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給牒
【儀式】謂出家受戒者由官給與其度牒也。稽古略三曰:「宋宣宗大中十年丙子,勅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給牒。」見戒牒條。
參照:戒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經阿闍梨
【職位】五種阿闍梨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受業
【名數】一由色界中間定以上乃至有頂天之善曰無尋業(二禪已上亦無伺),此唯感心受而不感身受,身受必與尋伺俱生,故無尋之業,不感身受也。又,一切之惡業,唯招身受之苦,苦在五識,故招身受,與心俱之苦受名為憂,憂非異熟果,故惡者不感心受之憂也。見俱舍論十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諸心行特勝
【術語】十六特勝之一。見十六特勝條。
參照:十六特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齋經
【經名】菩薩受齋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
【術語】梵名Vedānā,領納所觸之境之心所法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識住
【術語】四識住之一。見四識住條。
參照:四識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攝受門
【術語】見二門條。
參照:二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受一切法
【雜語】心意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嘉祥法華義疏曰:「心無愛著,故名不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六受法
【名數】見六受條。
參照:六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喜
【術語】十六特勝之一。見十六特勝條。
參照:十六特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持品
【經名】仁王經八品中之第七品,此品中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使他人受持,故名受持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別
【術語】見受記條。
參照:受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具
【術語】謂比丘比丘尼之受具足戒也。行事鈔上三之一曰:「十僧受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安受苦忍
【術語】見二忍條。
參照:二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假虛實觀
【術語】三假觀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執受
【術語】眾生以身內之五根五境為非執受之法,執受者,執為攝之義、持之義,受為領之義、覺之義也,攝為自體,持使不壞。又共安危能生苦樂等之覺解,名為執受。唯識述記二本曰:「言執受義者。執者,是攝義持義。受是領義、覺義。攝為自體,持令不壞,安危共同而領受之能生覺受,名為執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悲代受苦
【術語】言菩薩之大悲心代眾生受地獄之苦也。請觀音經曰:「眾生若聞名,離苦得解脫,亦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智度論四十九曰:「佛自說,本願大心為眾生故,所謂為一一人故於無量劫代受地獄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無餘涅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諸受
【術語】苦樂捨等之三受五受也。見受條。
參照: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法灌頂
【修法】凡真言法以三昧耶戒為始受一尊法乃至阿闍梨必行灌頂之聖式,謂之受法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攝受
【術語】佛之德號。謂佛以大慈悲攝受一切眾生也。讚阿彌陀偈曰:「稽首清淨大攝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牌
【儀式】立僧首座奉堂頭之命或普說或入室,堂頭先送牌於其人,立僧謹受之,名曰受牌。其後或普說或入室。見象器箋十一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灌
【術語】受灌頂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用三水要行法
【書名】一卷,唐義淨撰。三水者,一時水,二非時水,三觸用水也。見三水條。
參照:三水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受業
【名數】招順於苦樂捨三受之異熟果之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之稱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用身
【術語】三身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空
【術語】三輪體空之一。見三輪相條。
參照:三輪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應受識
【術語】十一識之一。見識條附錄。
參照: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日
【術語】比丘於安居中依父母之病緣或自己無已之事緣,要外出時,行其作法以受暇日,名曰受日。其法以七日為程度,七日盡,尚要受日者,則改受之。見行事鈔上四之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持
【術語】受者領受,持者憶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也。勝鬘寶窟上本曰:「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
【術語】戒者五八十具之別,隨而受之者,各有其儀式作法,詳見戒條。容齋三筆曰:「周世宗時,詔男年十五以上,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經文,經本府陳狀,兩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壇,由官試驗,給付憑由,方得剃頭受戒。與近世納錢於官便可出家者異。」又真言宗受三昧耶戒者須百日加行,其正受戒,用最嚴密之作法。
參照: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想行識
【術語】五蘊中之四蘊也,此四蘊皆為心法,故稱曰非色之四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想
【術語】五蘊中之受蘊與想蘊也。見五蘊條。
參照:五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嗟韈囊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經名】一卷,趙宋法天譯天子當死墮豬身。帝釋教以三歸,乃生於兜率陀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法
【術語】隨師入灌頂壇受一印一明乃至三部五部之法,名受法,各隨其法有淺深廣略之儀式作法,有意者應先受結緣灌頂,次第進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決
【術語】同受記。謂受決定之記別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歲
【術語】比丘夏居竟,增一法臈,謂之受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欲
【術語】對物之欲也。資持記上一之五曰:「欲法有三:在屏對首,能對名與欲,所對名受欲,對眾正陳名說欲。」見欲法條。
參照:欲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五戒法
【書名】一卷,宋遵式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體隨行
【術語】謂比丘受戒體後而隨處修行也。見受隨條。
參照:受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通受
【術語】大乘之受戒有二法,通受三聚淨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謂之別受。別解脫戒者,三聚淨戒第一攝律儀戒之一分也。通受者不必要限於現前之師,於佛前自誓,感好相隨而得戒。別受之法,必具三師七證,行羯磨之作,而始得戒。是謂之通受自誓,別受相承。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順現受業
【術語】又曰順現法受業。見業條。
參照: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生心
【術語】六十心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定受業
【術語】四業之一。受果報而無決定之業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明灌頂
【修法】又云學法灌頂。五種灌頂之一。見灌頂條。
參照: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攝受奇特
【術語】三種奇特之一。是奇特條附錄。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彌勒受決經
【經名】羅什譯彌勒下生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稱讚淨土攝受經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阿彌陀經之新譯也。與舊經異者,舊經為六方佛之勸信,而新經為十方佛之勸信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用土
【術語】三佛土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受
【名數】受心識領納所對之境之作用也。差別有五種:一、憂受,為意識之領納,對於遣情之境,分別為憂惱者。二、喜受,為意識之領納,對於順境之境,分別為喜悅者。三、苦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於違情之境,無分別而感苦痛者,四、樂受,為眼等五識之領納,對於順情之境,無分別而慼快樂者。五、捨受,為通於六識之領納,對於不違不順之境,無苦無樂者。見唯識論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
【術語】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論,取唯識論之名。是又開真合應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為佛與佛之境界。他菩薩不能見聞,佛自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之所變也。又使初地已上之菩薩感見之,使彼受用法樂之佛身。名為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所現也。此即上之勝應身。三、變化身,對於初地已前菩薩,二乘凡夫及諸趣之眾生變化種種之身使之感見者。即上之劣應身。是成所作智之所現也。佛地論三曰:「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唯識論十曰:「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身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與上之三身相對,則如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身受
【術語】二受之一。見受條附錄。
參照: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受想無為
【術語】六無為之一。見無為條。
參照:無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信受難
【術語】四難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善不受報
【術語】竺道生嘗著善不受報論。其言曰:依五戒十善等善伏惡,以受人天之身報,但是增上緣,故實者是善非是受報,是與菩薩本業經下所謂「一切善受佛果,無明受有為生滅果,故善果從善因生,惡果從惡因生,名善不受生滅之果。若凡夫聖人一切善皆名無漏,而言受無漏果者。佛化眾生行善背惡故。」相符合。且元曉經疏曰:「一切善受佛果者,生得善作得善皆為正因,受佛果故。一切善名無漏者,順寂靜性,逆諸漏故。(中略)餘處說有漏善者,望傍緣說,謂十善等若望佛果即為正因。望人天報但為緣因報因,但是增上緣故。」愚案是論與彼師之涅槃常住論皆為千古之卓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潤不二門
【術語】十不二門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未受具人
【術語】出家未受具足戒之人也。於未受具人之前不能說戒,乃戒律之制也。行事鈔上一曰:「六簡眾云未受具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他受用身
【術語】佛之報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身。見報身條。
參照:報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筆受
【雜語】於譯場受譯主之言,筆之以漢言也。事物紀原七曰:「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七年六月,譯經院成。譯經詔梵學僧筆受綴文,七月詔左右街義學僧詳定,十二月選梵學沙門一人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其後以惟淨為梵學筆受,自此始也。談苑曰:譯經常以梵僧,後令惟淨同譯經。梵學筆受二人,譯經綴文二人,證義八人。唐世翻譯有筆受官,以朝臣為之,佛陀多羅之譯圓覺經也。房融為筆受是矣,宋朝太宗始用梵覺僧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用三水要法
【書名】受用三水要行法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大乘戒十忍
【雜語】大乘授戒之精神列為十條。天台戒疏上曰:「欲受戒者,應香火請一師至佛前受。師應問:能忍十事不?割肉飼鷹投身餓虎等。」順正記二:「一割肉食鷹,二投身餓虎,三斫頭謝天,四折骨出髓,五挑身千燈,六挑眼布施,七剝皮書經,八刺心決志,九燒身供佛,十剌血灑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入位
【術語】受佛戒,則入佛菩薩之法位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道受生經
【經名】法苑珠林八十六所引,今藏經中無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食
【雜語】謂比丘受檀越之施食也。行事鈔一之下曰:「五百問曰:不著三衣受食犯墮。」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納受
【雜語】受領納取他人之贈與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惟願哀納受。」慈恩傳七曰:「片物供養,願垂納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業院
【雜名】始受出家之業之寺院,稱曰受業院。見象器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無執受
【術語】對外境無執著覺受者。即謂如無感覺之無機物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經名】一卷,唐玄奘譯。佛對舍利弗說東方五佛與南方二佛之名號功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菩提心戒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受真言菩提心戒之法。先歸命,次供養,次懺悔,次三歸,次受菩提心戒,總為五法。各有長行偈頌與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捨受
【術語】五受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想受滅無為
【術語】六無為之一。見無為條。
參照:無為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業受
【雜語】受為壽。依先業所感之壽命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五戒八戒文
【書名】一卷,作者未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職
【修法】受職灌頂也。見灌頂條。
參照: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樂受
【術語】三受之一。領受順情之境,使身心適悅者。唯識論五曰:「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大乘義章三本曰:「順緣生適,名為樂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誓受戒
【術語】大乘之菩薩戒,若無戒師時,許於佛前自誓而受大戒。而其得戒之驗,須於夢中妙相也。是謂之自誓受戒。梵網經曰:「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妙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受塵經
【經名】一卷,後漢安世高譯。誡男勿染女,女勿染男。以法性受塵染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十善戒經
【經名】一卷,失譯。說十惡業之名,授十善戒之法,及殺生偷盜邪婬之十報十過。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他受用土
【術語】佛之報土,有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土。見報土條。
參照:報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菩薩受齋經
【經名】一卷,西晉聶道真譯。先明三歸悔過,次明十念十戒,次明解齋之法,迴向於淨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憂受
【術語】五受之一。見五受條。
參照:五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全分受
【術語】受全分戒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冶受皮陀
【書名】Yajurveda,四皮陀之一。百論疏上之下曰:「二冶受皮陀,明善道法。」見韋陀條。
參照:韋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法經
【經名】二卷,就現在未來之苦樂而作四料簡。此經出中阿含經四十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業師
【術語】得度後受教之師,名受業師,又曰親教師。釋氏要覽上曰:「毘奈耶云:鄔波陀耶,此云親教。由能教離出世業故,稱受業和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年滿受具
【術語】年滿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歲下不許。隨機羯磨曰:「律本年滿二十者,能耐寒熱風雨飢渴持戒一念,七十歲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阿闍梨
【職位】五種阿闍梨之一。見阿闍梨條。
參照:阿闍梨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記
【術語】又云受莂。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法華經譬喻品曰:「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持法華
【雜語】謂信受法華經也。法華經陀羅尼品曰:「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中略)百千種供養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何耶揭唎婆觀世音菩薩受法壇
【經名】一卷,失譯人名。說馬頭觀音之壇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受
【名數】一身受,領納於身無分別之受,即苦樂捨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領納於心起分別心之受,即憂喜之二受是也。見俱舍論二,九。
【名數】一、身受,眼等五識之苦樂捨也。二、心受,意識之憂喜捨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菩薩戒儀
【書名】一卷,陳慧思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笔受
【雜語】見筆受條。笔即筆之俗寫。
參照:筆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折伏攝受
【術語】折伏惡人,攝受善人也。此二門為佛道之大綱。勝鬘經曰:「我得力時,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止觀十曰:「夫佛兩說:一攝二折。如安樂行不稱長短,是攝義;大經執持刀杖乃至斬首,是折義。雖與奪殊途,俱令利益。」勝鬘寶窟上末曰:「剛強應伏,伏令離惡;柔軟應攝,攝令住善;故名折伏攝受也。」折伏配智慧門,攝受配慈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順不定受業
【術語】四業之一。見業條。
參照: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別受
【術語】受戒之法,有通受別受之二規。見通受條。
參照:通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受法樂
【術語】法樂者翫妙法真味,而自樂之謂也,其法樂受於自身,故雲自受法樂。唯識論十曰:「自受用身,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教論下曰:「諸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說自證三密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歸受法
【儀式】三歸者在家入道之戒法,宜自師受之。其受之之法,先懺悔從前之邪非,起淳淨之信,一心合掌隨師口授一歸,而己亦唱一歸。如此三周三歸,謂之受三歸。釋氏要覽上曰:「阿含經云:於受歸戒前先須懺悔,然後受三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六受
【術語】受領於六根之六塵曰六受,行住坐臥語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業也。止觀二之二曰:「若有諸塵,須捨六受。若無財物,須連六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順後受業
【術語】又曰順後次受業。見業條。
參照: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心受
【術語】二受之一。詳見受條。
參照: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身心受業
【術語】身受業與心受業也。身受業者欲界之惡業,由眼耳鼻等五根而生感覺相應之異熟苦果。心受業者,色界中間定至有頂天之諸地善業,生意根相應之異熟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受用身
【術語】四身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登壇受戒
【術語】築高壇行授戒式之處曰戒壇,受者登此受戒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順苦受業
【術語】三受業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大薩遮尼犍子受記經
【經名】十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犍子,為嚴熾王說法,遂受記於佛,其所說世出世之法,曲盡其妙,文義亦通暢,世最流通。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為此本之異譯,缺王論品。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持佛語
【雜語】信受佛之教法也。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犍度
【書名】二十犍度之一。見犍度條。
參照:犍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菩薩戒法
【書名】一卷,唐慧沼撰。又一卷,宋延壽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職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重得
【術語】十種得戒緣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隨
【術語】比丘初受戒體,而具於吾身,謂之受。後隨其戒體如法修戒行,謂之隨。行事鈔中一之三曰:「受是要期思願,隨受稱願修行。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周匝,即謂壇場受體也。後便隨處營構,盡於一生,謂受後隨行。」又曰:「必須受隨相資,方有所至。」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七眾
【雜語】與七眾同。
參照:七眾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齋
【術語】受齋食之供養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滅受想定
【術語】滅盡定之異名。使六識之心心所都滅而不起,故名為滅盡定。然其加行方便,特厭受之心所與想之心所二法而務滅之。故從加行而名為滅受想定。唯識論七曰:「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同述記七本曰:「彼心心所滅,名滅定。恒行染污心等滅故,即此亦名滅受想定。」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新歲經
【經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安居之竟日,佛命目犍連召集三千大千世界安居之阿羅漢,行自恣之法。此經與同法護譯之受歲經經目相似,其說明則大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受
【名數】受者領納外境也。境有順違俱非之三,故受有苦樂捨之三:一、苦受,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感者。二、樂受,領納順情之境而起適恒之感者。三、不苦不樂受,又曰捨受,領納不適不順之境而苦樂之感共捨離者。俱舍論一曰:「受蘊,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喜受
【術語】心於順境受忻悅之喜也。五受之一。見三藏法數二十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蘊
【術語】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參照:五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受門戒
【術語】謂三聚淨戒。瓔珞本業經下曰:「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詳見戒條。
參照: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者
【術語】十六知見之一。
受戒及灌頂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瞋心不受悔戒
【術語】顯教十重戒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受生藏
【名數】受生者,即生於如來之家也。藏即含藏之義,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第三十九參妙德夜神,問言云何修菩薩行,生於如來家?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受生藏,若能修習圓滿,即入毘盧遮那如來無量之受生藏海,一切菩薩示現受生,我皆願與親近,是名受生藏。一供養諸佛受生藏。(中略)十入如來地受生藏。見華嚴經七十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衣
【雜語】禪家為弟子者,師賜衣著之,謂之受衣。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戒灌頂
【修法】凡真言之受戒必行灌頂法,故受真言之三昧耶戒謂之受戒灌頂。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歲經
【經名】一卷,西晉竺法護譯。中阿含比丘請經之別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攝受
【術語】又曰攝取。佛以慈心攝取眾生也。勝鬘經曰:「願佛常攝受。」唐華嚴經二十八曰:「普能攝受一切眾生。」止觀十曰:「夫佛有兩說:一攝,二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有執受
【術語】如屬於吾身分之四大,為己心識所執持者,謂之有執受。如身體外之事物,不然者,謂之無執受。俱舍論一曰:「聲唯八種,謂有執受。或無執受,大種為因。」同二曰:「有執受者,此言何義?心心所法,共所執持,攝為依處,名有執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常受快樂願
【術語】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九。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觀世音受記經
【經名】過去世佛分衛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苦受
【術語】三受之一。對於違情之境而領受逼迫之苦於心也。唯識論九曰:「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不受罪
【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答:亦同入。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作自受
【術語】五燈會元曰:「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信受奉行
【雜語】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也。諸經之終多有斯語。見奉行條。
參照:奉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童受
【人名】經部論師拘摩邏多Kumārabdha之譯名。西域記三曰:「拘摩邏多,唐言童受。」同十二曰:「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難奉佛敕受持經典奉持左右
【故事】出經律異相十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羅睺羅受記
【故事】法華經人記品曰:「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樂無染願
【術語】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九願。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受所引色
【術語】法處所攝色五種之一。見法處所攝色條。
參照:法處所攝色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優婆離問菩薩受戒法
【經名】一卷,菩薩善戒經之異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受三昧
【術語】法華經普門品,無盡意菩薩奉佛勅以珍寶之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天台解之云若約事而解,則無盡意奉佛命為供養,我未奉命,何可輒受,若就理而解,則是不受三昧廣大之用也。觀音義疏下曰:「不肯受者,事解者,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輒受,亦是事須遜讓。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秘略要鈔九曰:「不受三昧者,畢竟空也,以一心三觀而空無不徧,即空之故不受有,即假之故不受空,即中之故不受二邊,雙照空假之故,亦不受中道。此非但空(藏通二教),非次第空(別教),正是圓空(圓教)也。此謂之不受三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阿難奉佛勅受持經典奉持左右
【故事】出經律異相十五。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攝受因
【術語】十因之一。見因條附錄。
參照: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不苦不樂受
【術語】三受之一。又云捨受。於不違不順之境領納不苦不樂之心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受三昧
【術語】三昧一譯正受。正受三昧者,梵漢雙舉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迦葉受記
【傳說】迦葉於法華會座捨小乘而歸於大乘。受未來成佛之記別。法華經授記品曰:「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受
【術語】梵語三昧Samaya,一譯正受。三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異名。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大乘義章十三曰:「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探玄記三曰:「納法在心名為正受。」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同序分義曰:「因前思想漸微,微細覺想俱亡,唯有定心與前境合,名為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