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忿怒持明王尊
【明王】降三世明王之具名。持者保持之義,謂能保持忿怒也。見降三世明王條。
參照:降三世明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誦儀軌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與釋迦如來
【雜語】理趣釋降三世品曰:「毘盧遮那佛,於閻浮提,化八相成佛,度諸外道。」是以釋迦為大日之正法輪身之意。十八會指歸曰:「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普賢即金剛薩埵),是以釋迦為金剛薩埵示現之意。而為降三世之大日教令輪身也。金剛薩埵之忿怒身,如上所示,故釋迦與降三世,就其能變而言,同一體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假實
【雜語】大乘勿論。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經部立現在之法有實體,過去未來之法無實體,故過去未來云者,已有當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薩婆多部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謂三世之法歷然實有,若為無法,則對於過去未來無可起謂為過去謂為未來思想之理。然則云何而立三世之別?解此者共有四論:一、類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說。有為之諸法,由未來來於現世時,捨未來之類而得現在之類,由現在遷於過去時,捨現在之類而得過去之類。三世之類雖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破金器而製餘物,長短方圓之形雖異,而金體不異。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說。三世有各別之相,有為之諸法在於未來時,正合未來之法,故雖名未來而非離過去現在之相,來於現在時正合現在,故雖名現在之法,而非離過去未來之相,入於過去時正合過去之相,故雖名過去之相,而非離未來現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於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說。未來為未作用之位,現在為正作用之位,過去為已作用之位。有為之諸法遷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則名未來,在正作用之位,則名現在,在已作用之位則名過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算盤之珠置千一之位,則名為一,置於十之位,則名為十,置於百之位,則名為百。名與作用雖異,體則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覺天尊者之說。待者待望之義,彼此望合。望前於後,為過去,望後於前為未來,望中於前後之為現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譬如一女,對於母,則為女,對於女,則為母,對於夫,則為妻也。已上四師稱為婆沙之四評家。此四說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說作用而立之義,斯為最善。說詳婆沙論七十七,俱舍論二十,頌疏一。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因果
【術語】亘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尋因果也。因果經曰:「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古以此文為因果經之語而處處引之,但現在流通之經無此文)。涅槃經憍陳品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法王教中觀自在菩薩心真言一切如來蓮華大曼荼羅品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由梵本之金剛頂經抄譯第二大品降三世觀音之曼荼羅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三千佛
【術語】過去世莊嚴劫之一千佛,現在世賢劫之一千佛,未來星宿劫之一千佛,合成三千佛也。此中賢劫即現在劫之千佛出世時代,經論之所論,出沒隱顯不一定。佛祖統記三十記諸經論之勘考。藥王經於三劫千佛各舉首尾之佛名。三千佛名經具列其名。賢愚經出賢劫千佛之名。但明藏之佛名經,與藥王經首尾佛名同,麓藏之佛名經,僅賢劫千佛之首尾與前二經同,他二劫不同也。秘藏記末謂本來無量無數差別智身之功德莊嚴藏為過去千佛,最初起普賢行者為賢劫千佛,又說身有無量無數之如來如法修行煩惱雲散,本有如來出現之未來千佛。賢劫千佛。參照賢劫條。
參照:賢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了達
【術語】諸佛之智慧,達觀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了了分明,故云三世了達。法華經科註曰:「如來三達無礙,觀破久遠如今。」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不可得
【術語】謂三世之諸法,不可得一實體也。維摩經弟子品曰:「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種子
【種子】也。是以自在之風為體。者長聲呼之,具足萬行也。加涅槃點則為明如來之解脫力故也。見義釋七。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術語】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實有謂時間的諸法體性實在也。法體恒有謂空間的諸法體性實有也。所見事物之生滅,惟為體上之作用,於自體非有生滅,故謂法體為恒有。參照三世條。
參照:三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部降三世
【名數】胎藏界曼荼羅有降三世王三尊。一金剛手院中之一尊,一五大院中降三世王與勝三世王之二尊,降世與勝世其義一,故為同尊。而此三尊為三部之忿怒尊,猶如軍荼利明王有三部之別,蓋金剛手院之降三世為金剛薩埵,是金剛部之忿怒尊,五大院中不動尊北之降三世為大日所變,是佛部之忿怒尊,其西方之勝三世為地藏菩薩所變,是蓮華部之忿怒尊。此非於同院中列同一之兩尊,是其名雖同,而為佛及地藏所變異,故有其異。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不相待
【雜語】謂三世之法,新新生滅,更不相待也。維摩經弟子品曰:「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融三世間十佛
【術語】謂解境之十佛也。以解境之十佛,融眾生器智正覺之三世間而為十佛故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明王
【明王】Trailokya-vijaya-rāja,又名月黶尊勝三世王。五大明王之一,四面八臂之忿怒身,踐大自在天之夫妻,在五方中為東方。貪瞋痴謂之三世,降伏之,故云降三世。又降伏過現未三世之貪瞋痴,故云降三世。又降伏三界之主,故云降三世。大日經疏十曰:「所謂三世,世名貪瞋痴,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如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復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名為降三世也。復次,三世者,為三界。(中略)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此明王以金剛薩埵為自性,薩埵之忿怒身也。理趣釋降三世品曰:「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以蓮華面微笑而怒,顰眉猛視,利牙出現,住降伏立相,說此金剛吽迦羅心。」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曰:「歸命聖主宰,普賢金剛手,為降伏一切,現吽迦囉身,摧三世有毒。」仁王經儀軌上曰:「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中略)依教令輪現成威怒降三世金剛。」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真言
【真言】常稱曰蘇婆儞蘇婆(降三世)吽(破壞)縛曰羅(金剛)吽發吒(破壞)而本軌則為儞蘇婆(降三世)縛曰羅(金剛)吽發吒(破壞)大咒有降三世五重結護之秘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種三世
【名數】一、過去世說過去世。二、過去世說未來世。三、過去世說現在世。四、未來世說過去世。五、未來世說現在世。六、未來世說無盡(於未來說未來亦曰未來無盡)。七、現在世說過去世。八、現在世說未來世。九、現在世說平等。十、現在說三世即一念,說見華嚴經五十三。
【名數】見三世之項。
參照:三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無障礙智戒
【術語】此戒能成就三世無障礙之智,故名為三世無障礙智戒。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入壇之前初心行者所受之三世無障礙戒,即十善戒也。大日經一曰:「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同疏五曰:「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學處,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大疏演奧鈔十一曰:「方便學處者,下方便學處品所說十善戒也。依攝受此戒成就三世無障智,故云皆為成就如來清淨智慧也。」同十三曰:「三世無障礙戒者戒體也。四重、十重、十善戒等戒相也。戒體通二機戒相有通局,通者十善戒,局者四重禁等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
【術語】又云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也。世者遷流之義。有為之事物,一剎那之間,亦不止,生了直滅。因之謂來生為未來世,生了為現在世,滅了為過去世。此於事物遷流上,假立三種之世。離事物別無世之實體也。又三世有就時就法二種,若為時之經過之三世,則過去為前,未來為後,其次第為過現未。即十二緣起之次第也。若為法之生起之三世,則未來為前,過去為後。是為未現過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現)、後滅(過)之次第也。猶如未至名為前路,已往名為後路。生住異滅之四相是也。寶積經九十四曰:「三世,所謂過去未來現在。云何過去世?若法生已滅,是名過去世。云何未來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來世。云何現在世?若法生已未滅,是名現在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種三世
【名數】法相謂過現未之三世,有三種之別。即道理,神通,唯識之三世是也。
【名數】唯識宗所云:過現未之三世,有三種之別:一、道理三世。又云種子曾當之因果。於現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現在之法,為過去因之酬,故假現在法之因為過去,現在之法,有未來必引果之義,故假果而名為未來。即於現在一剎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過未非實體,而由宿命智觀過去,由生死智觀未來,由他心智觀現在之境。非實之三世,乃心識所變現在剎那之相分也。三、唯識三世。過未之法,非有實體,由妄情而顯現過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實皆為現在法之相分,而唯識所變也。神通三世者就於悟心,唯識三世者就於迷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羯磨會
【術語】略云降三世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一。降三世住於事業具足身降伏魔王之諸尊會場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三昧耶會
【術語】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之一。又作降三世三摩耶會。三昧耶者,本誓之意。表降伏三界主大自在天之本誓,故有此稱。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剎那三世
【術語】剎那相對望而立三世,現在之一剎那曰現在,前剎那曰過去,後剎那曰未來。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覺母
【菩薩】文殊菩薩之異名。由出生智慧之意。故云覺母。蓋文殊菩薩,司毘盧舍那之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也。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吉祥。」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儀軌
【雜名】降三世明王修法之儀軌,有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一卷,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誦儀軌一卷。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智
【術語】如來十智之一。通達三世之佛智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心
【術語】心為剎那生滅者,未來心未成故不可得,過去心既滅故不可得,現在心不暫停,故不可得。是謂之三世心不可得。般若維摩諸經深明此旨。見三世不可得條。
參照:三世不可得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佛
【名數】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諸佛。此即佛經所云三世諸佛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與大日如來
【雜語】降三世為金剛薩埵之忿怒身,故其望大日如來時,以大日為自性輪身,以薩埵為正法輪身,以降三世為教令輪身。故以薩埵之正法輪身,歸於大日之自性輪身,則降三世明王,即大日之忿怒身也。見教令輪身條。
參照:教令輪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尊形
【圖像】仁王經儀軌上曰:「依教令輪故,現作威怒降三世金剛,四頭八臂,摧伏摩醯首羅大自在天諸魔軍眾。」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曰:「吽迦羅金剛,暴怒處月輪,身流火光聚,徧體玄青色。大自在天王,妃烏摩為座。(中略)即起平身立,舉右足左旋,躡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撲至於地已,定(左足)按於彼頂,慧(右足)踐彼王妃,烏摩乳房上。(中略)二羽(兩手)印當心,慧手(右手)持五鈷,怒臂如下擬,次箭劍直執,定上(左之上手)五鈷鉤,次弓次執索,皆直引臂持,四面正青色,右黃左綠色,後紅咸忿怒。自在天王妃,為座如前說,吽迦囉金剛,作如是相好。」已上皆四頭八臂,五大尊中之降三世也。屬於金剛界。若胎藏界曼陀羅之降三世,則為二臂。大日經疏五曰:「降三世忿怒明王尊,首戴寶冠,持五鈷金剛印。」秘藏記末曰:「降三世尊,黑色大忿怒之相。二牙上,左手持三股跋折羅,右一手持鉾鎊,二端有三股刃,在火炎中。」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東方降三世
【明王】以五大明王配於五方,則降三世明王為東方之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十說三世
【名數】見三世條。
參照:三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間
【名數】過現未遷流謂為世,彼此間隔謂為間。有為法之別名也。一切有為法分類為三種:一、五陰世間,又名五眾世間。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之五法也,十界之五陰各各差別,各為五陰世間。二、眾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假五陰和合之上名為眾生者,上自佛界,下至地獄,各各差別也。三、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眾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別者,是五陰中假立於色陰之上者。要之第一為實法,第二第三為假法,假法之中,分正報之內身與依報之外器。說見智度論四十七,止觀五。
一、器世間,即國土世間。舉釋迦如來所化之境。二、眾生世間。舉釋迦如來所化之機類。三、智正覺世間。具如來大智慧,覺了世間出世間之法者,是釋迦如來為教化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之智身也。此三世間於如來教化上立之。說見華嚴大疏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唯識三世
【術語】三種三世之一。見三世條。
參照:三世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最勝心明王經
【經名】金剛恐怖集會方廣儀軌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勝三世金剛
【菩薩】或云聖三世。在胎藏界持明院北端。密號曰最勝金剛。與降三世明王同體異名。然此院特列勝三世降三世兩尊,青色頭髮如馬王髻,三目,雙牙向上,左持三股杵,右持頭附三股杵之戟,坐於磐石,迦樓羅炎圍之。大日經謂勝三世威猛,燄圍繞,有寶冠,持金剛,不顧自身命,專請受教。
參照:降三世明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諸佛
【術語】三世出現之諸佛。法華經方便品曰:「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觀無量壽經曰:「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文殊三世果位
【雜語】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現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精佛,未來稱為普見佛。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心地觀經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淨智尊王佛當為淨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淨教授師。」菩薩瓔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成就極深法門
【經名】一卷,唐不空譯。說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無比力真言句
【雜名】如來於十方三世,積集無量福德,一切事業不可破壞之無比力所生之真言句也。大日經二曰:「如巧色摩尼,能滿一切願,積聚無量福德,住不可害行,三世無比力真言句。」同疏九曰:「常編十方三世,以無量門植種種德本,無窮已時,住不可害行,即是於一切事業中皆悉不可留難不可破壞之義,故名三世無比力真言句。」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瑜伽降三世極深密法門
【經名】金剛頂瑜伽降三世極深密法門之略名。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融三世間十身
【術語】華嚴宗二種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參照:十身
【名數】華嚴經說二種之十身,一謂融三世間之十身,二謂佛具之十身。融三世間之十身者:一眾生身,六道之眾生也。二國土身,六道眾生之依處也。三業報身,生上二身之業因也。(已上三身屬於染分)。四聲聞身,觀四諦而求涅槃者。五獨覺身,觀十二因緣而求涅槃者。六菩薩身,修六度而求菩提者。七如來身,因圓果滿之妙體,即佛當分之身也。八智身,佛身所具能證之實智也。九法身,佛身所具所證之真理也。(已上六身屬於淨分)。十虛空身,離染淨二分之相而為染淨二分所依,周徧法界無形靈之實體也,表離染淨有無諸相而謂之虛空。此十身中第二之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之眾生身及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者,為眾生世間;後四身者,智正覺世間也。即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為毘盧正覺之體,故謂之融三世間之十身。又謂之解境之十身,以此十身為解知毘盧舍那佛覺體之所知之境也。見舊華嚴經二十七,探玄記十四,華嚴玄談三十,大疏鈔三十八。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成就極深密門
【經名】具名如上,一卷,不空與徧智譯。降三世之儀軌以此為本。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降三世與阿閦如來
【雜語】依金剛界五智如來之分相門,則金剛薩埵乃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一,故隨而降三世,為東方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也。補陀落海會軌曰:「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自性輪金剛薩埵菩薩。」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誦儀軌曰:「阿閦普賢(普賢即金剛薩埵),大弘誓甚深故,示現忿怒形相。」仁王經念誦儀軌上對於金剛手與降三世而論正法教令之二輪亦此意也。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心不可得
【名數】金剛經曰:「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同略疏曰:「過現未三俱不可得,蓋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不住。」密教於此立遮情表德之二義。其遮情之義,如以上顯教所說。其表德之義,諸法以迷悟不二萬德輪圓之故,一無別相,故云不可得。所謂台家之妙空圓空也。故是中道實相之異名。大日經疏七曰:「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為明中道實相義故。」
Dictionary of Buddhist Studies
三世成佛
【術語】與三生成佛同。
參照:三生成佛