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觀
【名數】諸家說三觀,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一、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二、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三、中觀,此有二。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參照三諦條。
參照:三諦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三觀門
【術語】仁王經謂三賢十聖之行法為十三觀門。配之於五忍則於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為十二,又加寂滅忍之下忍為十三。修此十三觀門者為大法王,宜如佛供養之也。仁王經受持經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諸善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應如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香妙華而以奉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一心三觀
【術語】又曰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或不次第三觀。為天台圓教之觀法,利根菩薩之所修習。原出於大智度論二十七所謂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之意,天台智者大師之義因之而立。天台觀經疏曰:「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秪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又摩訶止觀五上曰:「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蓋天台之意,在對於別教隔歷之次第三觀,而明圓教之不次第三觀也。別教之說,先修空觀,破見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證真諦之理,次修假觀,破塵沙之惑,得道種智,而知假諦恆沙之法門,後修中觀,破無明之惑,得一切種智,而證中道法身,故三觀次第而用之。圓教之說則不然,三觀融即於一心,不縱不橫,恰如伊字之三點,又如一剎那之法,有生住滅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舉一觀,即圓具三觀。謂舉一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著故也。舉一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也。舉一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皆為絕對故也。是即三觀祇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觀,任運具三。如是三一圓融,修性泯絕,非次第而入,非並別而觀,故得三惑破於一時,三智發於一心。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之三觀也。維摩經玄疏三,明一心三觀,有三意:一、所觀之境,即一念無明之心,因緣所生之十法界也。二、能觀,觀此一念無明之心,圓照三諦之理。三、證成,證一心三觀,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古來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觀之論目。其餘諸教,絕不說一心三觀之旨。又見維摩經略疏七及止觀輔行五之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圓覺三觀
【名數】圓覺經說三種之觀法,謂為圓覺之三觀:一、奢摩他觀。奢摩他,譯言止,專靜止心念而入於涅槃也。二、三摩鉢底觀。三摩鉢底,譯言觀。觀如幻之相而證幻化之淨行也。三、禪那觀。禪那,譯言思惟。不取靜相及幻化,思惟而證中道之實相也。此三觀單復重疊,而為二十五種,稱之為二十五清淨定輪(經於二十五種一一說之)。經偈曰:「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四教三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華嚴宗三觀
【術語】初祖杜順依華嚴經而立。謂之法界三觀。法界者所觀之境,三觀者能觀之心也。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於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空者非頑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於口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二、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三、周徧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徧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徧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詳見華嚴法界觀。
參照:華嚴法界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別相三觀
【名數】別教所明之三觀。以空假中隔歷而不融合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三觀
【名數】觀三諦之理之觀心,有三種之別,次第有圓融之義:一、別相三觀,於別途觀三諦也。二、通相三觀,於一觀之中圓解三諦也。三、一心三觀,於一念之心觀三諦也。宗鏡錄三十五曰:「一、別相三觀者,歷別觀三諦。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也?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尚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二諦。二、通相三觀者,則異於此。從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通是空也。若從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空中道亦通是假。(中略)但以一觀當名,解心無不通也。三、一心三觀者,知一念心不可得,不可說,而能圓觀三諦也。(中略)在境為一諦而三諦,在心為一觀而三觀,在果為一智而三智。(中略)觀一念心為所緣境,返觀此心,從何處來?去至何所?畢竟無有淨。若虛空名空觀,觀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而境觀歷然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十三觀音
【名數】三十三體異形之觀音。見三十三身條附錄。
參照:三十三身
【名數】圖畫普門品所說三十三身為三十三觀音。其典據不明。三十三觀音者: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麼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是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南山三觀
【名數】謂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也。摩訶止觀輔行所說。
【名數】四分律宗南山所立:一、性空觀,阿含經所說小乘之觀法也。觀諸法為因緣生,性空無我也。許因緣生之相許為實有而觀性之空無,故名性空觀。二、相空觀,般若經所說大乘之初門也。觀諸法之相為空也。視為有實之相,尚為凡夫之妄見,如實無其相,而指空華為實有也。此更進而空無諸法之相,故名相空觀。三、唯識觀,華嚴法華等所說。大乘至極之觀法也。觀一切萬法各為自識之所變,故萬法惟為心識之影像,所歸唯一心識。此不止如前之性空相空空於一邊,心外諸法,性相皆空,惟心內萬法,性相皆非空也。行事鈔四曰:「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建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次第三觀
【術語】台宗空假中三觀有次第與圓融之二種。見三觀條。
參照:三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術語】如來所證之一心三觀,為實智之一心三觀,如來所說之一心三觀,為權智之一心三觀。以本迹二門配之,則迹門法華,當於權智之一心三觀,本門法華,當於實智之一心三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法界三觀
【名數】華嚴宗所立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徧含容觀之三觀也。見三觀條。
參照:三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慈恩三觀
【術語】一、有觀,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也。二、空觀,觀徧計之一性為空也。三、中觀,觀諸法以徧計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然此中道有二。對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對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義也。其先徧計性為情有理無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無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情無理有,妄情所執之依圓,其體性非有,離迷情之聖智之境,體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見義林章一本,觀心覺夢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