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自性住佛性
【術語】三佛性之一。見佛性條。
參照: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佛性
【名數】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無有變改,一切眾生,本有此性,名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眾生必假修習智慧禪定之力,方能引發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至於果位時,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現,是名至德果佛性。見華嚴孔目章。
【名數】佛性雖常住不變,然為他修證,分三義: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三惡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漸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發者。即諸佛之佛性也。見華嚴孔目章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種佛性
【名數】見佛性條。
參照: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二佛性
【名數】一理佛性,不生不滅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圓鏡智等四智之種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會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言,而成立無性有情之法門也。唯識樞要上本曰:「總而言之,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不受罪
【雜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受罪眾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問:既有佛性,正入地獄時,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問:正入之時,佛性復在何處?答:亦同入。問:既同入,正入時眾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雖隨眾生同入,是眾生自受罪苦,佛性元來不受。問:既同入,因何不受?答:眾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壞;佛性者是無相,無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無有壞者,喻如有人於空積薪,薪自受壞,空不受壞也。空喻佛性,薪喻眾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至得果佛性
【術語】三佛性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戒
【術語】一切眾生具佛性,佛性無染,離一切諸過,隨順此佛性而制戒,名為佛性戒。又此戒能顯現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網經下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論
【書名】四卷,天親菩薩造,真諦譯。詳論佛性之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因佛性
【名數】見三字部三因佛性條。
【名數】涅槃經所說: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金光明玄義曰:「云何三佛性?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同記上曰:「正謂中正,了謂照了,緣謂助緣。緣資了,了顯正,正起勝緣。亦是正發於了,了導於緣,緣嚴於正。正起勝緣,相由既然非橫義也,一心頓具非縱義也,此妙因能剋妙果,俱名因者其義在茲。」此三佛性,又為空假中之三諦。因為空諦,緣因為假諦,正因為中諦也。輔行二曰:「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理佛性
【術語】對於行佛性而言。佛性之理體為理佛性,可開發其佛性之行業為行佛性。以法相宗立有永不成佛之眾生,違於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語,故於佛性立此二義而會之也。謂理佛性者,一切眾生雖具,而行佛性者不徧於一切,故有成不成也。見行佛性條。
參照:行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狗子佛性
【公案】又作趙州狗子,趙州無字。趙州從諗寄託狗子佛性打破有無之執見也。五燈會元第四曰:「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僧曰: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性在。又有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否?師曰有。僧曰:既是佛性,為什麼撞入這個皮袋裹?師曰為他知故犯。」此為古來初入門之難關。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引出佛性
【術語】三佛性之一。見三佛性條。
參照:三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三摩耶
【術語】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五佛性
【名數】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緣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覺之智謂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顯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華文句十曰:「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註)本當,了、緣,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果果性,定當得之。」
CBETA註:《妙法蓮華經文句》卷10〈釋常不輕菩薩品〉:「正因佛性,通亘本當」(CBETA 2019.Q4, T34, no. 1718, p. 140c9)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了因佛性
【術語】三因佛性之一。了達正性之覺智也。見三因佛性條。
參照:三因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正因佛性
【術語】三因佛性之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常住
【術語】涅槃經所說,有乘戒二門,乘門之所說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見如來入涅槃而迷執為佛性無常,今化身寄於涅槃而說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圓常,謂「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來,同體也。止觀八曰:「涅槃寄滅談常。」同輔行曰:「寄應迹滅度,談法身圓常。」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行佛性
【術語】有佛性,依之而發大行,感佛果,謂之行佛性,雖有佛性,但具其理,無起行之用,謂之理佛性。是法相宗所立。彼宗言:涅槃經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就理佛性而言。若據行佛性言之,則有一類之無性眾生。唯識樞要一本曰:「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有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平等一乘
【雜語】五種一乘之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經之教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
【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佛性真如
【術語】佛性與真如也,為覺悟之性,故云佛性;為不生不滅之實體,故云真如;異名同法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緣因佛性
【術語】五佛性之一。見佛性條附錄。
參照:佛性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身佛性
【名數】佛性有三:一、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二、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三、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見三因佛性條。
參照:三因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