗三年,勅回紇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又「同六年,回紇請於荊楊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其徒白衣白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內寺
【雜名】謂大內之道場也。內道場起於後魏。而得名在乎隋朝。煬帝以我為古。變革事多。改僧寺為道場。改道觀為方壇。若內中僧事,則謂之內道場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嘉祥寺
【寺名】在支那浙江省紹興府會稽。創立年時未詳。由來學匠之住此寺者頗多。至三論宗之祖吉藏於茲張講席,其名遂為天下所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清涼寺
【寺名】唐代州五臺山之別峰有清涼寺,華嚴之澄觀住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靈谷寺
【寺名】皇明寺觀志曰:「靈谷寺在應天府鐘山東南,晉建,宋改太平興國寺。洪武年徙建於此。」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造寺堅固
【術語】五箇五百年中,第四五百年為末法之初,雖為無行證之時,然為結善緣盛立寺塔者多之時代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延慶寺
【寺名】在浙江四明山。初稱保恩院,宋至道三年。法智大師知禮歎其頹弊,與覺圓共積十年之經營,遂重興之,賜額曰延慶。天台之教院,講席常盛。後元豐中比丘介然,紹興中比丘清潤,皆修飾之。見延慶寺淨土院記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向小乘寺
【雜語】總稱一向專學小乘不兼大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見大藏日本撰述部之顯戒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龍興寺
【寺名】唐玄宗勅天下諸郡建開元寺龍興寺。見佛祖統紀五十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比摩寺
【寺名】在于闐國。魏書于闐傳曰:「于闐西五里,有比摩寺。云是老子化胡成佛之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守寺比丘
【雜名】釋氏要覽下曰:「善見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時守寺,即今一寺有直日看堂者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門寺
【寺名】在今陝西扶風縣北二十里崇正鎮。即唐憲宗迎佛骨之處。見清一統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祅寺
【雜名】末尼祅教之寺也。見大秦寺條。
參照:大秦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大寺
【名數】五代會要曰:「周顯德四年九月,賜京城內新修四大寺額,以天清顯靜顯寧聖壽為名。聖壽後又改曰顯聖。是則四寺之始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入寺
【雜語】入寺住持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書名】十卷,唐慧立本等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開善寺
【寺名】梁武帝為寶德大士建塔寺名曰開善,禮敬智藏法師使居之。見稽古略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龍華寺
【寺名】茶香室叢鈔曰:水經泗水篇注云: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據此,則龍華寺,實中國第一佛寺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額之始
【故事】漢取鴻臚寺名置白馬寺以處僧。是以白馬為額耳。則僧寺名額自漢顯宗始也。見事物紀原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本寺
【雜名】本來所住之寺也。廣弘明集三十一曰:「各還本寺宣告諸小僧尼。」
解為根本之寺,則自末寺呼祖師之寺之稱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書名】十卷,唐慧立本,彥琮箋。玄奘三藏之傳記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雞園寺
【寺名】見雞園項。
參照:雞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光明寺
【寺名】唐善導,念佛口放光明,高宗皇帝於善導死後賜光明之寺額。見新修往生傳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領
【雜名】寺院所屬之田地山林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相國寺
【雜名】在河南開封縣治東北。齊天保六年建。初名建國。唐睿宗改為相國。宋至道二年重建。題寺額曰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又遼使入覲訖。翌日詣寺燒香。金章宗元世祖明太祖相繼重修。明末為河水淤沒。清順治時重建。乾隆時重修。賜額古汴名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山寺
【寺名】在江蘇省鎮江金山上。梁武帝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始於此寺,設水陸會。至宋改號龍游寺。以佛印禪師了元,嘗住此,與蘇軾問答而著。見釋氏稽古錄二,續傳燈錄五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萬福寺
【寺名】在福州福清縣黃檗山。黃檗宗之本山也。參照黃檗山條。
參照:黃檗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輦寺
【雜名】輦車往來之寺也。言王公建立之大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
【術語】梵語尾賀羅Vihāra,毗訶羅,鼻訶羅。寺原為官司之名。釋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羅璧志餘曰:「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於鴻臚寺。次年勅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西土稱為僧伽藍,僧伽藍譯言眾園。謂眾人所居所,在園圃生殖之處,佛弟子則生殖道芽聖果也,經曰伽蘭陀竹園祇樹給孤獨園。是西域之寺舍也。後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創立伽藍而名以招提之號,隋煬帝大業中改天下之寺為道場,至唐復為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南朝佛寺志
【書名】二卷,此書為清孫文川遺稿,陳作霖於叢殘蠹蝕中編纂成軼。總列寺名二百二十有六。凡同名而非確在金陵者,與六朝以後所創者,概不濫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院
【術語】寺者,僧園之總名,院者,寺內之別舍,總稱曰寺院。在印度以祇園精舍為嚆矢,在支那以白馬寺為濫觴。參照寺條。
參照: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都監寺
【職位】即都寺也,都監寺略云都寺。見都寺條。
參照:都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化度寺碑
【雜名】即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百藥制文。歐陽詢所書。為率更得意之筆。所謂直木曲鐵法也。其石宋時已亡。今所傳搨本多翻刻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高明寺
【寺名】寺為唐時所建。智者大師之幽溪道場也。藏有大師之龍衣紫金鉢。又有天竺來之貝葉經。為大師所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玉華寺
【寺名】即玉花寺。見玉花條。
參照:玉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雞雀寺
【寺名】在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阿育王所建。雜阿含經二十五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曰:「雞雀寺。」阿育王傳三曰:「雞頭末寺。」阿育王經五曰:「雞寺。」西域記八曰:「雞園。」皆同一處也。見雞園條。
參照:雞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牒
【物名】寺僧之手簡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光宅寺
【寺名】梁武帝天監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登重磯殿披露懺悔,親製願文,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佛大像而奉祝之。見稽古略二。又,長安光宅坊有光宅寺。唐儀鳳二年立。武后二年置七寶台。見長安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瓦官寺
【寺名】在金陵鳳凰臺,又作瓦棺寺。晉哀帝所創立。見佛祖統紀五十三。天台智者住此前後八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官
【職位】稱寺院之役員。西土稱之為淨人。比丘尼傳曰:「告寺官,寺官共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青龍寺儀軌
【經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之異名。三卷,唐法全在青龍寺譯出。大日經四部儀軌之一。又有青龍寺儀軌一卷。失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檀那寺
【雜名】由檀家歸屬之寺也。檀那為施與之義,俗家施與僧寺以資緣,則自僧稱俗曰檀那。又曰檀家。僧施與俗家以法利,則自俗家呼僧寺為檀那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印
【物名】如天童有玲瓏嚴王印。日本禪剎皆有其寺之印。住持之人不得私用之。所謂入寺式之視篆者,即視此印也。見象器箋十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蕭寺
【雜名】寺之異名。本於梁武帝造寺多以姓為名。釋氏要覽上曰:「今多稱僧居為蕭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為題也。」李肇國史補曰:「梁武帝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寺,至今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匣於小亭以翫之,號為蕭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教寺
【雜名】對於禪寺律院之稱。謂真言天台等曰教宗之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建初寺
【寺名】康僧會至吳,感舍利而化吳王孫權。權為建塔,以始有佛寺,號為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見高僧傳一(康僧會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蓮華寺
【寺名】即東禪寺。見東禪寺條。
參照:東禪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秦寺
【寺名】波斯國之火教。來唐之長安。太宗勅建大秦寺。其法曰末尼祆教。僧史略下曰:「大秦末尼,胡神也。官品令,有祆正。火祆(火煙切)教法起大波斯國號蘇魯支,有弟子名玄賓,習師之法居波斯國,大總長如火山後行化於中國。貞觀五年有傳法穆護何祿,將祆教詣闕聞奏,勅令長安崇化坊立祆寺號大秦寺,又號波斯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中
【雜名】寺內之支坊或曰塔頭。或曰寺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寺主
【職位】寺院三綱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日本佛寺之始
【故事】三國佛教略史曰:「世尊滅後一千五百零一年(西洋紀元後五百五十二年),日本欽明帝十三年冬十月百濟國聖明王始以佛像經卷贈於日本。(中略)帝下群臣議,蘇我稻目尊禮佛法之請,物部尾輿中臣鐮子執為不可。帝乃賜佛像於稻目,稻目捨向原之宅為寺奉像,名曰向原寺,是日本佛寺之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歸宗寺
【寺名】在江西盧山。西晉咸康六年,右將軍王義之捨其故宅為西天達摩多羅所建。唐元和中,智常住此而復興,白樂天,李渤等,時來訪道。爾後為禪院,經第二世澹權,第三世懷惲,第四世弘章,而策貞慧超又居之。宋太平興國九年,道詮住之為第十二世,義柔嗣之。淳化四年,柔寂而慧誠補第十四世之席,住十四年。歷可宣慧通等,有志芝,於山頂結茅庵而居。其次正賢住之,於宋代為禪宗之大道場。見傳燈錄,續傳燈錄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向大乘寺
【雜語】總稱一向專學大乘不兼小乘之寺。非一寺之名。見大藏日本撰述部之顯戒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悟真寺
【寺名】在陝西西安府終南山中覆軍山。隋淨業開基之所。見續高僧傳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皇覺寺
【寺名】在今鳳陽縣南二里。明太祖微時。嘗為寺僧。洪武初改名龍興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慈恩寺三藏
【人名】唐法相宗之開祖,玄奘三藏,住大慈恩寺,因名慈恩寺三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都寺
【職位】具名都監寺。位在監寺之上,而都總諸監寺,故曰都寺,又云都總,又作都守。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西明寺
【寺名】唐高宗時於長安立之。佛祖統紀五十三曰:「唐高宗勅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稽古略三曰:「戊午顯慶三年,六月十二日,帝創西明寺成。十三日帝出繡像長幡,送寺安奉。(中略)七月,詔迎玄奘法師入居西明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寒山寺
【寺名】在江蘇吳縣西十里楓橋。相傳寒山拾得嘗止此,故名。張繼詩曰:「姑蘇城外寒山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性寺
【寺名】六祖慧能大師值印宗法師,與僧言非風非幡,仁者心動之寺也。六祖壇經曰:「遂出至廣州法性寺。」清一統志七十九曰:「在府城內西北,舊為乾明法性二寺,宋合為一,亦改法性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提寺
【雜名】見菩提所條。
參照:菩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